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方式救助不及时不全面,检察机关探索大数据赋能司法救助

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今天(5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外发布第一批大数据赋能类案司法救助典型案例。第一批案例共5件,总结基层检察院建立司法救助大数据模型的经验做法,推动实现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双向衔接。

最高检介绍,在今年深化开展“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专项司法救助”活动和“司法救助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中,各地检察机关研判过往司法救助案例,依托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和本地大数据资源,以大数据赋能挖掘救助线索、提升救助效率,实现救助线索及时发现,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协同推进。

在“司法救助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中,江苏省灌云县人民检察院调研发现,一些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更好保障涉案弱势群体权益的客观需求。实践中,检察机关并不掌握当事人家庭是否因案致困的情况,一方面,对应当予以救助的对象未能做到“应救即救”;另一方面,除申请人自述或申请人所在村居(社区)提供证明材料外,检察机关还要对申请人家庭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导致司法救助开展时间较长。

经与县相关部门协调,灌云县人民检察院在本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建立司法救助服务乡村振兴实体化工作平台。前期通过人工填录、离线数据导入等方式,将全县低保户、低收入户、困境儿童、残疾人等信息导入平台,数据每月更新一次,初步实现数据池汇集。后期搭建相关互联网、政务内网、检察工作网等网站,并纳入县总工会、医保局、妇联提供的困难职工、医疗救助对象及“两癌”困难妇女信息,汇集形成容纳6个系统、8类数据和1个检察机关网上信访信息系统的信息汇集中心,实现数据实时共享。根据该院制定的《司法救助资金分类量化标准实施细则》,灌云县检察院通过建立规则数字算法,构建法律智能模型,精准测算出个案具体的救助金额,确保公平救助。

截至2023年4月,灌云县检察院通过该大数据平台已成功救助109人,发放救助金117.8万元,司法救助金平均发放周期由原来的22日大幅缩短至7日。对于平台能够检索到的救助对象,灌云县人民检察院在开展司法救助的同时,还将救助对象的具体情况推送给民政、乡村振兴、教育、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帮扶合力。

最高检介绍,针对司法救助线索发现难、救助渠道单一、救助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一些地方检察机关还积极探索构建多元联动司法救助数据模型,对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人身伤害类案件,因案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类案件,涉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等弱势群体扶养类案件,以及涉法涉诉信访类案件等案件类型的当事人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筛选,总结提炼规则,实现救助线索由人工摸排向智能筛查转变,案件受理由个案申请向类案推送转变,同时基于大数据研判,积极推动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形成不同救助政策的叠加效应,取得较好效果。

最高检第十检察厅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最高检将推动检察机关进一步增强大数据意识、主动运用大数据,在办案履职中不断释放数据效能,从个案中提炼类案线索,从类案中寻找治理规律,进而实现源头治理。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菩提菩提
上一篇 2023-05-31 20:44
下一篇 2023-05-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