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杨功涵,民革党员,现任辽宁鼎泰律师事务所主任,兼任辽宁省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市人大地方立法咨询专家、沈阳市及大东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曾荣获“辽宁省优秀律师”“沈阳市十大慈善人物”“优秀人民监督员”等称号。

2025年1月,杨功涵(左二)带领团队化解大东区长安社区居民因暖气漏水而发生的矛盾纠纷。
在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的一处信访大厅里,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信访群众前来反映问题。他们大多带着困惑、疑虑甚至愤怒、绝望而来,却往往带着释然、微笑和感激离开。在这份转变的背后,是“老杨工作室”默默的努力,让一场场耐心调解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老杨工作室”的灵魂人物,就是杨功涵——辽宁鼎泰律师事务所主任,也是一位深谙法律温度的调解专家。对于杨功涵来说,法律不仅是条文,更是一种将纷争化解、将心灵抚平的力量。
把法律服务延伸到百姓家门口
2006年,杨功涵受聘担任大东区信访局的法律顾问,带着想用法律服务温暖人心的初心,开启了一段长达十多年的与无数百姓真情相伴的旅程。在一次次的纠纷调解中他逐渐认识到,许多矛盾并不是因为问题无解,而是因为当事人对法律和政策的不了解、不信任。
几年前,一位独居大姐因邻居的滋扰备受困扰,来找杨功涵寻求帮助。“她每次来都显得很害怕,脸上写满了不安。”据杨功涵回忆,事情的起因是大姐的邻居经常破坏走廊里的感应灯,还时常在晚上下班回来时恶作剧,一系列行为给大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杨功涵深入了解了事件经过后,找到了这位男性邻居,向其宣讲治安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其破坏公共财物、追逐和拦截他人行为的违法性。同时,他还邀请社区干部和民警共同参与调解,耐心为大姐分析法律政策,鼓励她依法维权。在多方努力下,大姐逐渐鼓起勇气,摆脱了恐惧和压迫,重新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看到她重新露出笑容时,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件事让杨功涵深刻体会到,许多信访问题不是那些人喜欢无理取闹,而是没有人真正用心倾听他们,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办法。从那时起,杨功涵便立下了一个目标:将矛盾化解的关口前移,走到社区和基层去,尽量在矛盾还未激化时,帮助群众找到出口。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筹备,2020年5月,“老杨工作室”在大东区信访大厅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一个由杨功涵律师团队主导,同时吸纳高校法学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方力量的专业化调解机构。它为群众提供矛盾纠纷接待、调解和化解服务,真正把法律服务延伸到了百姓家门口。“我们就是想在最基层的地方,用最专业的方式,帮助每一位需要解决问题的人。”杨功涵说。
“老杨工作室”的成立,为矛盾纠纷的基层化解搭建了平台。但杨功涵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真正的矛盾化解不能只靠一个工作室的固定场所,而是要主动走进群众中去,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为了让法律服务更加贴近群众,杨功涵与团队不断向下延伸服务。“老杨工作室”与大东区10个街道的所辖社区合作设立了“社区工作站”,并定期派驻“老杨工作室”的人员值班,同时“老杨工作室”的联系方式也向所有社区居民公开。这样,当遇到矛盾纠纷时,群众可以随时找到工作站值班律师,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社区居民纷纷感慨,“家门口有了‘老杨工作室’,再大的问题也不用往外跑了”。
除了社区工作站,“老杨工作室”还在矛盾集中的单位和部门设立“信访事务法律服务站”。这些服务站直接协助现场接待和化解群众矛盾,将复杂的纠纷第一时间解决在单位或部门内部,避免问题积压或激化。
矛盾纠纷的化解往往需要及时处理。为此,“老杨工作室”组建了一支由3名律师组成的“应急流动哨”。这支“法律部队”随时待命,哪里有紧急矛盾就赶赴哪里,以最快速度进行调解。“有时候,我们就像火线救援的消防员,哪里有问题就冲向哪里。”杨功涵笑着说。这支灵活机动的队伍,成了群众口中能快速“灭火”的法律“特种兵”。
如今,“老杨工作室”已经从最初的“一室”发展为覆盖多层次的“一室两站一哨”服务模式。团队成员从最初的十几人,扩展到如今包括律师、法律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的107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多领域联合服务团队。
“我们希望群众不再觉得法律是冷冰冰的,而是真正能为他们排忧解难的。”杨功涵说。
调解背后的温度与智慧
从事调解工作十余年来,杨功涵将无数家庭从冲突边缘拉回,也在调解过程中总结了一套基层社会治理的独特“秘籍”。
“调解的第一步,不是去解决矛盾,而是尽量避免矛盾的发生。”这是杨功涵的信条。在他看来,调解不是灭火器,而是一道防火墙,是对矛盾的未雨绸缪。为了让矛盾止于萌芽,他带领团队将大量精力投入普法宣传中。从法律讲座到社区活动,杨功涵总是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将枯燥的法律条文变成与居民息息相关的“小故事”。正是在一次次的普法宣传中,居民对法律有了更深的理解,许多潜在的矛盾还未产生就被消弭于无形。
噪音、漏水、停车……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往往是居民生活中最容易爆发矛盾的导火索。杨功涵对此深有体会,“小事不小,如果邻里不和谐,整个社区的氛围都会受到影响。”为了及时化解这些问题,“老杨工作室”建立了一套快速响应机制,做到矛盾不拖延、不升级,用最快的速度让问题得到解决。
“调解不只是讲人情,更需要以法律为底线。”为了让调解更加规范、专业,“老杨工作室”的律师团队作为中立的第三方,用法律视角厘清责任,为当事人提出公正且合理的解决建议。法律的参与,让调解的结果更具有公信力,也让当事人更容易接受。
在长期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老杨工作室”总结出了“五破五化”工作法来灵活应对:针对不清楚应通过何种渠道解决问题的居民,他们用“依法化”的方式进行诉讼引导,让法律成为当事人的依靠;面对诉求过高的居民,他们以“灵活化”的方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对方理解合理的边界;针对没有政策依据的无理要求,律师耐心分析提出建议,通过“终结化”的方式帮助当事人逐步接受现实;涉及多部门连带责任的复杂问题,团队联动调解,将问题“一体化”解决;而对于疑难复杂的特殊诉求,他们创新方式“代办化”,为居民梳理法律程序,推动问题快速落地。
“‘五破五化’看似简单,却让许多棘手的问题得到了高效化解。”“老杨工作室”的律师邹宗霖表示。通过这些方法,久拖不决的矛盾得以快速解决,调解的满意度也大幅提升,团队在居民心中的信任度与影响力与日俱增。
除了“五破五化”,“三重四调三目标”则是杨功涵带领团队总结出的另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这套理念贯穿了他们工作的方方面面:从社区普法宣传到邻里矛盾调解,从个性化法律服务到复杂政策的论证,每一个环节都被精细化设计。
在杨功涵看来,调解最怕的就是矛盾的层层升级。因此,他们一直追求“让小问题不出社区,大问题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社区工作站成为化解矛盾的第一道关卡,小问题第一时间在社区内得到处理。对于涉及多方利益的复杂纠纷,他们则借助街道层面的联动资源,尽可能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能够在基层解决的矛盾,就绝不让其进入信访或诉讼程序,从源头上遏制了矛盾的扩大与外溢。
当然,调解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每一个矛盾背后都是一个复杂的人性故事。”杨功涵向记者介绍,在调解的过程中,不仅要厘清法律责任,更要体察当事人最深层次的情感诉求。在婚姻纠纷中,他用亲情调解修复破裂关系;在邻里冲突中,他上门化解误会;在公共事务的纠纷中,他用协商找到利益平衡点;而面对复杂的政策性问题,他则邀请专家论证,用权威意见打消争议。
“调解是用真心换真心,是用智慧赢得信任。”杨功涵相信,每一次矛盾的化解,都是为社会注入一份温暖,而这份温暖将在更多的角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群众心中的“矛盾终结者”
在大东区,无论是信访大厅还是街头巷尾,提起“老杨”,几乎无人不知。群众说他是“定海神针”,因为只要他出现,再棘手的矛盾都能化解;同事说他是“耐心大师”,因为他总能用最简单的话语打开群众心结。“有矛盾就去‘老杨工作室’”也成为当地居民的共识。
“这些年,老杨对我们社区的贡献可太大了!”大东区津桥街道河畔社区党委书记王丽娟感慨万分,“有了他这个‘专业帮手’,我们调解居民矛盾纠纷时,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在她眼中,杨功涵不仅是一名律师,更是社区居民的“法律医生”,他用专业和耐心诊断每一起纠纷,开出最精准的“法律处方”。
走进“老杨工作室”,只见墙上挂着两句朴实却充满力量的话——“情系民心,为民解忧”“法为上,理为先”。这两句话,就像杨功涵多年来始终秉持的初心。“法律的真正意义,不是站在高处俯视,而是走到百姓身边,解决他们最迫切的问题。”对于杨功涵而言,每一场调解,都是一次责任的兑现;每一个案件,都是一次信任的考验。
用数字记录“老杨工作室”的工作成果,显得简单而直接:累计接待群众近5000人次,调解化解矛盾2000余件,诉讼引导1000余件,事项代办30余件,化解信访问题300余件,举办政策宣传活动90余场,受益群众近万人次……在杨功涵看来,数字的背后不是任务的完成,而是一段段鲜活的故事——是邻里握手言和的释然笑容,是家庭成员重归于好的轻松心情,是上访群众放下执念后的信任目光。
随着“老杨工作室”的实践日益成熟,它也逐渐成为沈阳市的一张“法治名片”。沈阳市信访局和司法局分别发文,要求全市学习和推广“老杨工作室”的经验,这一基层治理的创新做法也被多家媒体报道。
“作为法律工作者,我的责任不仅是用法律解决问题,更是用法律减少问题的产生。”对于未来,杨功涵有着清晰的目标:他想把“老杨工作室”打造成真正的法律服务品牌,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标杆,让法治的温度传递到更多角落,让每一位百姓都感受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闻超 姜云鹤)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