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孙景坤的精神代代相传——深藏功名终不悔,初心如磐写忠诚

要让孙景坤的精神代代相传——深藏功名终不悔,初心如磐写忠诚

图为“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资料图)。

老英雄孙景坤,永远地离开我们了。

革命战争年代,他用血与火铸就忠诚,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用热血青春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为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立下不朽功勋;

和平建设时期,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带领村民用辛勤劳动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用敬业奉献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捐赠比生命看得还重的奖章时,他说,我的荣誉来自党和人民的培养和关爱,理应将奖章归还给党和人民。

他最大的期盼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薪火相传;

他更期盼“最可爱的人”永远活在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中,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永葆革命本色,不负铮铮誓言,孙景坤用自己的一生,在辽沈大地上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生命,与祖国相连

穿越连绵的高山,鸭绿江一路奔涌,绵延千里汇入浩瀚的黄海。江海交汇处,巍然矗立着一座风景如画又历史厚重的英雄城市——丹东,这里是孙景坤的家乡,也是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祖国战略后方的最前沿。70多年前,孙景坤就是从这里踏上军旅生涯,并由此开启了一段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

1948年1月,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的妻子,参军入伍,并随40军119师357团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解放海南岛等战役。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1949年年初,孙景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来的孙景坤和战友星夜兼程,集结在安东(今丹东)待命。

部队驻地离家乡不到2.5公里,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从未提出回家看看。直到战争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没好利索,再次过江奔赴前线。

当年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经无法记清,但有一场激烈的战斗却始终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美军在大批飞机、坦克、火炮配合下,疯狂发起进攻,阵地一片火海。孙景坤和战友拼死阻击,一连击退敌人多次反扑,守住了阵地,但伤亡很大。“那场战斗打下来,好多战友牺牲了,鲜血染红了阵地,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每当想起并肩作战的战友,老英雄都会眼含泪水。

硝烟散去,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三别家乡、三次渡江,他把生命与祖国相连,践行着一名志愿军战士的许党报国之志。

1月8日,某红军旅官兵爬冰卧雪战严寒,缅怀老英雄,追忆峥嵘岁月,激发练兵热情。“老英雄与世长辞,但老英雄的精神万古长青,我要继承发扬孙景坤老英雄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淡泊名利,一心为党和人民作贡献。”某营教导员李华成说,“英雄从未远去,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用我们的训练成果,守好我们的大好河山。”

奉献,永不会停止

在孙景坤的许多军功章里,“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是他最珍视的一枚,但却鲜少拿出来示人。他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

1955年,复员的孙景坤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务农。他把各种奖章奖状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锄头下地种田,带领群众改变家乡面貌。

从战场归来的孙景坤深受村民的信任,成为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的生产队队长。从此,他带着村民修坝种树、种粮种菜,越来越多的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山城村的一条河常年发水,孙景坤与乡亲一起拦河造田,改造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孙景坤就带头用土篮挑、用肩膀扛,运送土石,每天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几个月。”山城村党委书记邱大鹏回忆说。

当了大半辈子生产队队长,他让家乡两座荒山披上绿装,治服了危害山城村的大沙河,向涝洼地要回了百亩良田,让近百户村民走上富裕路。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像打仗一样不要命地劳作,只有他自己清楚,国富民强才能不被欺凌,他在做着一滴水也能折射阳光的事情。

回乡务农的日子里,他从不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荣誉,更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就连他的儿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对父亲的功绩一无所知。象征着荣誉的军功章被他压在了箱底,包在一条写有“赠给最可爱的人”字样的毛巾中。

和平是用鲜血换来的,孙景坤始终觉得,任何对功名利禄的贪恋,都是对牺牲战友的亵渎。他刻意地隐瞒战功,努力工作,以自己的方式寄托着对战友的深深怀念。

直到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征集历史文物和资料的时候,孙景坤考虑再三,毅然把珍藏几十年的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的老照片捐献出来,他的事迹才广为人知。那枚尘封的军功章,也再次被翻找出来。

回乡务农几十载,孙景坤始终甘守清贫,只懂吃苦,不知享受。几十年如一日,他时时以革命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似乎从没脱过军装。很多人不理解,问他,你本来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为啥非要隐藏军功,这么拼命地干?“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是不愿回忆起那段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大女儿孙美丽道出了老人隐藏在心底多年的秘密。

当年孙景坤栽下的板栗树,如今大多数树龄已经超过60年。那些美味的果实,滋润着山城村人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真得好好感谢孙景坤。”山城村村民刘玉慧说。

初心,被时代铭记

“他对别人大方,对家里人却很‘抠’。年轻时他把好处都给别人,家里人受了不少委屈。直到后来我们才明白:他经历过生死,是在替战友活着。”这是子女眼中的老父亲孙景坤。

“他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些奖章和一身伤疤外,没拿一丝好处。他没想过啥叫吃亏,也没想过要在和平年代‘捞’点什么。”这是村民心中的老生产队队长孙景坤。

“他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把自己摆在最后。”这是村干部口中的老英雄孙景坤。

坚守初心的人,注定会被时代铭记。如今的辽东大地,老英雄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精神让青年一辈铭记于心,薪火相传。

“听闻老英雄逝世的消息,倍感悲伤。”2021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的敖路,曾经立志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在毕业抉择时转变了人生的航向。受家乡战斗英雄孙景坤爷爷事迹和精神的感染,她选择放弃去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丹东凤城市刘家河镇,扎根基层,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洞察社会”“抚慰人心”的理想。

“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从繁华都市到烟火小镇,在村任职的日子里,我熟悉了危房改造、粮食直补、医保缴费等‘基层名词’,也在走访农户过程中深切感受到每一扇门背后的悲欢。”孙景坤的英雄事迹激荡着敖路的心灵,在她遇到困难时,总是给予她无尽的力量。

英雄的精神历久弥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沉入基层的‘泥土味’换来党群连心的‘亲情味’,让青春绽放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敖路说。像敖路一样的青年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正继承发扬老英雄无私奉献的精神,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家乡振兴的广阔天地中。

身披戎装,保家卫国,不怕牺牲;

告别军旅,初心不改,坚守使命。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

老英雄孙景坤,一路走好!

记者:黄宝锋 王卢莎 摄影:特约记者 刘海东

来源: 辽宁日报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染墨绘君衣染墨绘君衣
上一篇 2023-06-16 15:08
下一篇 2023-06-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