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济水 | 作者:李炜

话说济水 | 作者:李炜

说起济水,很多人不知所指。其实,济水,在古时可谓大名鼎鼎,与黄河、长江、淮河并称“四渎”,是一条流经河南、山东的大河,三隐三现,神秘莫测。它穿越黄河而不浑,百折入海。

济水曾是夏王朝的贡道,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和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一起,受到先民们的膜拜。史书中有关济水的最早记载是《尚书·禹贡》,记载的是大禹治水的功绩。其中,关于治理济水的记述是:疏导沇水东流,易名为济水,济水东流,入于黄河,在黄河南岸溢出为荥泽;然后隐于地下,在陶丘北又现于地面;再后东流至菏泽,又汇汶水,最后流入大海。

山东、河南境内的很多地名因济水而得名,如济源、济宁、济南等。济水之源,就在我的家乡——济源。济源有座济渎庙,位于市西北2公里济水东源处庙街村,是古四渎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现存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落,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济水,已不仅是一条地理概念的河流,更是一条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文明长河。华夏文明,从这里开篇。济水悠悠,跨越万水千山,从远古流淌千年;悠悠济水,历经沧桑变迁,诉说着人间冷暖。

一条济水,像一条纽带,将河南、山东紧紧连在了一起。遥想当年,济水东流,浩浩汤汤,何等壮观!济水奔流,流经济南,暗流涌动,成就了“泉城” 美名。有道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水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智慧与灵动。

我一直以为,河南、山东两省无论从饮食文化,还是到人们的性格、脾气都很相近。这不仅与两省地理位置相邻有关,还与同饮济水有一定的关系。两省人民性格豪爽,且以面食为主。济源和济南,像一对亲兄弟。同饮济水,一脉相承;一衣带水,情深意长。无论烽火硝烟,还是非典新冠,在大灾大难面前,豫鲁人民始终同舟共济,同心协力。“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山东高校里,有多少河南学子在此求学,不得而知。又有多少河南人在山东务工,多少山东人在河南做生意,更难以统计。山东和河南,这两个大省早已融会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一个成语,叫同舟共济,是否也与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越千年,虽然今日济水难觅,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而济水精神,却早已浸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流淌在无数中原儿女的血液中,在翻滚、在沸腾,用对家乡满腔的爱来建设我们自己的幸福家园。

济水河畔,我深深凝望着你,读懂了你,在时光的长河里,你不屈不挠,审时度势;你默默承受,不忘初心,真不愧于你所拥有的名字——济水。济万物苍生,开万事太平!

话说济水 | 作者:李炜

作者简介:李炜,笔名炜子,河南郑州人,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喜用文字记录人生的喜怒哀乐。作品散见于《大河报》《郑州晚报》《京九晚报》《人民邮电报》《精神文明报》等报刊、公众号。

审核:赵公文 |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菩提菩提
上一篇 2024-05-05 11:01
下一篇 2024-05-05 12: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