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法治江苏献计出力

——省政协推进依法治省提案建议扫描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去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出台贯彻落实《决定》的意见,对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努力建设法治江苏作出了全面部署。省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撰写、积极提交有关法治江苏建设的提案,从推动地方科学民主立法、公正廉洁司法、法治宣传教育、法治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务实管用的意见建议,为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努力建设法治江苏献计出力。

推进科学民主立法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决定》原文】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提案建议】政协联系广泛、智力密集、人才荟萃,就地方立法开展政治协商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既是促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协商民主发展的客观要求。王卉青委员建议,从立法周期的各个环节保障政协有效参与立法协商。立法前通报规划,凡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的法规,优先纳入立法协商范围,充分听取包括政协在内的各方意见,委托政协进行调研,通过立法调研把政协的界别优势发挥出来;立法中征求委员们专业性的建议,并实行听证,保证立法机关听取意见的全面性和针对性;立法后评估反馈,及时发现不足,完善制度设计,实现立法目的。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是提案关注的焦点。李新平等18位委员针对各类事故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建议制定我省全民应急救护条例,明确应急救护培训主体、对象、载体、保障措施及免责情形,提高群众性应急救护技能。宋青委员建议,尽快启动江苏省生态补偿条例立法工作,按照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要求,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设,努力以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科技创新是江苏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支撑。农工党江苏省委在客观全面分析我省省级科技立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明确政府和企业在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中的权利与义务;以立法促进经济转型、落实科技为民,凸显江苏特色;紧随科技发展步伐,及时修改相应的法律规范,增强立法的前瞻性与国际性;完善科技风险投资的法律保障体系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规范;鼓励公众参与地方科技立法体系建设,增强政府立法的透明度,提升立法质量。

坚持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决定》原文】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

【提案建议】“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应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公共服务范围”,罗岸伟委员建议,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专业发展、项目合作原则,推进城乡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建设,加大法律服务业扶持力度,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民进江苏省委提出,在明确公共法律服务定位的基础上,推行公共法律服务政府购买做法,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法律服务政府投入动态增长机制,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常态化、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省已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为更好适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罗岸伟委员建议,认真制定我省政府法律顾问条例,从省级层面加以规范,切实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在促进依法行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全面开展公职律师试点,并把公职律师纳入司法行政及律师行业协会管理范围。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明确了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环境监督管理责任。为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秦亚东委员建议,进一步明确我省环境监察机构行使环境监管执法职责,调整配齐一线环境监管人员力量,加强乡镇环保监管队伍建设。不少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法》的执法力度,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

保证公正司法

提高司法公信力

【《决定》原文】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提案建议】科学合理地配置刑事执行权,直接关系到刑罚的效益和效果。曹一清委员认为,应构建专门机构统一行使刑事执行权,建立科学的刑事执行权运行机制。

“人民法院作为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石慧委员建议,为减少法律适用不统一现象,改进审判工作,提升司法公信力,需要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业务的指导,建立各级法院法律适用监督体系和案件对比制度,及时发现同案不同判情况并及时公开纠正,进一步增强法官推进法律统一适用的业务素质和主动意识。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等法定涉密案件外,判决文书应上网公布,并建立同类案件检索查询机制。

鉴定结论直接关系到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审理结果。来自医疗机构的蒋沁等5名委员,结合具体案例呼吁,严格规范司法鉴定工作,建立系统全面的司法鉴定相关职业标准和规范,司法部门加强对司法鉴定人员超业务范围的监管,法院对鉴定结论建立评估制度,针对案情复杂、专业性强、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实行听证会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是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举措,也是实现江苏“环境美”的有力保障。毕军委员建议更好地发挥环境公益诉讼的作用,加大对环保社会组织的支持,增强他们提起诉讼的能力;通过鼓励支持设立民间环境监测机构、建立专项基金和维权法律服务中心等手段推进诉讼支撑体系建设;完善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促进环境公益诉讼高效运行;推动各中级、基层法院设立环境保护审判庭,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司法审判组织受理环境案件。

汪旭东委员提出,是否允许当事人和代理律师复制庭审笔录,反映了如何对待和保障当事人及代理律师的诉讼权利和执业权利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当事人对法院司法公正性的评价。建议就庭审笔录的查阅和复制问题作出统一规范并指导全省法院执行。陈萍委员建议,强化审判辅助人员配置,在司法改革进程中,应招录相当数量的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等审判辅助人员,使审判辅助事务全部从法官职责中分离,减轻法官负担,提高审判效率。

谢士灵等10位委员建议,参照同岗位工资水平拨付社区矫正社工薪酬,合理调高社区矫正计补基数标准,推动市县财政按标准落实社区矫正经费,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创新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培育法治文化

增强法治观念

【《决定》原文】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案建议】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范忠华委员建议,将法律知识的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纳入学生教育培养计划,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进行各有侧重的法律知识学习和法律意识、法律行为的培养,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将法律价值观念内化为人们的内心自觉,形成法律信仰;充分发挥社区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搭建不同的法治文化建设平台,让政府部门、社会力量、民众共同参与其中;通过公平执法和公正司法使法律深入民心,使人民信任法律,在全社会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

法治江苏,普法先行。张夷委员认为,法治宣传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要充分运用公园、社区广场等大型公共设施,设置一些可读性强、图文并茂的普法宣传平台,并定期更新内容,让公众了解掌握法律知识。利用我省各大平面或数字媒体开辟长期的法治科普栏目,便于群众知晓法律法规的深层含义,解疑释惑,加深公众对法律的理解并自觉遵守。同时,开展普法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扩大普法宣传面,引导全社会逐步树立“生活在法治中、法治在生活中”的新型治理理念。

余国威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菩提菩提
上一篇 2024-03-25 16:50
下一篇 2024-03-25 17: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