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

信贷是指赋予他人购买力,他人承诺今后偿还该购买力,即偿还债务。显然,以信贷的方式赋予他人购买力,这本身是一件好事。相反地,不赋予他人购买力,使其无法去做有益的事,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后果。因信贷不足而导致发展缓慢,无疑是件坏事。当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就会产生债务问题。换言之,判断信贷/债务快速增长是好事还是坏事,取决于信贷产生的结果和债务偿还情况。

在财务上持谨慎态度的人生性不喜欢大量借债。我非常理解这种想法,因为我也是这样。在我一生中,即使在财务状况极为紧张的时候,我也宁愿存钱而不喜欢借钱,因为我觉得借钱的坏处大于好处,这可能是我从父亲那里习得的观念。对于认为少量借债比大量借债要好的看法,我是认同的。但后来,我发现这种看法也不一定对,尤其是对整个社会(而非个人)而言,因为社会政策的制定者比个人更有控制能力。我的经验和研究告诉我,相比信贷/债务增长过快,其增长过慢导致的经济问题同样严重,甚至会更糟糕,因为信贷/债务增长过慢的代价就是会错失发展机会。

总的来说,由于信贷同时创造了购买力和债务,因此增加信贷是好是坏,取决于能否把借款用于生产性目的,从而创造出足够多的收入来还本付息。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点,资源就得到了良好的配置,债权人和债务人都能从中获利。否则,双方都不满意,资源配置很可能就不甚理想。

从整个社会来看,除了要判断信贷的第一层(直接的)经济效果外,还需要考虑其第二层(间接的)经济效果。比如,在教育好下一代(良好的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犯罪,降低执法成本)和替换低效的基础设施等成本效益显著的事情上,有时投入的资金或信贷不足。这是因为财政保守主义者认为举债做这种事对社会不利,但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因此,我想明确指出的是,如果信贷/债务能产生足够大的经济效益,能使债务得到偿还,则信贷/债务是件好事。但有时,信贷/债务的代价是我们难以看清的。贷款标准过严,债务人几乎铁定能偿还债务,很少会产生债务问题,但缺点是经济发展不足。贷款标准宽松,可能会促进经济发展,但之后可能带来严重的债务问题,使已经取得的经济成果化为乌有。以下是关于债务和债务周期的一些常见问题。

与拒绝借债相比,不良债务的代价几何?

假设你是一位决策者,决定建造一个耗资10亿美元的地铁系统,建设资金来源于贷款并计划用地铁运营收入偿还。但后来,地铁运营效益远远低于预期,收入只有预期的一半,因此债务不得不减记50%。这是否意味着当初不应当建造该地铁系统呢?

换种问法,该地铁系统的实际造价是否比当初的预算高出5亿美元?或者说,假设该地铁系统的运营年限为25年,分摊到每年,其造价是否每年增长2%?这样来看,你很可能会认为付出这些成本是值得的,建造该地铁系统比不建要好得多。

这对一个经济体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当大约40%的贷款无法被偿还时就会出现实际的坏账损失,而那些不良贷款占全部未偿贷款的20%左右。因此,坏账损失大约相当于总债务的8%。而总债务大约为总收入[例如,以GDP(国内生产总值)计]的200%,故坏账损失大约相当于GDP的16%。如果以15年为限,将此损失“社会化”(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让全社会分担),则每年的损失为GDP的1%左右,这个规模是可以接受的。当然,如果不分摊到每年,该损失会令人无法接受。因此,我认为,大量举债的风险主要在于决策者是否有意愿和能力将坏账损失分摊到多年。在我经历和研究的所有案例中,我都看到了这种情况。决策者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取决于两个因素:(1)债务是否以决策者能够控制的货币计价;(2)决策者能否对债权人和债务人施加影响。

债务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吗?

历史上,只有少数自律性良好的国家能够避免债务危机的发生。贷款过程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常常伴随各种问题,因为贷款周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从而导致泡沫的形成和破裂。尽管决策者一般都想尽力妥善行事,但很多时候由于短期回报(提高经济增长率)看似合理,会出现信贷过于宽松的状况。从政治角度看,放宽信贷(例如,提供还款保证、放宽货币政策等)比收紧信贷更容易。这是产生债务大周期的主要原因。

债务危机为何有周期性?

我发现,每当我说起周期,特别是大周期、长周期时,人们都会惊讶不已,仿佛我在跟他们讲占星术一样。因此,我想强调的是,我讲的周期无非是一系列合乎逻辑、以固定模式反复发生的事件。在市场经济中,信贷扩张和信贷收缩推动经济周期的发展,其背后有完美的逻辑支撑。尽管各个周期的规律相似,但它们重现的方式和持续的时间不会完全相同。

化繁为简地讲,在任何时候,你一旦借钱,就会创造出一个周期。买一件你目前买不起的东西,你的消费必然会超出你的收入。借款时,你不仅是在向贷款人借钱,你实际上是在向未来的自己借钱。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你必须要降低消费水平,以偿还债务。这种先借款消费、后紧缩开支的模式与周期非常相似。对个人来说是这样,对一国经济而言也是如此。一旦借款,就启动了一系列机械性的、可预测的事件。

如果你玩过《大富翁》游戏,就很好理解债务周期在一国经济层面是如何运作的。游戏开始时,玩家手握大量现金,只有少量房地产,因此把现金换成房地产很划算。随着游戏的进行,玩家买入越来越多的房屋和酒店,当玩家停在别人的房地产上时,需要越来越多的现金来支付租金。这时,有的玩家被迫低价出售房地产来换取现金。因此,游戏初期是“房地产为王”,后期则是“现金为王”。擅长玩这款游戏的人都知道如何在游戏过程中建立房地产和现金的最佳组合。

现在,假设银行可以提供贷款,接收存款,游戏又会怎样发展?玩家可以借钱购买房地产,而把闲置资金存入银行以赚取利息,这反过来使银行可以放出更多的贷款。再假设游戏中的玩家可以通过信贷购买和出售房地产,承诺以后还本付息。如果《大富翁》的游戏规则变成这样,就几乎完美地复制了生活中的经济运行模式。举债购买酒店的资金数额会迅速增加,变成现有资金的数倍。而未来,持有这些酒店的债务人因要支付租金和偿债而面临现金紧缺的局面。银行也将陷入困境,因为存款人对现金的需求不断增加,要从银行取出现金,用于支付租金,偿还债务,而越来越多的债务人则难以按时还款。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银行和债务人都将破产,经济将出现萎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经济扩张和经济萎缩循环反复发生,为长期性债务大危机创造了条件。

在正常情况下,贷款会产生一个自我强化的上升运动,到顶峰后转而向下,进行一个自我强化的下降运动,触底后又逆转向上。在上升过程中,贷款支撑支出和投资,进而推动收入增加,资产价格上涨。收入增加和资产涨价会导致进一步借债,扩大在商品和金融资产上的支出。借债基本上会将支出和收入提升至超出经济生产力稳步增长所对应的水平。接近债务周期的顶峰时,人们预期以贷款维持的经济会继续以超越趋势的速度发展下去。这当然是不可能发生的,收入终将降至贷款成本以下。

一些经济体的增长严重依赖借债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经济体尤其会受到大规模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因为那些长期资产的快速建设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国家需要改善住房,那么住房建设的增量需求自然会随着住房的建成而下降。随着住房支出增速放缓,住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会减小。假设你要建造一座办公大楼,在大楼建设期间,你的年均支出为1 000万美元(用于雇用工人,购买钢筋和混凝土等)。大楼竣工后,年均支出将降至0美元,对工人和建筑材料的需求也将降至0美元。届时,经济增长、收入和偿债能力将取决于其他需求。债务融资的房地产、固定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强劲增长,之后需求增速放缓,债务挑战出现,从而导致经济下行。这类周期常常出现在新兴经济体,因为新兴经济体存在大量的建设需求。

进一步推动新兴经济体周期性发展的因素是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所带来的竞争力变化。通常情况下,新兴经济体的劳动力非常廉价,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因此它们热衷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出口,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但随着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提高,其工资的相对竞争力会下降,出口增长率自然会放缓。这类周期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过去70年日本所经历的经济周期)。

在泡沫阶段,不计后果的贷款和不切实际的预期带来大量无法偿还的债务。在某个时间点,这种状况会被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察觉,泡沫开始收缩。泡沫形成的一个典型表现是:越来越多的借款被用来还债,导致借款人债务负担加剧。

一旦资金和信贷增长被遏制,或者贷款标准提高,那么信贷和支出增速就会放缓,偿债问题就会加速涌现,这时就接近于债务周期的顶部。同时,央行意识到信贷增长过快,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于是开始收紧货币政策,遏制信贷增长,进而导致债务周期加速下滑(即使央行不采取措施,债务周期也会下滑,只是下滑的时间会推迟一些而已)。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当偿债成本(即还本付息的成本)超过维持支出的借款时,债务上升周期就会逆转。不仅新增贷款的增速放缓,借款人的还款压力也会增加,还本付息明显难以为继,新增贷款进一步减少。支出和投资增速的放缓导致收入增长进一步放缓,资产价格下跌。

当借款人无法履行对贷款人的偿债义务时,这些贷款人就无法履行对其债权人的义务。决策者必须首先解决贷款人的问题。最极端的压力通常发生在高杠杆贷款人身上,其对无法还款的借款人有着高度集中的敞口风险。这些贷款人给整体经济和信誉良好的借款人带来连锁反应的风险也最大。这些贷款人以银行为主,但随着信贷体系日趋活跃,这些风险也扩展到更大范围的贷款人,例如保险公司、非银行信托、经纪自营商,乃至特殊目的公司。

这样的债务周期通常会产生两类问题。

(1)因借款人无法按期还本付息而产生损失。损失可能出现的形式有定期付款金额下降或债务价值减记(即同意接受低于欠款金额的还款),两种形式也有可能同时出现。例如,如果贷款人预期每年能从借款人那里获得4% 的还本付息款,而最终只获得2%或0%,那么损失就是每年的还本付息款差额。如果债务价值被减记,则当年的损失会更大(可能会达到50%)。

(2)贷款以及贷款所支撑的支出下降。即使债务危机得到解决,过分举债的实体未来也难以维持危机前的支出水平。这种情况会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能否妥善管理大部分债务危机,避免出现严重问题?

有些债务周期较为缓和,就像前行道路上遇到些许颠簸,有些则较为极端,甚至会导致车毁人亡。本书研究的均为在过去100年间发生的极端案例,也就是造成实际GDP降幅超过3%的债务危机。通过研究这些危机本身和决策者可使用的政策工具,我发现在几乎所有的债务危机中,只要债务是以一国的本币计价,则决策者都有可能妥善处理。因为决策者拥有灵活性,可以把债务问题的不良影响分散到未来若干年,这样债务问题就不是大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债务危机之所以导致了严重的经济问题,都是因为决策者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将影响分散化。即使是历史上最大的几次债务危机(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假如决策者能够进行正确的政策调整,也可以顺利度过。案例研究表明,债务危机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债务本身,而是来自以下因素:(1)决策者缺乏知识,或缺乏权威,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2)整顿债务问题带来了一些政治后果,在惠及一些人的同时,损害了另一些人的利益。我出版本书,正是为了降低这些因素的风险。

话虽如此,我需要重申的是:(1)当债务以外币而非本币计价时,一国决策者分散债务问题的难度将大大增加;(2)虽然债务危机可以得到妥善管理,但一定会有人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管理债务危机的关键在于,决策者要知道如何充分运用自身的政策工具,并有采取政策措施的权力,他们要知道每年的债务分摊比率,了解债务分摊中何方受益,何方受损,损益几何,从而令整顿债务问题的政治后果和其他后果尚可被接受。

决策者可以采取以下4种政策措施,以降低债务与收入之间的比率和偿债总额与用于偿债的现金流之间的比率。

(1)财政紧缩(即减少支出);

(2)债务违约/重组;

(3)央行印钞,购买资产(或提供担保);

(4)将资金和信贷从充足的领域转向不足的领域。

以上每类措施对经济都有不同的影响。一些措施具有通胀性,会刺激经济增长(例如,央行印钞),而另一些措施具有通缩性,有利于减轻债务负担(例如,财政紧缩、债务违约)。和谐的去杠杆化(降低债务与收入比率,同时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下文将解释)关键在于均衡使用这些措施。在这种和谐的情境中,经济活力和金融资产价格得到改善,同时债务与收入的比率下降,从而逐渐使名义收入增长率回升至名义利率之上。

这些措施会带来不同的受益方和受损方,每项措施对经济的影响延续的时间也不同。决策者因此在政治上置身于困难的境地,要做出艰难的抉择,这令他们即使可以很好地应对债务危机,也很少受到赞赏。

典型长期债务周期/债务大周期模型

下文提出的模型是基于我对48个债务大周期的研究结果,这48个周期包含了所有导致大国的实际GDP降幅超过3%(我称之为萧条)的案例。为清楚起见,我将受影响的国家分为两组:(1)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占比较低,没有出现通胀性萧条的国家;(2)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占比较高,出现了通胀性萧条的国家。由于一国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占比和通胀率的相关性为75%左右(这应在意料之中,如果一国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占比较高,萧条的发生往往伴随着通胀率走高),因此可以把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占比较高的国家和出现通胀性萧条的国家分为一组。

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之所以会爆发债务危机,是因为债务和偿债成本的增速高于偿债所需收入的增速,最后不得不去杠杆化。在典型的债务危机中,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缓解危机,但当央行无法降息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即萧条)。在典型情况下,每个短期债务周期(即经济周期)的顶部和底部的债务与收入比率都会高于此前一个短期债务周期,多个短期债务周期叠加,就形成了长期债务周期,直到推动债务扩张的降息无法继续。下图显示了自1910年以来美国的债务水平和偿债负担(包括本金和利息)。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债务水平上升,但利息负担仍然持平甚至下降,因此偿债成本的增幅不及债务水平的增幅。这是因为央行(此处为美联储)通过降息保持债务融资扩张,但当利率降至0% 时,央行就无法继续使用降息这一政策工具了。此时,去杠杆化进程就开始了。

上图较好地反映了美国的债务负担的整体情况,但在以下两个方面并不充分:(1)该图没有展示各类实体负债水平的差异,而理解这一差异非常重要;(2)该图仅展示了通常意义上的债务,没有包含养老金和医保等负债,而后者的规模要大得多。在衡量一个国家的脆弱性时,更细化的分析是很重要的(但大部分相关问题超出了本书的范围)。

对周期的考察

在开发模型时,我们重点关注萧条之前的时期、萧条时期和萧条底部过后的去杠杆化时期。债务危机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即通缩性债务危机和通胀性债务危机(主要取决于一国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占比)。我们将分别分析这两类危机。

我们研究了21个通缩性债务周期案例和27个通胀性债务周期案例,每个周期的时间跨度是从萧条底部之前5年延续至萧条底部之后7年,数据均值如后文图表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债务周期在很多方面与短期债务周期相似,只是长期债务周期更为极端,因为债务负担水平较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货币政策效果又不够好。在大多数情况下,短期债务周期会给经济发展造成小幅颠簸(小规模的繁荣和衰退),而长期债务周期则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大繁荣和大萧条。在过去的100年里,美国经历了两个长期债务周期,分别导致了20世纪20年代的大繁荣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21世纪早期的繁荣和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

在短期债务周期中,限制支出的因素仅仅是贷款人提供信贷的意愿和借款人接受信贷的意愿。信贷宽松带来经济扩张,信贷紧缩则导致经济衰退。信贷供给量主要由央行控制,央行一般可以通过降息刺激债务周期发展,推动经济走出衰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短期债务周期的顶部和底部的经济活力都会超过上一个周期,债务总额也会持续增加。原因何在?因为人的推动——人总是喜欢借钱、花钱,而不愿意还债,这是人的本性。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债务增长快于收入增长,造成了长期债务周期。

在长期债务周期的上行阶段,尽管人们负债累累,贷款人依旧可以自由地提供信贷。这是因为债务周期的上升阶段会自我强化:支出的增加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资产净值走高,从而导致借款人的借款能力提升,进而增加采购和消费支出。几乎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愿意承担更多风险。新型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工具往往不受监管机构的监督和保护,因此更具竞争力,可以带来更高的回报率,承担更高的杠杆率,提供流动性更强、信用风险更大的贷款。由于信贷充足,借款人往往超额支出,带来表面的繁荣,贷款人也因形势大好而沾沾自喜。但这种现象难以持续,债务的增速不会永远超出偿债的资金和收入,因此债务问题早晚会出现。

债务与收入的比率一旦达到极限,上述过程就会反转。届时,资产价格下跌,债务人偿债出现困难,投资者因为害怕而保持谨慎,纷纷抛售债务,或拒绝将债务延期。这反过来会导致流动性问题,人们不得不削减开支。由于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削减开支必然导致收入水平下降,人们的信誉度降低。资产价格下跌,进一步挤压银行,而偿债金额还在继续增加,导致支出进一步减少。缺乏信贷和现金的公司减少开支,造成股市崩盘,社会冲突加剧,失业率上升。恶性循环不断自我强化,经济萎缩的局势难以扭转。债务负担过重,必须加以削减。在经济衰退时期,央行可以降息并增加流动性,以此放宽货币政策,改善贷款的能力和意愿。但在经济萧条时期,因为利率已经达到或接近0%,无法再降,一般的政策措施已无法增加流动性或资金。

这就是长期债务周期的形成过程。从信贷产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债务周期。信贷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之前。《旧约全书》中描述了每50年就要消除一次债务的必要性,即所谓的“禧年”。像大多数戏剧一样,债务周期这部剧幕起幕落,在历史上不断重演。

请记住,金钱有两个功能:交换媒介和财富储藏手段。金钱的这两个功能决定了它服务于两个主人:(1)希望获得生活必需品的人,这些人一般为金钱而劳动;(2)用金钱的价值来储藏财富的人。纵观历史,这两类群体被冠以不同的称谓,第一类群体被称为工人、无产阶级或“穷人”,第二类群体被称为资本家、投资者或“富人”。为了简单起见,我们把第一类群体称为无产阶级工人,把第二类群体称为资本投资者。无产阶级工人通过出售自己的时间赚钱,而资本投资者的赚钱方式是“借出”自己对金钱的使用权,以换取债务人还本付息的承诺、业务所有权(我们称之为股权或股票),或其他资产(例如房地产)。这两类群体和政府(规则制定者)是债务周期这部剧的主要角色。这两类群体通常都可以从借贷交易中受益,但有时交易会导致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债务人和债权人尤其如此。

一个人的金融资产是另一个人的金融负债(即偿还资金的承诺)。如果对金融资产的索取权远远超出了可提供的资金,就必须进行大规模去杠杆化。这时,为支出提供资金的自由市场信贷体系就会失灵,甚至会在去杠杆化进程中发挥反作用,迫使政府进行大规模干预,央行不得不成为债务的大买家(即最后贷款人),中央政府需要重新分配支出和财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债务重组,减少未来支出索取权(即债务)对应的金额(即资金)。

资金索取权(债务)与货币供应量(即偿债所需的现金流)之间出现这种根本性失衡,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解决方案不外乎我之前介绍的4种方法。这个过程对所有相关方来说都是痛苦的,有时甚至会引发无产阶级工人和资本投资者之间的斗争。事态严重恶化时,甚至会导致贷款受损或被视为非法。历史学家说,信用创造所带来的问题正是高利贷(为获取利息而提供的贷款)被天主教和伊斯兰教视为有罪的原因。

周期的早期阶段

在周期的早期阶段,债务增长强劲,但债务增速不会快于收入增速。这是因为债务增长被用来支撑那些可使收入快速增长的经济活动。例如,企业通过借钱拓展业务,提高生产率,从而支撑收入增长。在这一阶段,债务负担很小,资产负债表较为健康。因此,私营部门、政府和银行都有足够的空间来增加负债。债务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既不太热,也不太冷。这就是所谓的“黄金”时期。

泡沫阶段

在泡沫阶段初期,债务增速快于收入增速。快速增长的债务导致资产回报率和经济增长率加速上扬。这一过程通常会自我强化,因为收入、净值和资产价值的增加提高了借款人的借款能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贷款人根据以下条件决定贷款金额:(1)借款人用于偿还债务的预期收入或现金流;(2)借款人的净值或抵押品价值(随资产价格上涨而上涨);(3)贷款人自身的贷款能力。在这一阶段,以上所有条件都持续向好。虽然这种情况不可持续(因为债务增速高于偿债所需的收入增速),但借款人自我感觉资金实力雄厚,因此会花的比挣的多,并借钱高价购买资产。下面举一个例子予以说明。

假设你每年挣5万美元,净值为5万美元,每年可以借到1万美元,这样在未来数年,尽管你每年只能挣5万美元,但可以花6万美元。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借款支出的增加可以提振收入,支撑股票估值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增加贷款抵押物的价值等。人们借的钱越来越多,但只要借款能推动经济增长,就还能负担得起。

这是长期债务周期的上行阶段。在这一阶段,相对于整体经济的货币供应量与债务人通过收入、借债和出售资产所获得的资金和信贷总量,还款承诺(即债务负担)呈上升趋势。这种上行阶段通常持续数十年,主要是由于央行定期收紧和放松信贷而出现波动。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带来短期债务周期,若干个短期债务周期叠加,形成长期债务周期。

长期债务周期得以持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央行降息是循序渐进的。降息会增加资产价格的现值,提高资产价格,进而增加财富。这样一来,偿债负担就不会增加,信贷购物的月度偿还成本也会降低。但这个阶段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最终,债务人的偿债总额将等于或大于可借入的资金,债务总额(即偿还资金的承诺)严重超出现有的资金数量。当债务总额相对于资金和信贷不能再增加时,这个过程就会逆转,于是开始去杠杆化。由于借款只是一种让人提前支出的方式,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述例子中每年挣5万美元而花6万美元的人在未来将不得不把年支出降为4万美元,持续的年数与之前每年花6万美元的持续年数相同。

虽然上述过程有点儿过于简单化,但基本描述了泡沫膨胀和萎缩的发展过程。

泡沫始于牛市

在股市合理上扬期间,人们往往会过分预期这一走势的持续时间,从而导致泡沫出现。牛市最初是合理的,由于利率较低,投资性资产(例如股票和房地产)更具吸引力,因此股价和房地产价格上涨,经济形势改善,带来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加,资产负债表改善,企业可以承担更多债务,企业价值增加。

随着资产价值增加,净值和支出/收入水平上升。投资者、商人、金融中介机构和政府坚定了对经济持续繁荣的信心,进而推动加杠杆化进程。经济繁荣也吸引不想错失良机的新买家进入市场,助长了泡沫的出现。很多时候,政府提供隐性或显性的担保,鼓励贷款机构肆意放贷,导致出现低收益贷款和泡沫。

随着新的投机者和贷款人进入市场,信心进一步提升,信贷标准下降。银行提供大量贷款,一些基本不受监管的新型贷款机构蓬勃发展(这些非银行贷款机构被统称为“影子银行”系统)。影子银行机构通常不太受政府保护。在这个阶段,会有大量新型贷款工具涌入市场,大量的金融工程应运而生。

贷款人和投机者轻松赚钱,迅速发财。投机者抵押资产的净值上涨,又可以获得新的贷款,进一步助长泡沫膨胀。这时,大多数人认为这不是问题。相反,他们认为这恰好反映和证实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债务周期的这个阶段通常会自我强化。以股票为例,股价上涨会增加企业的支出和投资,从而提高企业利润,进一步拉高股价,降低信贷息差,鼓励企业增加借款(因为抵押品的价值增加,企业盈利增长),进而影响企业的支出和投资等。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认为资产是宝贵的财富,认为没有资产的人都错失了良机。在这种形势下,各类机构都买入资产,造成资产负债出现严重不匹配,具体形式如下:(1)短借长贷;(2)承担流动负债,但投资非流动资产;(3)利用借入资金投资风险较高的债务或其他风险资产;(4)以一种货币借款,用另一种货币贷款。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获得预期的价差。在此期间,债务水平持续攀升,而偿债成本上涨得更快。下图展示了这种情况。

资本市场的共识会反映在定价里。虽然历史证明未来可能与预期不同,但人们往往认为这种共识能较好地预示未来。换句话说,像大多数物种一样,人类的天性就是随大流,并且会过分依赖近期的经验。正是由于人类的这一特性,由于价格反映的共识,人们往往推断近期的良好形势会延续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与收入比率的增长非常迅速。下图显示了通缩性去杠杆化案例中债务在GDP中占比的典型发展路径。典型的泡沫阶段会持续三年左右,在此期间,债务在GDP中的占比年均增长20%~25%。下图中,两条线分别反映了在长期债务周期的不同阶段,债务总额在GDP中的占比变化和偿债总额在GDP中的占比变化。

泡沫最有可能发生在经济周期、国际收支平衡周期或长期债务周期的顶部。随着泡沫阶段接近顶峰,经济最为脆弱,但人们自认为富裕程度最高,对未来的信心最大。在我们研究的案例中,泡沫阶段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平均约为300%。下面是典型泡沫阶段的一些关键指标和一些粗略的平均值。

泡沫阶段的环境

货币政策的作用

在许多情况下,货币政策并没有限制泡沫,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在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良好,投资回报率较高的时候。市场往往认为在这一时期生产率繁荣增长,投资者的乐观情绪不断加强,纷纷举债购买投资性资产。此时,关注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央行往往不愿意充分收紧货币政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过这种情况,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前10年的中期也曾出现类似的情况。

这是大多数央行政策面临的一大问题。央行政策以控制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为目标,并不针对泡沫管理,但在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似乎并不过高的情况下,央行政策带来的债务增长为泡沫的产生提供了资金。在我看来,央行应当把“保持债务水平的可持续性”作为目标之一,确保无论信贷被用于何处,收入增长都足以偿债。这一点非常重要。央行决策者有时会说,泡沫难以发现,评估和控制泡沫不是其职责,控制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才是。但资金和信贷是由央行控制的,当这些资金和信贷卷入债务问题时,会对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造成巨大影响。泡沫破裂会带来最严重的萧条,如果助长债务增长的央行不来控制泡沫,还有谁能控制呢?泡沫的极度膨胀和破裂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决策者忽视泡沫管理是不明智的,我希望他们会改变观点。

当通胀率过高,经济增长过热时,央行通常会适度收紧货币政策,上调短期利率。但典型的货币政策并不足以管理泡沫,因为泡沫仅出现在一些特定的经济部门,而央行关注的是整体经济情况,在泡沫阶段央行的政策反应往往会滞后。与此同时,借款人还没有出现偿债成本攀升的压力。在这个阶段,支付利息的钱越来越多地来自借款,而不是收入增长。这一趋势显然难以持续。

当泡沫破裂时,形势急转直下,造成泡沫的那些因素同样使经济衰退出现自我强化的特点。资产价格下跌拉低杠杆投机者的股票和抵押品价值,导致贷款人撤回资金,投机者不得不进行抛售,进一步压低资产价格。此外,风险较高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风险投资会出现贷款人和投资者“挤兑”(提取资金)的现象,从而导致流动性问题。通常情况下,如果受影响的一个市场或多个市场规模很大,杠杆率很高,存量债务可能会带来系统性威胁,债务问题可能会摧毁整个经济。

发现泡沫

虽然各个案例的具体情况不同(例如,泡沫大小,泡沫存在于股市、房地产市场还是其他资产市场,泡沫破裂的具体过程等),但在不同的案例中,泡沫的相似之处远远超过不同之处。每一次泡沫都是一系列符合逻辑的因果关系的产物,可以通过研究其背后的逻辑关系了解泡沫的形成。了解了泡沫形成的关键特征,就能很容易地识别泡沫。

为了能在重大债务危机发生前识别危机,我研究了所有主要市场,分析市场中是否存在泡沫,我还研究了泡沫破裂会冲击的领域。本书省略了详细的研究过程,但泡沫最明确的特征可以总结如下。

(1)相对于传统标准来看,资产价格偏高。

(2)市场预期目前的高价会继续快速上升。

(3)普遍存在看涨情绪。

(4)利用高杠杆融资买进资产。

(5)买家提前很长时间买入(例如增加库存、签订供应合同等),旨在投机或应对未来价格上涨的影响。

(6)新买家(之前未参与市场者)进入市场。

(7)刺激性货币政策进一步助长泡沫(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导致泡沫破裂)。

如下表所示,根据我们的系统测量,过去的泡沫包含大多数或全部上述特征。(N/A表示数据不足。)

利用上述框架分析此前泡沫

在这一点上我想强调,认为仅靠一个指标就可以预测债务危机是否即将到来是错误的。例如整个经济体的债务与收入比率、偿债与收入比率,虽然这些指标都很有用,但仍不足以说明情况。为了更好地预测债务危机,我们必须考察单个实体的具体偿债能力,而这是平均值无法体现的。更具体地说,即使整个经济体的债务与收入比率或偿债与收入比率较高,只要债务在整个经济体中的分布较为平均,也不会造成太严重的问题,相对糟糕的情况是,大量债务集中在某几个重要实体中。

顶部

当资产价格受到大量杠杆式买盘推动,市场全面上涨,杠杆化水平和资产价格过高时,走势逆转的条件成熟。这反映了一个普遍的原则:如果市场已经好到不能再好,但每个人都认为它还会更好时,市场的顶部就形成了。

虽然顶部的形成是由不同的事件造成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顶部出现于央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提升利率时。在某些情况下,紧缩是由泡沫本身引起的,因为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上升,产能极限开始承压。在其他情况下,紧缩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例如,在一个依赖向外部债权人借款的国家,由于外部原因导致借款被撤回,会使该国出现流动性紧缩。如果一国收紧货币政策,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导致外资撤出。外资撤出的原因可能与该国的经济形势无关(例如储备货币国家因周期性经济形势而收紧流动性,或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回落等)。此外,如果债务的计价货币相对于收入的计价货币升值,就会对借款人造成尤其严重的挤压。有时,意外的现金流不足(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会引发债务危机。

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偿债压力骤增,都会损害资产价格(例如股价),导致反向的“财富效应”,因为贷款人开始担心自己可能无法拿回现金。借款人受到挤压,因为他们的新增借款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还债,再加上有时债务无法延期,借款人的支出增速减缓。这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未来现金流的假设过于乐观,借款高价购买投资性资产。通常情况下,此类信贷/债务问题会比经济周期峰值早半年出现,最初产生在最脆弱、泡沫最大的经济部门。风险最高的债务人开始无法按时还款,债权人开始担心,信贷利差上升,高风险贷款增速放缓。市场开始抛售高风险资产,选择持有低风险资产,造成收缩范围扩大。

通常,在顶部的早期阶段,短期利率上升,与长期利率的利差(即长期贷款相对短期贷款提供的额外利息)逐渐缩小或消除,与持有现金相比,贷款的吸引力下降。由于收益率曲线持平或倒挂(即长期利率相对于短期利率处于最低水平),就在泡沫破裂之前,人们开始觉得持有现金更好,这种心态的转变减缓了信贷增长,引发上述态势发展。

在顶部的早期阶段,信贷体系部分受损,但其他部分仍然健康运转,人们看不出经济正在走弱。因此,虽然央行仍在加息和收紧信贷,但衰退的种子已经播下了。通常情况下,在股市触顶前5个月左右,信贷紧缩的速度是最快的。此时的经济高速运转,需求给产能造成压力,失业率通常处于周期性低点,通胀率持续上升。短期利率的上升使持有现金更具吸引力,提高了资产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率,削弱了高风险资产的价格,放缓了贷款增速。短期利率走高后,信贷购物成本更高,因此需求增速会放缓。

货币和债务有两个功能:交换媒介和财富储存工具。

. 债务是一个人的资产和另一个人的负债。

. 债务是偿还某种货币的承诺(例如美元、欧元、日元、比索等)。

. 债务资产持有人认为债务可以转换为货币,进而转换为商品和服务。因此,他们对货币购买力的损失率(即通胀率)和损失的补偿率(即利率)的相对变化非常敏感。

. 央行只能创造自己能控制的货币和信贷(例如,美联储只能提供美元和以美元计价的信贷,日本银行只能提供日元和以日元计价的信贷等)。

. 央行与自由市场的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相互依赖,随着时间的推移,通常会创造越来越多的债务资产和债务负债。

. 债务总额越大,央行面临的挑战就越大。央行需要平衡来自不同方向的压力,防止债务失衡,避免经济陷入通缩性萧条或通胀性萧条。

. 在债务危机中,决策者(即控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人)通常可以平衡这些对立的力量,因为他们拥有重新分配债务负担的权力,但有时平衡的效果并不好。

. 央行往往通过大量增印债务的计价货币,以缓解债务危机。这在刺激投资性资产支出和经济的同时,也拉低了汇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 如果一国汇率的降幅超过了该国货币利率的降幅,持有以该国货币计价的债务的人就会赔钱。如果投资者认为一国汇率的下跌难以获得高利率的补偿,则对该国汇率走势非常不利。

最后的形势,即汇率走势,是产生通胀性萧条的原因。当债务的计价货币走低时,债务持有人会选择抛售债务,把资产转移为以另一种货币计价,或选择黄金等非货币财富储存工具。当一国出现债务危机和经济疲软时,央行往往不能通过加息对抗货币疲软,因此会导致资金流向更安全的国家和币种。面对资金外流和贷款枯竭的问题,央行要么选择收紧信贷市场,要么选择印钞,提供大量资金。众所周知,央行可以通过改变货币系统的利率和流动性,以平衡和管理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但尚不为众人所知的是,当外资流入时,央行管理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较为容易,当资金外流时,管理难度就很大。原因在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一国货币/债务的需求越大,其价格就越高,从而造成该国通胀率下行,经济增长率上行(假设央行保持货币数量和信贷数量稳定)。对一国货币/债务的需求减少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一国货币/债务需求量的变化对该国汇率和利率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央行政策(这一点我将在下文详述)。简单来说,当一国资金外流时,如果该国实际汇率降幅增加,则实际利率升幅需要降低(反之亦然)。

当国家出现政治动荡或经济不景气时(例如,存在债务、经济或政治问题),往往会造成资本外流,导致汇率走弱。更糟糕的是,由于本币贬值,对于借入强势外币的债务人而言,债务成本飙升,从而导致本币汇率进一步下降。由于这些原因,最容易受到汇率问题冲击的国家有如下特点:债务问题最严重,存在大量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对外国资本高度依赖。当萧条出现时,货币疲软成为导致通胀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如果货币和债务价格跌幅较大,即汇率和债务成本较低,一切都会顺利进行。更具体地说,下列情况会终结债务挤压:(1)债务违约或资金创造规模足以减轻债务挤压;(2)以其他方式(例如债务延期)减少偿债要求;(3)货币贬值幅度远远超过通胀率的涨幅,导致该国资产及出口产品的价格变得极具竞争力,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但是,事态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因素。如果允许市场自由发展,最终情况也会改善,债务问题也会得到解决。但如果政治环境不好,可能会导致生产率陷入自我强化的螺旋式下行中,而且这种下行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哪些国家/货币最容易出现通胀性债务危机或恶性通胀?

虽然所有国家/货币都有可能出现通胀性萧条,但具有以下特点的国家或地区更有可能出现这一问题。

. 没有储备货币(因此,全球其他国家并不会持有该国的货币或债务,不会将其视为财富储存手段)。

. 外汇储备较少(防止资本外流的缓冲很小)。

. 外债规模较大(因此,如果债务的计价货币的汇率或利率增加,或以美元计价的信贷供应出现短缺,偿债成本就会增加)。

. 预算或经常账户赤字规模庞大,且不断增加(需要通过借款或印钞弥补赤字)。

. 实际利率为负(即利率远低于通胀率),不足以为持有资金或债务的贷款人提供补偿。

. 曾有过高通胀、货币总回报率为负的历史(导致人们对该国货币/债务价值的信任程度每况愈下)。

一般来说,上述特点越明显,通胀性萧条的程度就越严重。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德国魏玛共和国(详见第二部分)。如果你有兴趣研究实际案例,可以看一下第二部分中对德国魏玛共和国、美国大萧条和2007—2011年案例的研究,其中的区别说明了萧条呈通胀性(而非通缩性)的原因,值得关注。

如果一国以外币计价的债务量较小,本国货币也是储备货币,那么该国会出现通胀性萧条吗?虽然这样的国家出现严重通胀性收缩的可能性极小,但可能会出现通胀性萧条。在去杠杆化进程的后期,在政府已经持续反复地过度使用刺激手段以扭转通缩性去杠杆化进程的情况下,通胀性萧条可能会慢慢出现。任何一个国家,包括拥有储备货币的国家,都会经历汇率波动,影响上文描述的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平衡。如果储备货币国家大量增印货币,以通胀率大幅飙升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将可能进一步削弱对该储备货币的需求,削弱其储备货币地位(例如,投资者会认为该货币的财富储存功能下降),令减债过程变为通胀性去杠杆化进程。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菩提菩提
上一篇 2023-08-19 05:11
下一篇 2023-08-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