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杰出投资者》的由来

《华人杰出投资者》的由来

前言

严建红

《华人杰出投资者》由来

2005年在美国学习访问期间,很幸运地拜访了三十来家著名的资产管理公司,这些公司中有专长于固定收益的,有专长于股票的;有专长于成长风格的,也有专长于国际投资的;有强于保险资产管理的,也有综合全能的。我所见到的各公司的基金经理或组合经理大多有十五年以上的经验,在对每家公司访谈的最后,我都会要他们推荐一两本书让我这个新手学习,几乎毫无例外,他们的推荐都包含一本书——杰克·施瓦格的《股市奇才》(Stock Market Wizards),一本美国顶尖投资高手访谈录。

《华人杰出投资者》的由来

由于经受到这么多优秀基金经理的理念和操作的触动,加上受到《股市奇才》的震动,回国后与张志雄聊天,很自然地就谈到了能否合作编著一本华人杰出投资经理的访谈录。一来过去几年我在美国、中国香港和台湾确实拜访过诸多我深为折服的、出色的华人投资者,在我看来,他们中许多人的思想高度和业绩可与诸多西方大师相提并论。相比西方人,华人的经历经验对咱们中国人应更容易产生共鸣。二来在国内,我的工作之一就是挑选外部经理人,这些年走访了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基金公司,会见了超过百名的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相比西方人和海外华人,他们可公开查询的业绩记录虽然并不长,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或正在成为我所追寻的杰出投资者。

在与优秀的投资人交流感悟之余,我觉得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越深,越能从琐碎、急躁、怀疑中走出来,更加执著、专注且明确。我将自己归入国内第二代的投资经理,希望能把自己有幸与杰出投资经理的交流心得与有心的投资者共享,让同道者有所感悟。与张志雄的交谈进一步加强了要将这些华人投资经理的理念与策略向中国投资大众介绍、向世界传播的使命感。

张志雄也许是中国最具投资才华、最富传奇特色的投资文化人,作为此项探访计划当然的作者,他创办的Value月刊继续成为投资界的精神聚集地和传播机,在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投资业中,人人争相阅读。张志雄的投资访谈能抓住最专业的问题,采用最可读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读者与受访者进行仿佛面对面的倾谈。

原以为这个采访会很快结束,开始着手后才意识到这绝不是一个短期内就能结束的工作——从提出名单到联系确认,从设计问卷、电话采访到实地访谈,从上海到香港到台湾到美国。我们并不指望它成为《股市奇才》那样的投资经典,但我们确信中国投资人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需要。将卓越华人投资者的理念、观念、策略全部或部分奉献给方兴未艾、任重道远的中国投资界,赋予采访录公益的意义。

挑选投资经理人 VS 探访杰出投资者

14名受访者中,6名来自美国,4名来自中国大陆,3名来自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1名来自新加坡。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项目一开始就得到了我们联系的所有投资经理的高度认可。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早已习惯只做不说,有些对冲基金的投资经理,行规是不能对外的,但听我解释之后,通过与律师合理的安排,采取个人的方式奉献出自己的思想。

虽然绝大多数人与我之前都有很好的交情,但也有几位是委托朋友辗转介绍的,无一例外,他们一旦接受访谈,都能专业地对待与我们的每次沟通,一如其对待投资本身。应该说,除了极少数几位之外,我们采访的绝大多数目标对象最终都出现在了我们的名单上。

要确定名单并不容易

我以前的工作只是挑选外部基金管理人,借鉴国外早有的一套成熟体系,动点脑子,也能搞出个AMAS(优势管理公司优势行业/风格)的体系或CPP(公司、经理、组合)的模型(上述都是我和同事一起建立的挑选外部经理人的体系或模型)。我这样的资历和眼界能够挑选出杰出的华人投资者吗?况且我知道,西方数百年的资本市场发展历史上,也不过只出现了几十名数得上的投资大师,杰出投资者需要时间证明、业界公认;杰出投资者需要业绩卓越、自成体系;杰出投资者需要人格魅力、社会传播。

我并不妄自菲薄,我确信,按照设定的最高道德标准、最高专业水平、最高哲学与艺术魅力的要求,在我和我同行的视野里已经出现了符合我们要求的华人投资大师,也出现了更多的我们认为极有潜力成为卓越投资者的投资经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及中国经济文化的崛起,这些投资者将与世界诸多投资大师一起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财富,散发智慧的哲理和人性之光芒。

杰出投资者的名单产生具有独立性,我们谢绝了任何性质的赞助。

我们访谈的这些杰出投资者来自在我们的名单中,有持续战胜市场和排名第一的耀眼恒星,有敏于事而讷于行的默默耕耘者,甚至有不容于基金和券商的独立投资者。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十多年来专注于专业的训练、持续的学习和实践,并获得了可重复的成功。

什么造就杰出

在与包括本书访谈的华人在内的海内外卓越投资人交流的过程中,我总在想,他们的个性、背景、经历、理念、策略和风格是明显不相关的,但这些又都好像与其成功相关。我希望能找到一个能对普通投资人包括我在内更通用的答案,希望能找到通往杰出之路的秘密。

我认为自己找到了答案,但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在去年10月末的一个早上,我例行打开CNN Money发来的每日快讯,深深地被《什么造就卓越》(What It Takes to Be Great, by Geoffrey Colvin) 所吸引:什么造就了泰格·伍兹的杰出?什么造就了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在每一个领域中,大多数人一开始学习得非常快,然后就会慢下来,以至于完全停止进步。但也有少数人会持续进步数年、数十年,成为卓越者。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功,绝大多数大家在成功前都需要至少十年的努力,以至于被称之为“十年法则”。有些研究者认为十年并不是平均值而是最小值,在许多行业如音乐、文学等,卓越者往往要有二三十年的努力才能达到他们的高峰。

仅有努力还不够,还必须持续刻意的专业训练,不仅是做,而且要做得更好。如果唱歌只是为了玩,你就永远成不了歌唱家。很多高尔夫球爱好者每天都在打球,但永远也达不到专业的水平。泰格·伍兹至少通过十五年的练习,才能在十八岁时获得全美业余冠军。即使是现在,他每天都要进行高精度的练习,击球前有时还会先空挥一下,想象一下球的线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安德斯·爱立信教授研究发现,在同样是二十年琴龄的小提琴手中,最优一组的平均练习时间是10,000小时,次优即第二组的平均时间为7,500小时,下一组为5,000小时。在商业界、投资界,这一规则同样适用。

对常人来讲,如此不断地要求进步、永不停步似是不堪承受之重,这也是为什么杰出者总是少之又少。人们习惯于将自己并不具有某方面的天赋当作放松的借口——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而将杰出者的成功归因于他们的天赋——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理由。科学家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有一些人就是有这样的内在动力去持续地追求卓越,但他们用无数的案例证明,在大多数的领域中,如果持续追求,就能成为卓越。

我想这就是对巴菲特为什么偏爱选择四十岁以上的经理人的解释,也是对我们所探访的杰出经理人平均有十五年经验的最好诠释。同样,它也正是我们在这里与投资者一道分享杰出华人投资者的投资哲学和努力的过程,并共勉持续努力的原因。

《华人杰出投资者》的由来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菩提菩提
上一篇 2024-03-02
下一篇 2024-03-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