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浅谈古代孝道与政治伦理

引言

以孝治国不只是作为一种理论和观念而存在,它也被积极运用于古代社会的政治实践中,成为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

自汉以降至今,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大地经历了几十个朝代的更迭,无数的政权兴起又消亡,但有一点不变的是,孝道始终作为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孝道和国家政治的时代发展

上古时代,作为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就以至孝名闻天下,也正是因为舜的这种深厚的德行,尧帝才对他委以重任,把天子之位禅让给他。而舜帝继天子位以后,马上“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的核心就是“子孝”。可见,舜不仅以孝得天下,而且也是以孝治天下。

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浅谈古代孝道与政治伦理

周文王和周武王也是孝道的典范。文王每天三次问候父亲。当他的父亲生病时,由于担心,他甚至不能正常走路,直到他的父亲康复,他才恢复正常。当文王生病时,武王没有脱下衣服,在床边等着。

《尚书·君陈》篇中记载,周成王任命君陈治理成周时告诫他说,正是因为你有孝顺恭敬的美德,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所以才委你以重任,你要能够把孝道移来治理政事。《论语·为政》也记载,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孔夫子认为能够好好地在家落实孝悌之道,本身就是在为政了,不一定非得有一定的官职才可为政。

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浅谈古代孝道与政治伦理

孟子也持此观点,认为只要每个人都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自然就会天下太平。自己家人都不能教好,是不可能教好外人的。在家能行孝悌之道,将来在外就可以侍奉君长;在家能慈爱晚辈,将来就会懂得如何与民众相处。

经过先秦时期的发展,到西汉时,孝治理论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汉武帝时正式提出“以孝治天下”的口号,并采取了一列措施来保障落实。诸如在各级学校普及《孝经》的教育制度,“以孝选官”的政治制度,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褒奖的旌表制度,以孝入律、严惩不孝的法律制度等,在整个国家内全面推行孝道教育,以孝治国。

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浅谈古代孝道与政治伦理

二、家国同构:孝与宗法制度

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在政治上,人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五个等级,官员分为九个等级,依据血缘亲疏形成的宗子关系决定着各种利益的分配,因此我国传统社会的结构非常之稳定。周代的政治架构是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础,它们在权力和财产的分配中发挥重要作用。

分封制是一种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兼具宗族和君臣两种关系。周天子同时作为天下之大宗和诸侯之共主,各诸侯亦是本国之大宗和国君,这样就形成家即国、国即家的“家国同构”模式。

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浅谈古代孝道与政治伦理

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度以宗法制度为其原型而发展演变。三代之君主皆以“君父”自居并以此身份行使其政治权力,在周代史书诸如《春秋》和《国语》中,“君父”一词频频出现。邦与家合为一体,家人关系与政治关系也合为一体,君主同时也是宗主。宗法制度在现实中有较高的可操作性,肯定了王权的合法性和唯一性,因而能够使全社会普遍接受。

周朝取代商朝以后,沿袭了商人尊宗敬宗的传统,对祖先十分崇拜并将之神化,这么做的结果是宗子也被神化。宗法制规定只有大宗才享有祭祖的权力,以此表明大宗作为祖先继承人的身份,而小宗作为大宗的落属,只能陪祭。故以“敬宗”和“亲亲”为主要形式的孝道就成为宗法制能够存在的基础。

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浅谈古代孝道与政治伦理

《尚书》记载:“封!元恶大憝,矧惟弗孝弗友。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

周公对不孝不悌之人严惩不贷,说明孝在周人心目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孝作为诸德之本,有很多意思,但主要的一个即是“尊祖敬宗”,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用来维护宗法关系。正是因为有了宗族和政治关系的相互交织,伦理的“孝亲”与政治的“尊上”顺利合为一体。

家国一体导致伦理政治的产生,因此伦理政治必然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其根基。在王权继承上,根据宗法制,“天下”只能由“家长”来继承,这是将伦理政治之原理应用于国家体制之必然结果。

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浅谈古代孝道与政治伦理

既然家国一体,那么家庭中的伦理原理直接可以作为国家的政治原理。家庭中的父子关系,等同于国家中的君臣关系,两者都是隶属关系。君为民父、民为君子这样的观念,成为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样,作为家庭伦理道德的“孝”就直接扩大为社会道德。

“孝”应用于君臣之间的关系,就叫作“忠”,这就是所谓的“移孝作忠”。通过“移孝作忠”,“孝”从家庭上升到社会、国家层面,用以处理长幼贵贱之间的伦理关系,为整个社会建立起一套完整规范的秩序。在家侍奉父母的方法,就成为在国侍奉君主的方法,也同样成为在外与一切社会大众和谐相处的方法。在家能做孝子,在国就可成为忠臣。

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浅谈古代孝道与政治伦理

正如《礼记》所说的,如果说一个人还没遇到君主就可以判断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忠臣,那么这人一定是个孝子啊!正是基于孝作为古代社会的伦理精神基础的地位,所以在古代上至天子、诸侯、卿大夫,下至士、庶人,不论高低贵贱,身份职业,全都要落实孝道,而且地位越高的越是要带头去落实。

即便是贵为天子,也有需要去尊敬的,指的是他的父母;也有需要去承顺的,指的是他的兄长;也要经常祭祀祖先,表示不忘亲人;也要努力修身,谨慎言行,因为恐怕给父母、祖先带来羞辱。

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浅谈古代孝道与政治伦理

三、孝与政治稳定

孝道对于维护古代社会的稳定厥功甚伟,是社会安定之基石。孔子说,如果一个在家落实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之道的人,却喜欢冒犯尊长,这是非常少见的!而一个人如果不喜欢冒犯尊长,却喜欢兴风作浪、扰乱社会,这样的事从来没有过。孝道在巩固社会秩序、理顺天下、防范逆乱方面确实有着神奇的力量。

《孝经·纪行章》记载:“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浅谈古代孝道与政治伦理

为什么孝子不会狂妄自大,不会犯上作乱,不会与人争斗,因为那样会使自己遭到刑罚制裁,身败名裂,从而令父母祖先蒙羞,这是严重不孝的行为。所以如果全社会都行孝悌之道,那么天下就可以坐致太平。

孝道在行为上要强调一个“顺”字,也就是俗话说的“孝顺”。“顺”是对权威的顺从,在家顺从父母之权威,在国顺从君主之权威,君、父两种权威相互支持、渗透,从而加强了全体民众的权威认同意识。

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浅谈古代孝道与政治伦理

人们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习惯于顺从权威,自然有利于建构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历代君主都重视以孝治天下,主要目的就是让全社会养成服从精神,从而巩固国家政治。

结语

孝本为家庭伦理,是一种源自人类本性的对父母双亲之爱,但是在中国特有的“家国同构”历史条件下,通过“移孝作忠”而成为政治伦理。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家们,诸如孔子、孟子等,主要是阐发弘扬作为家庭伦理的孝,并不是特为政治服务的,但是孝道本身具有普适一切社会关系的特点。因此自汉代开始,历代君主或思想家把孝道运用于国家治理层面,使孝成为古代政治的伦理基础,才使国家的长治久安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2]班固.《汉书》.

[3]范晔.《后汉书》.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染墨绘君衣染墨绘君衣
上一篇 2023-08-07 19:08
下一篇 2023-08-07 19: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