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声金属撞击声
“你们没有权力这样对我!”
2023年7月13日,河南开封杞县付集法庭的走廊里,突然响起一阵金属撞击声。
34岁的女律师邵玉娟被三名法警摁倒在地,手腕上冰冷的触感让她浑身发颤——那是一副手铐,还是“背铐”。她试图挣扎,却被拖拽着离开法庭。走廊的瓷砖蹭破了她的膝盖,围观的人群里有人倒吸一口冷气,有人默默举起手机……
这一幕,发生在开庭前15分钟。2. 一张没拿到的“纸”引发的风暴
那天上午,邵玉娟代理的是一起“旧案新审”的民事索赔案。
被告梁某某曾因故意伤害罪坐牢一年四个月,出狱后又被受害人赵某某索赔。而争议的核心,是一份从未正式送达的“三期鉴定报告”——这份文件直接关系着误工费、护理费的认定,是质证环节的“命门”。
“开庭前一周,我多次联系法庭要这份材料,但始终没拿到。”邵玉娟回忆。当天她提前半小时抵达法庭,再次向书记员提出复制证据,对方却冷着脸甩下一句:“不能拍,只能看。”
争执中,她掏出手机试图拍照留证。
谁也没想到,这个动作会引爆一场风暴。3. 从“取证”到“被拷走”的180秒
“法庭里不许录像!”书记员突然高声喝止。
三名法警闻声冲进法庭,要求邵玉娟删除视频。她攥紧手机争辩:“现在还没开庭!《律师法》第35条明确规定,我有权调查取证!”
下一秒,有人抓住她的胳膊抢夺手机。混乱中,她的后背撞上椅子,眼镜飞了出去。
“他们把我按在地上反铐,像拖麻袋一样往外拽。”邵玉娟事后展示的医院诊断书上写着: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牙齿松动,头晕需留观。
4. 被撕开的“罗生门”
事件发酵后,舆论场迅速割裂。
付集派出所的接警记录显示:“法庭工作人员不让拍照,双方发生争论,法警实施背铐。”但法庭至今未公开监控录像。有网友质疑:“律师违规拍摄活该被罚!”也有人反驳:“如果程序正当,为什么怕留证据?”更微妙的是,这起案件本身就像一面棱镜——
被告是刑满释放人员,原告是曾经的受害者。而夹在中间的律师,成了某种“程序争议”的牺牲品。5. 那些被忽略的“细枝末节”
翻开《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九条确实规定:“未经许可不得录音录像。”但法律界人士指出:“规则针对的是庭审过程,而冲突发生在开庭前。”
更值得玩味的是,2022年最高法刚发文强调:“要充分保障律师调查取证权。”“如果法庭依法送达了证据,何至于闹到抢手机?”一位匿名法官私下透露:“基层法庭案多人少,证据交接疏漏确实存在。”

6. 当“程序正义”撞上“现实困境”
事件曝光后,#律师法庭内被铐走#冲上热搜。
有人翻出2021年某律师因庭审中喝水被训诫的旧闻,有人提起某地法院要求律师“开包检查电子设备”的争议。评论区炸了锅:·“法警执法过当,寒了法律人的心!”
·“律师也要守规矩,法庭尊严不容挑衅!”
·“问题的根源,是司法透明度和信任危机!”
而更多的声音在追问:
如果连律师的执业权利都难以保障,普通人该如何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7. 风暴眼中的沉默
截至发稿,杞县法院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郑州市律协称“正在调查”,开封政法委表示“核查中”。但邵玉娟的律所已收到不明来电:“这事闹大了对谁都没好处。”“我不后悔。”她在病床上录了一段视频,“但下次开庭,我可能需要戴着护腰出庭。”镜头扫过桌上的《行政诉讼法》,书页正好停在“公民权利救济”那一章。
文末互动
这场“法庭罗生门”刺痛了太多人——
有人看见权力的傲慢,有人看见职业的困境,有人看见制度的裂痕。
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观点:1.律师违规拍摄该罚,还是法庭程序有瑕疵?
2.当“执法”变成“执罚”,我们该如何守护对法律的信仰?
(本文根据公开报道撰写,事实部分均引用自权威信源)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