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淮安日报】

“人民的好律师,弱者的保护神。”2021年7月23日,一面锦旗被寄送到淮安市江苏山师行律师事务所。它来自千里之外的拉萨市曲水县茶巴朗村。因寄送中途遭遇暴雨,这面锦旗沾上了水渍,略显皱褶,但印在上面的文字却泛着金光、饱含深情。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李艳,淮安援藏律师,也是这面锦旗的接收人。面对“淮安援藏口述史•雪域青春”融媒报道组镜头,她口述的援藏往事平淡且充实,不见对艰险环境的过多渲染,只有对公平正义的极致追求。
精力旺盛的“女讼师”
走进李艳的办公室,滑雪板、滑雪橇分外惹眼。“我平时比较喜欢极限运动,向往自由,一直憧憬去远方。”李艳说,早在2019年自己便报名援藏,怎奈名额有限,未能如愿。
2020年7月,机会再次到来。司法部向全国发出招募令,招募律师援藏。李艳锲而不舍,终于入选。离家千里,孤身入藏,对这个宝贝闺女,父母自然放心不下。可李艳却大大咧咧,“好女儿志在四方,西藏不在话下”。
事实证明,这话不是吹牛。初到拉萨,别人高原反应严重,李艳却习以为常。一次运动会上,她甚至一人报名骑车、跑步等多项比赛,让众人大为惊讶。
“这丫头精力旺着呢,小伙子也比不上她。”当地同事惊叹李艳的身体素质,更称赞其工作效率。数据不会说谎——援藏一年,她代书诉状达102份,涉及离婚、劳务、买卖租赁等多个类别,堪称一人多能。
有一次,一名藏族妇女带着孩子上门求助。“他几年都不着家,日子没法过,去法院离婚,可没诉状……”对方没说几句就哽咽了,孩子很懂事,一边帮忙翻译,一边给妈妈擦眼泪。了解案情后,李艳当即“开工”,很快拟好专业离婚起诉书。
“她把这几页纸紧紧攥住,好像抓到了‘救命稻草’。那一刻,真的感受到了援藏的意义。”李艳说,她所在的拉萨市曲水县是无律师县,上一个援藏律师离开已经6年,当地法律服务需求大,“看到一个个牧民风尘仆仆找来,容不得一点懈怠。”
柔中带刚的 “调解员”
法律援藏,讲效率更求效果。
2021年6月,茶巴朗村三名村民来到曲水县司法局,指名道姓找李艳。“上次就是李律师帮我们要到了钱,这次我们还找她。”原来,村民给当地一家沙场打工,被拖欠了20多万元工程款,催要两年未果。
得知情况,李艳第一时间联系沙场老板,第二天双方见面调解。“公司的债,又不是我的。”调解现场,老板试图抵赖,李艳当即纠正,“您这话可不对!法律有规定,自然人独资公司,且个人财产与公司财务存在混同的,应该承担连带责任。”见律师有理有据、柔中带刚,对方气势弱了、语气软了,最终同意在当月30日还款。
“这是我援藏服务的到期时间,不想把事情留下‘尾巴’。”可事与愿违,到了还款期,对方依旧拖延。彼时,李艳即将离开西藏,按理无需再过问,但她却紧盯不放,加班帮村民们准备好申请执行材料后,才放心离开。
7月中旬,拖欠两年的工程款终于到账。村民们感激不已,带着锦旗来找李艳,却得知她已离开,这才有了开头邮寄锦旗的感人一幕。“李律师一直关心我们,她人回去了,咱们也不能忘了她。”
援藏期间,李艳所在的曲水县调解中心共调解案件101件,调解总额近百万元,为数百名群众讨回“血汗钱”。
曲水县调解中心派驻法院调解室成立
扶正守道的“法律人”
用法律调解矛盾,靠法治防范风险。
“我去卖车,车被开走了,可钱一直没给。”2020年秋天,在去茶巴拉乡的一次走访中,一位村民的话让李艳吃惊不已,“当地百姓太淳朴了,缺少法律意识,更没有防备之心。”
从那以后,李艳利用工作间歇,30多次走进乡村,为村民开展普法宣讲,内容涉及民法典摘要、危险驾驶罪提醒等多方面。“原来酒后开车是犯法的,回去可得给我家那口子提个醒。”听了李艳的讲座,一位藏族妇女恍然大悟。
给百姓普法,让政策合规。2021年,李艳开始深度参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多项整改工作,从法律层面提建议、控风险,将隐患扼杀在萌芽。
值得一提的是,在她的推动下,曲水县法律援助中心驻曲水县检察院工作站,曲水县调解中心派驻曲水县法院、曲水县信访局调解室相继成立,为当地建立起常态化法律服务平台。
2021年7月,李艳结束援藏工作返回淮安。她说,一年时间转瞬即逝,做了一些事,也有不少“遗憾”,但自己坚信曲水的法治建设不会止步。
监 制:张建闯 董 蔚 刘 葆 张 林
策 划:杜勇清 蒋 耀 杨 飞
统 筹:李 昱
文 字:王 舒
视 频:陈大铭
图 片:赵启瑞
通讯员:潘 虹
海 报:李海娇
手 绘:金 鑫
编 辑:管 艳
本文来自【淮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