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社区疫情防线,宝山这里的志愿服务“不打烊”

党员干部、热心群众……在疫情面前,他们不曾有任何退缩,始终与居委会工作人员、医护人员等并肩作战,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眼下,居民生活回归如常,疫情防控工作也步入常态化,但在抗疫期间建立的志愿者队伍却没有解散,仍然在不停地守护着社区的安全。

筑牢社区疫情防线,宝山这里的志愿服务“不打烊”

“今天晚上小区要核酸大筛,需要志愿者协助,请有时间的志愿者于18:00到居委会集合,领取防护装备。”伴随着微信群的一声询问,宝山区高境二村居民区的志愿者群瞬间沸腾了起来。“我马上就到小区了,给我留一个名额”“还有我,我公司就在附近,半小时内能到小区”……许多志愿者看到群里的通知,一下班就从单位赶到采样点位,做好消杀,马上换上“大白”服进入角色……

筑牢社区疫情防线,宝山这里的志愿服务“不打烊”

志愿者们的积极付出让社区工作人员惊喜又感动。“不管是每周末的例行核酸采样,还是最近连续的‘三天两检’,回归如常的生活后,我们的志愿者仍然是一呼百应,成为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中坚力量。”高境二村居民区一名社区工作者说道。

筑牢社区疫情防线,宝山这里的志愿服务“不打烊”

徐佳彦是高境二村战疫志愿者中的一员,6月底刚刚完成肘部手术的他,在接到居委会的通知后顾不上还没有拆线的手臂,立马投身到社区核酸采样的秩序维护当中,没有耽误一点核酸现场检测采样进度。带伤参战的除了徐佳彦还有朱晓斌,自封控开始,朱晓斌就主动参加小区志愿者队伍,为居民运送物资、协助维护核酸检测秩序,在高强度的工作下,他患上了梨状肌综合征,但每当小区进行核酸筛查时,他总是立刻赶去支援,由于梨状肌综合征发作,有时朱晓斌不得不全程站立完成协助核酸筛查任务,“因为穿着防护服,当时也比较赶时间,虽然感觉很痛,但还可以坚持,我就心想着抓紧把核酸采完,不能耽误采样点的进度。”志愿者们都劝他先去休息,但朱晓斌坚持说“没事,我能行”。

除了带伤参战的志愿者外,队伍中还有一位“不回家”的。从小区封控到现在,方磊一直居住在单位,每逢社区大筛,他就和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们来到核酸点位,紧张有序地为即将开始的核酸检测做好准备。每次采样结束后,大家都筋疲力尽,但为了让样本尽快运抵检测中心,尽早出检测结果,方便小区居民第二天日常上班工作,方磊总是主动请缨,用自己的私家车帮助转运样本。

筑牢社区疫情防线,宝山这里的志愿服务“不打烊”

6月1日起,上海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封闭2个多月的小区大门缓缓打开,但是对共和五村的志愿者李世博和高俊杰来说,他们的志愿服务生涯并没有结束,在之后的每次社区核酸筛查中,总能看见他们和其他志愿者共同奋战的身影。

筑牢社区疫情防线,宝山这里的志愿服务“不打烊”

4月1日,小区开始封控管理,而这天也是李世博的18岁生日。也是从这天开始,李世博开始了长达3个多月的志愿者生涯,对于他来说,这更像是一场特殊的成人礼。“当身穿‘大白’顶着烈日在小区辅助核酸检测的时候,我才切身体会到医护人员的艰辛;当分发物品、送快递上门的时候,我才知道看似简单的工作有多么不易;当看到居民能积极配合封控这么久的时候,我才知道大家的凝聚力有多强;当一次次听到‘志愿者辛苦了,致敬志愿者’,看到解封时大家的笑容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做的事是那么平凡却又伟大。18岁时能够有这样的志愿者工作经历,将是我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李世博说道。

筑牢社区疫情防线,宝山这里的志愿服务“不打烊”

战疫期间,高俊杰选择走出家门成为一名小区志愿者,“能在社会需要我的时候贡献力量,我很乐意”。成为志愿者后,高俊杰每天奔波于小区楼栋之间为居民运送快递物资。虽然很累,但是很开心,“感觉自己并非一无是处,通过做志愿者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还结交了很多朋友,培养了人际关系与交流能力,既开阔眼界,又增加了社会工作经验,这对我个人的成长有很大帮助!”高俊杰说道。

筑牢社区疫情防线,宝山这里的志愿服务“不打烊”

“请您保持两米安全距离”“天气热,大家坚持下戴好口罩”“请您提前准备好核酸码”……一声声真诚的提示来自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在逸仙二村第五居民区,参与全员筛查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疫情期间的志愿者队伍的原班人马,虽然小区解封了,许多志愿者也陆续回到了本职岗位,但是只要社区有需要,他们便立马集结起来。

筑牢社区疫情防线,宝山这里的志愿服务“不打烊”

“抗疫志愿者队伍没有解散,也不会解散!”逸仙二村第五居民区志愿者们纷纷表示,每周末的全员核酸筛查已成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进入6月后,志愿者们还就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同居委工作人员进行探讨,贡献“金点子”、好主意。“比如核酸采集点位增加在哪,模拟居民的流动轨迹,最终制定路线图和人员定岗”。

筑牢社区疫情防线,宝山这里的志愿服务“不打烊”

“在做任何事情时,不要先考虑会得到什么,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好做对。”一名志愿者表示,疫情促使了社区邻里相互理解,关系更和谐有序、更团结。这些不解散的志愿者队伍,为疫情后社区治理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自治基础,在服务社区居民的“最后100米”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通讯员:樊拓

编辑:肖璐

校对:赵慧敏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5-03-24 06:49
下一篇 2025-03-24 07:0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