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科普:中小学校园欺侮、暴力,是犯罪行为吗?

欺负、排挤、暴力,这些不好的东西并不只会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出现。在我们看来似乎应该充满童真童趣的小孩子之间,欺侮和暴力行为并不少。

每年发生的中小学校园欺侮、校园暴力案件数不胜数。因为这些事情而导致自杀或者心理扭曲的孩子更多,只不过社会上很难全面关注到。

法律科普:中小学校园欺侮、暴力,是犯罪行为吗?

一、什么是校园欺侮?

校园欺侮,是指校园内或校园外发生的带有侮辱性质的欺负行为。之所以说还有校园外,是因为学生在上下学过程中,也会出现欺侮现象,因此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内。

校园欺侮一般可以分为三种。

一种是行为欺侮,即通过暴力等方式欺侮受害人,例如殴打被害人的脸,强制被害人脱衣服等等 。

一种是言语欺侮,即通过言语方式欺侮受害人,例如用恶毒的话谩骂受害人,给受害人起侮辱性质的绰号等。

法律科普:中小学校园欺侮、暴力,是犯罪行为吗?

还有一种是关系欺侮,即利用人际关系网络欺侮受害人,例如拉动小群体孤立、排挤受害人;散播受害人的谣言让大家讨厌或远离受害人等等。

由于现在网络发达,学生也可以建立校园论坛等网上学校交流平台,通过学校交流论坛内侮辱受害人,也属于校园欺侮。

校园欺侮看得不是施暴者的意图,而是受害人受到的伤害。由于未成年人往往心智发育不成熟,对自己所作行为的性质并不能很好判断。

在校园欺侮、暴力案件中,施暴者在被采访时,常常会出现“就是为了好玩”、“看他不顺眼想教训一下他”的心理。

法律科普:中小学校园欺侮、暴力,是犯罪行为吗?

而对于可能对受害者带来的心理伤害甚至导致受害人自残自杀的严重后果,他们会表示“并没有意识到”,甚至有些还认为不是自己的错,是受害人自己承受不了,受害人做出的自杀行为和他没有关系。

这些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恶劣,也不知道自己的举动是否会毁掉别人的一生。有时,无知的残忍更加暴虐。

校园欺侮和校园暴力有些许不同,校园欺侮强调有侮辱性质,校园暴力则不要求必须带有侮辱的意思,虽然在很多时候,校园暴力的发生也是因为施暴者喜欢以欺负受害人为乐。

法律科普:中小学校园欺侮、暴力,是犯罪行为吗?

二、案例分析

(1)案例概述:施暴者变本加厉,可能触犯刑事犯罪

孔某、幸某、葛某、王某是某中学柔道班成员,她们被分配在一间宿舍。

某日,在宿舍熄灯后,幸某忽然把孔某从床上拉起来,对着孔某的脸扇了几个巴掌,孔某被打蒙,还没反应过来,又被葛某踹中其胸部和腹部。

孔某被打倒在地,嘴巴和鼻孔都出了血,葛某还强行扒光她的衣服,逼她在地上爬、学狗叫。

法律科普:中小学校园欺侮、暴力,是犯罪行为吗?

孔某身上疼痛难忍,不敢反抗,好不容易等到一切结束,葛某和幸某威胁其不准告诉任何人,否则让她受到比现在还重的惩罚。

王某全程围观,还掏出手机拍照分享给葛某和幸某。

过了几天,见孔某没有告诉任何人的迹象,葛某等人放下心,认为孔某是个胆小鬼,根本不可能会告诉家长和老师。

孔某因为买药缺钱,又不敢告诉父母,想到王某还欠着自己的钱,就向她讨要,结果王某和葛某、幸某关上宿舍门,对她进行了更残酷的折磨。

法律科普:中小学校园欺侮、暴力,是犯罪行为吗?

后来三人都打累了,幸某让孔某跪着给自己按摩两个小时,又叫她写一百份检讨交给自己,见孔某被打得鼻青脸肿,却只能按照自己的话乖乖照做,有些上头。

嘲笑孔某这样懦弱的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不如死了算了,越说越兴起,竟然从枕头底下掏出一把尖刀,逼着孔某自杀。

(2)法律分析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如果故意杀人,或者以特别残忍的手段故意伤害别人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或者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竟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需要负刑事责任。

法律科普:中小学校园欺侮、暴力,是犯罪行为吗?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的,需要负刑事责任。

年满16周岁的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即16周岁以上的人犯罪该怎么定罪就怎么定罪,不过未成年人会从轻或减轻处罚。

案例中幸某丢给孔某小刀逼迫她自杀,很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

幸某等人一开始的欺侮行为还不足以构成犯罪,但是会受到学校行政处分,还可能面临行政拘留和民事赔偿。

法律科普:中小学校园欺侮、暴力,是犯罪行为吗?

有时,校园欺侮行为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伴随着校园暴力、学生之间收取保护费等方式出现。

被欺侮的人可能因为害怕不敢告诉老师、家长,还有些即便告诉了也无法得到解决。在数起惨烈的校园案件中,除了受害者受到的伤害,还包括受害者忍受不了反杀报复的事件。

这些惨烈的事件提醒着我们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持续关注,以及对校园欺侮暴力案件的严厉整治。

三、校园欺侮的犯罪心理学解释

犯罪心理学是从心理活动方面研究社会犯罪原因的学科。在校园欺侮中,绝大多数欺侮者存在无知、自私、冲动的心理。

法律科普:中小学校园欺侮、暴力,是犯罪行为吗?

他们往往并不能很好意识到自己到底在干什么,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造成怎样的伤害。或者说,他们根本不在乎别人会怎么样,而只是陶醉于欺侮别人时获得的短期愉悦,此外,冲动也会造成青少年犯罪。

冲动的青少年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因为别的事情产生暴躁心理,而通过欺侮等方式从他人那里得到发泄。

而被欺侮者往往比较胆小、弱势、内心封闭 ,他们缺少安全感,很难开口向别人寻求帮助,或者从内心就不觉得自己能从大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帮助。

法律科普:中小学校园欺侮、暴力,是犯罪行为吗?

无论是欺侮者和被欺侮者,他们背后反应的都是所处环境的教育问题,造成他们这种心理的原因往往来自家庭和学校等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孩子的良好教育和身心健康发展是全社会都应当关注的一件事。

除了教会孩子面对这些情况时要如何保护自己,大人们也应该对孩子寻求帮助时有积极的反馈,否则,弱小的孩子是很难真正获得救赎的。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菩提菩提
上一篇 2023-06-16 10:02
下一篇 2023-06-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