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司法服务的沟通桥梁

融水苗族自治县70%的人口居住在山区,少数民族人口37.56万,占全县总人口数的74.4%。因交通不便,中年以上的居民大多不通晓普通话,只会使用本民族语言,这一客观事实给审判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为充分保障当地人民的诉讼权利,近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法院推进双语法官建设机制,解决了语言不通这一诉讼难题。

1 培养双语力量:解决群众诉讼难

“法官会苗话,我的事就好办了!”8月3日,在大浪法庭里,老王那颗悬着的心终于定了下来。

老王第一次打官司,心里很是忐忑:不通普通话,如何向法官交代清楚事实?这成了他最担心的问题。为此,他努力模仿电视机里听来的普通话,向法官说起诉求。

“老乡,不急,你用苗话慢慢说,我们听得懂。”接待法官了解到他的窘境,主动提出用苗话交流,这才打消了老王因语言不通引发的担忧。

和老王一样,不通普通话的当事人法官们见多了。只要当事人一开口,经验丰富的法官们就能判断出他们的民族和日常使用的语言,进而使用当事人熟悉的语言与其交流。

“使用民族语言和当事人交流已经成为我们的惯例。”融水苗族自治县法院院长关宇表示,辖区许多乡亲不通普通话。接到案子以后,法官们都会认真排查摸底,了解双方当事人的具体情况,提前做好翻译准备,消除语言不通引起的沟通障碍。

“以前遇到了法律问题不找法院,一是不懂法,二是语言不通,害怕说不清楚。这些年法官下乡办案多了,我们看在眼里,也都知道法院里有不少会讲民族语言的法官,可以帮助我们在诉讼时解决语言不通的难题。所以现在,很多村民也都乐意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5月13日,在四荣法庭的立案接待室里,苗族村民刘大兴开心地说。

为彻底消除与山区群众的沟通障碍,该院建立“一招二练三任免”三步走机制,培养出一批优秀双语法官。五年来,该院通过国家政法干警培养、公务员考试共招录干警33人,其中双语干警占招录总人数的81.8%。2012年,建立院内培训中心,开办《民族沟通技巧》、《民族地区民商事审判要点》等培训课程,提高干警审判执行工作中少数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不断锤炼双语干警的司法能力,将条件符合的优秀双语干警任命为审判员,并定期赴柳州、南宁进行法官轮训,充实双语法官后备力量。

2010年至今,该院双语法官增长了一倍,占法官总数的62.3%。基本解决了在办案过程中与当事人语言交流的障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夯实了该院双语办案的力量,为融水这样一个多民族融合地区的人民群众诉求提供了坚实的法官队伍。

2 掀起学习热潮:实现司法为民

廖彦松法官今年52岁,在法院工作已有20个年头的他始终坚持在办案一线,走遍了融水20个乡镇96个村屯,熟悉民风、民俗,通晓苗、瑶、侗三种民族语言。工作中,他发挥语言优势,化解一件件矛盾纠纷,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乡土法官”。

“小伙子(刘伟),你拖着不还钱,事情在村里传开了,岂不是坏了你的名声。以后村里有谁还愿意与你为伍呢?”7月23日上午10点,在拱洞乡一座吊脚楼下,廖彦松的一句侗话打破了近两个小时谈判僵局。

刘伟没想到法官会讲侗话,这一句话着实绷紧了他的心。经过法官耐心的思想工作,刘伟和韦大志握手言欢。

当天下午两点,筹齐了5.5万元债款的刘伟将钱送到了原告韦大志手中,刘、韦两人握手言和。过往的矛盾纠纷从此烟消云散。

在实际办案中,使用民族语言不仅能帮助群众解决沟通不畅难题,更拉近了法官与群众的距离,对案件的调解结案也起到很好促进作用。据悉,今年该院民商事案件调撤率高达82.8%,其中双语法官发挥民族语言优势调解结案的占91.4%。因此,掌握一门甚至多门民族语言是办案的基本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廖哥,我这个发音对不对?”

“廖哥,‘这是你应尽的法律责任’怎么用侗话说?”

茶前饭后,常有不少干警围着廖彦松转,向他讨教民族语言的基本功。

近年来,考入该院的外地干警不断增多,在熟悉了当地风俗与审判工作的微妙关系后,大家都积极投入到学习民族语言的热潮之中。自2012年法院成立培训中心以来,每次《民族沟通技巧》、《民族地区审判要点》等课程坐无虚席。此外,该院还成立了翻译团队,对较难翻译的法学术语进行交流探讨,力求将常用的法学术语准确无误翻译为各类民族语言,确保在立案、庭审过程中为当事人提供准确无误的翻译。

经过不断地学习培训,目前,全院90%的干警掌握了一门甚至多门民族语言。

3 基层法庭调解:实现沟通“零障碍”

“这个法庭的人员结构是最适合推进当地平安建设的。”汪洞新农村协会会长银胜意味深长地评价道。2014年至今,银胜协助汪洞法庭的法官们调解了不下200件民商事案件。在他眼中,基层的法官工作的方式更接地气。

汪洞法庭是该院最远的派出法庭,离县城100公里,管辖6个山区乡镇的各类民商事案件。辖区有瑶、侗两个自治乡,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地域风情浓厚。

工作中,汪洞法庭干警熟练操持着一口地道的民族语言,耐心和当地的群众交流。巡回办案、下乡普法、驻村调解,这些都是他们常态工作的写照。对几位常年奔走在乡间的法官来说,这里没有不熟悉的山路,没有不会讲的语言、没有不了解的风俗。这些年来,他们就是靠着一条腿、一张嘴、一颗心,渐渐地拉近了法官和村民间的距离。他们巧妙地借助当地的风俗习惯、熟练地运用当地的民族语言,化解了一件件乡里乡亲的矛盾纠纷。

“法官在群众心中就是一杆公平的秤。当巡回法庭开到家门口,很多村民都会聚集来看,可当中又有很多群众听不懂普通话。若能够用当地民族语言阐述案情、释理说法,大家心中有了数,自然就对法院的判决心服口服,司法的公信力就是这样在工作中一点一滴地聚集的。”汪洞法庭一位法官解释道。

在实际工作中,汪洞法庭只是该院各基层法庭的一个缩影。今年年初,该院进一步优化人员配置,加大各庭室的双语办案人员力量。对于与山区群众打交道的基层法庭,该院更是根据辖区民族分布情况,配齐双语法官,实现基层办案沟通无障碍,如今,4个基层法庭有双语法官10人、双语书记员11人,实现基层法庭双语干警100%覆盖,极大地满足了边远山区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菩提菩提
上一篇 2024-04-16
下一篇 2024-04-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