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你遵守自律公约了吗?

“朋友圈”里,你遵守自律公约了吗?

“朋友圈”也要守住文明底线

作为时下流行的一种社交平台,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省会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庞晓晴就是“朋友圈”的“铁粉”之一。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庞晓晴感觉朋友圈“变味”了。

“‘朋友圈’,是朋友之间谈学习、谈工作、谈生活的圈子,可如今,‘圈’里微商越来越多,造谣传谣、传播迷信的也时常出现,我感觉这一片净土被污染了。”笔者走访发现,100名受访者中有超过七成的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李明晨是邯郸一家银行的柜员,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他上班时是禁止玩手机的,因此他习惯每天晚上刷刷“朋友圈”,看看大家在分享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近日,他被这样一则“朋友圈”刷屏了:“昨天凌晨一点,一家医院三人感染SK5病毒死亡,参与抢救的医生已被隔离,暂时别吃鱼类,酸菜。收到马上发给你关心的人!”

看到这则消息,李明晨心里打了好几个问号。但看到大家都在转发,他还是觉得“宁可信其有”,提醒家人朋友注意一下也好。“后来官方证实这是一条虚假消息,我才意识到自己太盲目了。”李明晨无奈地说。

“在‘朋友圈’不断改变传统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有极少数人为了博眼球或谋取利益,肆意突破文明底线,甚至恶意触碰法律的‘高压线’。”被称为“网上最红警察”的石家庄市公安局安建桥警务站主任吕建江举例说,“‘朋友圈’里,有人信口开河甚至传播污言秽语;有人未经核实就随意转发寻人、传染病等敏感信息,成为虚假信息传播泛滥的背后推手;还有人故意编发虚假信息,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甚至造成违法犯罪。”

吕建江介绍说,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传播虚假消息,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将被处以七年有期徒刑。“这对广大网友守住‘底线’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也为我们处理类似案件、维护良好网络秩序提供了法律依据。”

腾讯公司发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我国微信月活跃用户已突破8亿,同比增长34%。省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5年度河北省互联网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年底,我省网民规模达3731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321万人。

“在手机网民迅速增长的情况下,人们更要认识到,包括‘朋友圈’在内的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的,但并非没有约束的‘自由国度’,它仍然是社会的一部分,也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制约。”河北英陆律师事务所律师马辉认为,净化“朋友圈”环境,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需要广大网民、网络服务商、政府管理部门等多方携手。

马辉表示,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微信、微博的动态监管,特别是对造谣传谣者快速出击,采取重拳,严厉打击,维护公共秩序。网络服务商应做好微信公众号等备案和监督工作,制定相应规范措施,建立处罚机制,提高违规成本,使各公众号和广大网民杜绝传播谣言和各类不实信息。网民自身要恪守上网自律公约,倡导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在“朋友圈”多传播“善”与“美”,让谣言、迷信等没有“立足之地”。

相关

网友“我是菜菜菜包子”:造谣传谣、人肉搜索、恶意攻击……这些“网络暴力”行为亟待治理,希望早日实行网络实名制,为网上言行拉起“红线”。

网友“水仙花”:网络语言诙谐幽默,能增添趣味,但在一些微信群里,有人说话不讲“尺度”,肆意乱开玩笑,这方面应该引起注意,莫让不当言语伤了别人。

记者感言

让“朋友圈”多些正能量

“我接棒:无论我在哪里,我都愿意遵守公共秩序,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大声说话,开车礼让行人……”最近,一场名为“提高文明素质”的接力赛在微信“朋友圈”火热传递。

笔者认为,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主流媒体的“强大声势”,也需要自媒体及“朋友圈”等灵活平台的“涓涓细流”。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圈”里展现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不会产生对枯燥说教的抵触感,还可以让受众在润物无声中受到文明美德滋养,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此,我们盼望类似的文明接力赛、美德接力赛越来越多,人人都能成为“善”与“美”的接力者和践行者。(河北日报 实习生董达 记者刘荣荣)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染墨绘君衣染墨绘君衣
上一篇 2023-08-08 14:16
下一篇 2023-08-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