随着法律行业新一轮变革的产生,律洲法律发布了数篇区域法律行业发展系列文章,对中国各地的法律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进行深入的观察与分析。本篇文章聚焦济南市法律服务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包括发展环境、市场特点、行业挑战及发展机遇等多个方面,拓展分析维度,提供多元视角,以供济南地区律所及律师规划参考。
历史上,山东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无疑是中国区域经济最值得研究的省份之一,也是最特殊的省份之一。山东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也是我国的老牌经济大省。在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中,广东、浙江、辽宁这几个区域经济代表性省份都有过大起大落,山东一直比较稳定。而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将作为律洲团队此次探寻山东法律市场的重点研究对象。

一、发展环境
(一)经济发展
相信不少人在听到山东经济一直蝉联全国前列且比浙江总量还大时,会感到惊讶,毕竟山东存在感比很多西部省份还要低。但事实上,作为北方第一经济大省的山东,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其GDP一度蝉联全国榜首。进入新世纪,其经济总量也在工业化进程引领下,始终在第一名至第四名之间浮动。经济增速方面,随着前些年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其在新旧动能转换期经历了“阵痛”,致使发展速度一度放缓。
当然,山东省经济发展依旧雄劲,2020至2022年山东GDP增速连续三年超过全国水平。去年增长3.9%在前5经济大省中,位居第一名。2023年上半年,山东省GDP总量达44125亿元,排名稳居全国第三。
然而,山东的经济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展现为壮而不精、大而不强、全而不优,
其影响力与其全国第三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符。
(二)行业发展
1、律所数量
律所方面,截至2022年6月底,山东全省律师事务所达到2522家。全省律师事务所由2012年底的1283家增长至2022年6月底的2522家,增长了96.6%。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山东省司法厅公开资料整理
从律所结构来看,与全国整体结构一致,山东省律所仍以小型律所为主,10人以下律所占比为64.52%,优于全国整体情况,但与江浙等南方省份仍有差距。

数据来源:《2022年度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统计分析》、中国法律服务网,检索时间:2023年7月31日
百人所数量方面,截至2023年7月31日,从单个办公室来看,山东省律师人数100人及以上律所已达26家,主要分布在省会济南、青岛等地。

数据来源:中国法律服务网,检索日期:2023年7月31日
根据齐鲁网济南要闻报道,截至2023年12月,济南市共有律师事务所516家,执业律师9865名,占全省1/4,2023年以来办理各类法律事务20万件。济南作为山东拥有最多律师人数的区域,且律所及律师数量均在快速增长,未来这片法律市场发展大有可为。
2、律师数量
根植于良好的经济和司法土壤,山东省的律师业发展速度也居于全国前列。自1981年山东省第一批律师诞生以来,往后的40余年里,山东省的律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山东省司法厅公开资料整理
在律师人数规模层面,据山东省律师协会数据整理,截至2024年1月26日,全省共有律师事务所2746家、律师47044人,平均每家律所律师占比为1:17,且近年来,律师人数增速仍在不断上升阶段。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济南市2023年最新律师人数9865人计算,济南市律师人数与全省律师人数占比超1/5以上,可发展空间巨大。
二、市场特点
(一)省内发展整体态势平衡
山东省法律服务业发展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相对于其他省份各区域发展情况较为均衡,并没有区域发展不均的问题存在。

以上图表为山东省律师行业的发布情况,以颜色深浅来表示区域密度。可以发现,无论是律所数量还是律师人数,山东省各地区都分布较为均匀。当然,不难发现,济南与青岛是其中密度最高的两个城市,而临沂、烟台、潍坊则在其之后。事实上,在山东律师行业发展的整体格局中,济南与青岛二者一直旗鼓相当,其他城市则紧随其后。
(二)两市“双中心”同台竞争
济南和青岛作为山东省内经济的“双中心”城市,首位度一直不高,且一直稳居山东律师行业的第一梯队。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下全国首位度最低的省会城市——济南。
2023年,武汉GDP占据湖北省经济总量的36.19%;成都却占到全省的46.3%。而济南仅为山东的13.9%,济南的首位度极低。对于济南来说,其位于山东中西部腹地,周边城市均欠发达,其主要任务就是带动周边城市经济提速。
据相关数据回顾,2009年,青岛的律师业务总创收达到了4亿元,而当时济南的律师业务总创收仅为2.5亿元,对比之下,前期济南的发展远落后于青岛。
然而,随着近些年来,随着济南律师行业的大力发展,其强劲的增速早已对青岛实现了赶超。事实上,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和省级司法机关、政府机关所在地,且省级平台公司、政府资源、金融机构在此大量汇聚,司法资源更为丰富。因而,相对来说,济南律所在政府常年法律顾问等业务方面与省内其他地区律所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三、行业挑战
(一)青年律师流失且难以引进
青年律师是推动律师行业发展的主力军,承载了律师行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相对来说,全国多数城市的青年律师人数为强势增长状态,然而,山东却反其道而行。
据相关数据了解,山东自2020年到2023年的青年律师增长率并不高,且目前这个态势仍没有太大改变。事实上,由于山东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经济中心之间,其人才吸引力本身就不高,这也投射到了济南律师行业。
一方面,本地人才流失严重。对比起北上广深等人口净流入地区,山东呈现出人口净流出的状态,即山东培养出来的法科学生并没有完全回到山东。

地理位置上看,山东地处“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之间,人才“虹吸效应”明显。相关数据展示,仅有近3成左右的非山东本地户籍学生留在了山东,其余近7成学生均流向了京津冀、长三角两大城市群。
另一方面,外地人才引进困难。现实情况来看,选择在山东工作的法学生,更多来源于山东本地,省外极为稀少。一般而言,来山东投递简历的法学生多是偏北方的东北三省及中西部省份,南方地区极为少见,且山东自身培养出去的法学生也未必愿意回到本地工作。
不难发现,山东对律师的吸引力较为有限,即便是省会济南也难以留住人才。从大众对山东的认知来看,造成这一现状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人们对山东持有陈旧偏见,认为山东的制度和机制较为僵化,且保守观念尚且存在。由于山东国有经济占比较高,企业受国企和政府政策影响较深,导致人们普遍认为山东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权力仍然很大。
对应到济南,这种观念就导致较多毕业生少有考虑前往济南发展。因此,济南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改变大众的这种观念和认知,展示济南开放、包容和创新的一面,有助于增强济南在律师领域的吸引力。
(二)竞争加剧:品牌大所冲击本土律所
随着律师行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济南的律师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变革。全国性品牌律所进入济南市场,对本土律所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这一趋势在过去的几年中逐渐显现。
品牌大所对于本地律师行业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与地方头部律所的竞争中,包括人才吸引和业务竞争。
在人才吸引方面,全国品牌效应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业务方面,首先在一些招投标业务中,可以借助总部已有的业绩;其次,在全国性品牌律所在内部交易市场中,已有客户的业务增量使其具备更多业务拓展上的优势。当然,本土大所在竞争中也拥有自身的优势,如更深的本地客户连接、已有的人才积累和培养体系等。
(三)低价挑战:低利润时代下的激烈竞争
从各项数据上看,全年山东律师行业总创收由2010年的13亿增长至2020年的100亿元,增幅显著。然而,山东律师业在取得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律所管理粗放、团队合作少、缺乏凝聚力、专业化不足等难题,且行业内业务两极分化现象在逐步拉大。
一方面,总创收涨,但人均不涨。当前济南律师行业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创收增长主要局限在规模增长所带来的相应增长上,而在一些硬性指标上,尤其是人均创收层面,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律所的创收增长速度跟不上律所自身的扩张速度。
对于济南律所而言,其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案件数量与收入之间的不对等,即律所的案件数量增长迅速,但创收并没有与之同步增长。一个客观事实就是,即使济南律师要维持与去年相同的律师收费,工作量和难度也都会显著增加。
另一方面,低利润时代下的激烈竞争。毫无疑问,济南律师行业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无可否认的是,行业内部两极分化、“价格战”频发、低价中标、无序竞争等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正使得行业创新力逐步消退。可以说,低价竞争问题是济南律师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挑战。
那么,面对该挑战,如何破局?事实上,要想推动济南律师行业发展,必须在山东大环境下立足实际,围绕基础、资源、条件层面进一步在业务多元化的基础上增强自身在各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济南律师行业真正地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机遇
(一)产业结构转型优化背景下的新的业务机遇
在山东产业结构转型优化背景下,济南律师行业也迎来了新的业务机遇。
1、破产重整
经济不景气导致大量破产业务的发生,这也让破产案件成为了近年山东法律业务的一大趋势。且在现阶段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并购、破产重整业务需求有明显提升。
据山东司法厅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律师参与办理各类破产案件6267件,化解不良资产约7000亿元,盘活存量资产约1300亿元,安置职工约18.5万人,为依法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2、数据合规
经济不景气导致大量破产业务的发生,这也让破产案件成为了近年山东法律业务的一大趋势。且在现阶段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并购、破产重整业务需求有明显提升。
据山东司法厅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律师参与办理各类破产案件6267件,化解不良资产约7000亿元,盘活存量资产约1300亿元,安置职工约18.5万人,为依法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3、数字经济领域
随着人们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和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了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价值越发凸显,掌握数据意味着掌握了主动权。
(二)律所间吸收、合并、融合加速,逐步走向全国
近年来,中国律师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地方律所加盟全国律所的情况并不鲜见,本土规模所进行区域整合、强强联手也时有发生。从济南规模较大的律所的角度来看,多数律所在地方的布局尚未结束,且将继续发展壮大。然而,从中小型律所的角度来看,其面临较为迫切的整合需求,因为其自身品牌效应微弱,不足以与外来品牌进行竞争。
此外,除在山东本土扩大布局之外,山东律所走向全国的意愿更加强烈。但就规模、品牌而言,从山东走出去的全国性规模大所仍在少数,原因在于山东律所经营、律师发展难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布局仍存在一些客观难题。
首先,律所是否能够成功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往往取决于其依托地域的影响力。相比于京沪两大地域“自上而下”的全国区域布局方式,山东地域“自下而上”的布局方式相对较为困难。
其次,按照司法部现行的《律师事务所名称管理办法》(2010年3月1日施行,司法部令第120号),律所名称必须包含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划地名。而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省级行政区划地名本身含有不同的社会评价。某种程度上使得区域律所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布局时,容易受到其“出身地”地域属性“三六九等”的社会评价的影响。对于山东来说,即使是位于省会济南的头部大所,在品牌宣传方面,与总部位于京沪地区的律所相比存在天然的劣势;在人才吸引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必然也增加不合理的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的两会已有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律师事务所名称中统一删除行政区划地名的提案》,对此司法部也作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律师事务所名称命名规则”的明确回复。在已经实现本地全覆盖目标之后,如果未来能够去掉律所名称中的“山东”字样,山东本土规模大所很可能会加速向全国范围拓展。
(三)行业大变革下,拥抱“互联网+法律”
五年间,全国律师人数从30万飙升至60万,在需求量级不变的情况下,律所之间的竞争可想而知。弱肉蚕食,一味固守传统,不求新、不求变,难免被市场淘汰。对于本身就带有传统色彩的济南地区而言,青年人才流失严重且难以引进、品牌大所持续冲击本土律所、中小型律所受困于地域限制更加难以发展,利润极低且竞争激烈的严峻现状下,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显得尤为急迫。
市场资源竞争加剧的时代下,要想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全国扩展布局,除律所本身所拥有的可开拓资源以外,网络资源变得愈加重要,互联网市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传统所的兵家必争之地,而“互联网+法律”也将是整体律师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山东,“齐鲁圣地,礼仪之邦”。注重实效、务实肯干的济南律所,正立足于自身特色优势,以厚积薄发的姿态迎来属于自己的新时代。行业大变革之下,法律市场中的新兴业务机遇正在萌发,济南法律市场也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挑战与机遇并存,期待济南律师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