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 | 公证让百姓吃下“定心丸”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黄玉迎

日前,北京公证行业首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北京市东方公证处公证服务标准化试点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回想20世纪50年代那会儿,北京刚开始设立公证处。如今,走过近70年的公证,已深深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北京市公证处1956年成立

温故 | 公证让百姓吃下“定心丸”

1954年3月15日,《北京日报》1版

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法院为从司法方面保障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于1954年成立了国家经济建设保护庭,受理有关国家经济建设的刑事民事案件。国家经济建设保护庭并设立公证组,办理公证事宜。(1954年3月15日《北京日报》1版,《市人民法院成立国家经济建设保护庭》)那时的公证,主要是为了对公私经济合同实行法律监督,减少违反合同的行为。经过公证的公私合同,90%以上都能履行,有效地保障了国家建设和私营工商业的正当经营。(1955年7月30日《北京日报》2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

温故 | 公证让百姓吃下“定心丸”

1954年的公证书。图片来源:杭州市国立公证处

当时设有或新增法律系的综合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等,也都在培养法院、检察署、民政部门和其他国家机关的政法工作干部的同时,培养公证所需要的法律专门人才。(1954年7月15日《北京日报》1版,《今年将增设法律系》)

1956年,北京市公证处成立。那时的北京市公证处,是在北京市司法局的直接领导下办理公证工作的国家机关,设立的目的是给机关、企业、团体和居民证明各种法律行为(如订立契约、委托、遗嘱等)或者有法律意义的文件和事实(如各种证明书、出生、死亡等)。(1956年9月12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市公证处已经成立》)

温故 | 公证让百姓吃下“定心丸”

1956年9月12日,《北京日报》2版

在成立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北京市公证处就办理了1200多件有关继承、赠与、分家、房产买卖、亲属关系、财产状况、身份证明等的公证手续,保护了人们的合法权益。1957年,住在西四区牛圈乙一号的李贵一老太太来到北京市公证处,办理了继承她丈夫刘尊三在哈尔滨市的遗产的公证手续。领到公证证明书后,她说:“我这就要搭车到哈尔滨,领取我丈夫的遗产股息去了。”

华侨学生吴巧娥的父亲在印度尼西亚去世了,起初她不知道需要办理公证证明,写了亲笔委托书,又请学校替她开证明,想继承父亲在印度尼西亚的遗产,但都被当地政府拒绝了。后来,她到市公证处办理了公证证明手续,把公证证明书寄到印度尼西亚,才发生了效力,确定了她继承父亲遗产的权利。(1957年3月31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公证处起了很大作用》)

改革开放后涉外公证增加

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要派出大批人员出国学习,所去的国家大多要求出生证明、学历证书等经过公证才予承认。华侨、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及其眷属领取养老金、继承国外财产等,也需要公证机关出具证明方能实现。北京办理的涉外公证逐渐多起来。仅1979年上半年,北京市公证处就办理了涉外公证1737件。(1979年9月26日《北京日报》2版,《一项保护合法权益的工作》)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除了个人办理涉外公证,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涉外公证项目也逐渐增多。市公证处为中央和本市各有关单位办理了商标注册、营业证书、实验报告证书、担保证书、授权证书和互惠证明等项公证,为我国在域外承包工程、工程投标和对外贷款、中外合资、外贸活动等及时办理了公证手续,维护了我国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权利和合法利益。(1981年4月18日《北京日报》1版,《到公证处办理公证者达466人次》)

温故 | 公证让百姓吃下“定心丸”

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公证处公证员正在办理公证事项。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圆公证处

据北京日报1984年2月10日1版《这里出具的公证文书四海信赖》报道,1983年时,北京市公证处办理的涉外证件和具有涉外因素的公证文书,已经得到了72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机关与有关企业的普遍信任和承认。

温故 | 公证让百姓吃下“定心丸”

1984年2月10日,《北京日报》1版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化,越来越多参与承包、租赁的改革者们也选择做公证。1983年,昌平县松兰堡大队的农林牧副生产全部实行承包责任制,但是,干部怕社员完不成承包任务不认罚,社员则担心个人所得不给兑现。沙河乡与县公证部门协商,决定试行以法律手段保障责任制——全大队138份专业承包合同,全都经公证部门颁发公证书。干部和群众一致称赞这件事办得好。有社员说:“合同有了法律保障,集体和个人都踏实了,往后大伙就一门心思搞生产,创高产,拿收入了!”(1983年2月21日《北京日报》1版,《合同有了法律保障 干部社员放心》)

企业实行租赁制经营,是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突破性进展,办理公证则成了中小企业签租赁合同时的新观念和自觉要求。就像厢红旗理发馆的承租人董富有说的:“公证书是‘定心丸’,办了这个就有了法律保证,什么也不怕了。”(1987年9月3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一七三八家租赁企业办理公证》)

温故 | 公证让百姓吃下“定心丸”

1987年9月3日,《北京日报》1版

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市的公证处已从1980年时的1个增加到了20个,公证机关累计办理的各类公证达25万件,其中经济合同公证履约率达到98%以上,为我国开拓国际市场办理的公证书发往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1月8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公证机关十年办理公证25万件》)

亚运会有奖竞猜带火公证

温故 | 公证让百姓吃下“定心丸”

1990年11月9日,《北京日报》2版

“牡丹电视”亚运金牌有奖竞猜,富士、雷达亚运会金牌竞猜,《北京日报亚运专刊》读报有奖知识竞赛,“北京飞利浦杯”亚运龙虎榜有奖问答,“亚运金牌名次竞猜”……1990年,随着亚运会在北京的举办,围绕这场盛会展开的有奖竞猜等活动吸引了众多人的热情参与。在这些活动中,无一例外地都出现了一件新鲜事——公证员监督抽奖。(1990年11月9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日报亚运专刊〉读报有奖知识竞赛揭晓》)这些活动让公证成了吸睛的亮点,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熟悉它。

温故 | 公证让百姓吃下“定心丸”

1992年,参加百货公司衬衫巨奖销售活动的大奖得主从公证员手中接过相关资料,准备领取夏利车。翟伟 摄

渐渐的,公证成了更多评选、抽奖活动的“标配”:1991年,全国十佳运动员评选抽奖在公证人员的监督下进行;1992年,北京市著名商标消费者评选活动抽奖经北京市公证处公证;1993年,“逛北京、爱北京、建北京”大型活动A组参观纪念券摇奖经东城区公证处公证;1994年,世界杯趣味有奖竞猜评选在公证人员的监督下抽奖;1995年,中国体育彩票开始在北京地区销售,开奖抽奖都有公证员在现场。也是从这一年起,公证体制改革大幕开启,市公证处、海淀区公证处、东城区公证处、西城区公证处、宣武区公证处、崇文区公证处、朝阳区公证处、丰台区公证处、石景山区公证处等9个公证处由国家行政机关改为事业单位,公证人员由国家行政编制改为事业编制。(1994年12月14日《北京晚报》1版,《市公证系统改为事业单位》)自此,公证处逐步变成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事业法人性质的法律服务机构。

温故 | 公证让百姓吃下“定心丸”

2005年,公证员正在全程监督体育彩票的开奖仪式。程宁 摄

公证处改为事业单位后,其作为国家授权专门证明机构的职能不变,公证书的法定效力不变,公证员作为国家公证员的身份不变。此时的人们,也已经习惯从报纸、电视上看到公证员的身影,逐渐形成了自己关心的事情和活动有公证监督可以确保公正、可信的印象。

温故 | 公证让百姓吃下“定心丸”

1998年7月5日,《北京日报》1版

1998年,公证出现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教育领域——本市“小升初”的改革中。这一年,全市15.5万名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就近升入初中,海淀、西城、东城、宣武区在“小升初”时都采用了电脑派位的方法。设在四中的西城区电脑派位现场,两位学生家长代表在公证员的监督下,慎重地按下了决定数千名孩子“命运”的按钮。(1998年7月5日《北京日报》1版,《电脑 为小学毕业生找座位》)公证员的现场监督,彰显了电脑派位的公正、公平,受到了人们的认可。

温故 | 公证让百姓吃下“定心丸”

2010年,在东城区小学升初中划片派位现场,学生代表在公证员和现场人员的监督下操作电脑进行派位。程宁摄

公证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进入新世纪,人们的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公证开始出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首当其冲的是涉及个人财产的公证,遗嘱、继承、赠予、受赠等公证大大增加。朝阳区团结湖的杨老太太有3个孩子,就数小女儿对她好。老太太买下了单位的公房后,想让小女儿继承。几经咨询,老太太找到朝阳区公证处,立了一个把房子留给小女儿的遗嘱,并做了公证。不久,老太太去世,3个孩子按着母亲经过公证的遗嘱继承了财产,没有发生一点纠纷。(2000年1月6日《北京日报》7版,《个人财产公证渐热京城》)

2001年,在满足老百姓看病需求的医疗领域,出现了首例手术公证。76岁的张某因白内障双目失明,但身体情况属于手术禁忌症,多家医院都拒绝为其治疗。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的大夫在检查诊断后认为其尚存一线治疗希望。为避免医疗纠纷,病人家属与眼科医院主管医生在石景山公证处进行了公证,院方明确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情况积极对症治疗,患者和家属则愿意主动承担一切后果和责任。术后,患者的视力由仅存光感上升为0.30。(2001年12月20日《北京日报》5版,《本市出现首例手术公证》)

温故 | 公证让百姓吃下“定心丸”

2001年12月20日,《北京日报》5版

生活中碰到房屋跑水、电器爆炸等意外事件,许多人也请来公证员做证据保全公证。家住亚运村某小区的吴先生新家刚装修完,就因马桶阀门漏水变成了“汪洋大海”。吴先生找到物业和开发商,两家却互相推诿。后来,吴先生请来东城区公证处的公证员,为这次事件做了证据保全。几个月后,吴先生靠这份证据打赢了官司,物业和开发商都做了赔偿。据市公证处介绍,遇事做证据保全公证的市民越来越多,2003年办理此类公证比上一年增长了近两倍。(2004年2月4日《北京日报》5版,《证据保全公证“火”起来》)

温故 | 公证让百姓吃下“定心丸”

2004年2月4 日,《北京日报》5版

就这样,公证越来越深地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公证服务也越来越贴心。2017年起,本市年满70岁的老人可以免费办遗嘱公证;2018年起,市民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公证、国籍公证、学历公证、职务(职称)公证、亲属关系公证等52个公证事项“最多跑一趟”;2019年,本市大幅下调社会普遍关切、反映较多的财产继承赠与和遗赠公证等公证服务收费标准……

今年,全市24家公证机构全面推行“周末不打烊”,只要有需要,节假日办理公证也不再难。(2023年6月9日《北京日报》6版,《24家公证机构“周末不打烊”》)首都公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将让老百姓办起公证来更加便捷、舒心。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北京市方圆公证处、杭州市国立公证处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阳光百合阳光百合
上一篇 2023-10-13 08:09
下一篇 2023-10-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