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亲属词

宗法制度源于奴隶社会世卿世禄的血统制,贵族、平民、奴隶等级森严,世代相承。这种制度与儒学的”孝悌”伦理相结合,既形成了汉文化上重视历史、尊祖敬族的优良传统;也形成了中国人沉重不堪的精神桎梏,摧残和泯灭了原始社会公天下时代的”民主”和”人权”价值观念。孔子从”有教无类”的私学起,就致力于打破这一制度。所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时,就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愤怒呐喊。《论语》有子以”孝悌”为人之本,是宗法制的起点,宗法制度在汉语词汇史上,形成了亲属词内外有别、长幼有序、嫡庶分明的特点。

汉语词汇有”亲””戚”之别,”亲”指族内,”戚”指族外,内外有别。《尔雅·释亲》分宗族、母党、妻党三类,并说:”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父党为内,母与妻之党属外,郝懿行《义疏》引贾疏曰:”兄弟之名,施于外亲为正。”在英语中,伯叔、舅父、姑父、姨夫一辈男性皆用” uncle “一词,俄语用” T T “一词;伯母、婶母、姑母、姨母、舅母用” aunt “一词,俄语用” TeT “一词;由此可见,汉语亲属词要比欧美语言复杂得多。有时还直接用”外”字修饰以别于”内”,如”外公””外婆””外孙””外甥””外舅”(岳父)”外姑”(岳母)等。内外有别还造成妇女的地位低下,女孩生来即被视为”外姓人”,古时多数女性连名字都没有,也没有财产、文化、保密技能等继承权,俗语还有”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这样轻贱的比喻。

汉语中”伯””叔”异称,”伯母”与”婶母”异名,是亲属词的”长幼有序”特点。石安石先生《语义分析》介绍说:”英语二十三个亲属词的描写,只须用四个语义成分,基本上就够了。”四个成分均不含长幼语义。汉语亲属词有五十多个,许多称谓有”长幼”语义成分。《尔雅》:”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英语”兄””弟”都用” brother “,俄语用”6par”一词,如区分长幼,则再加形容词”大””小”限定。

“嫡庶之分”,牵涉古代社会长子的继承权问题,《尔雅》说:”子之妻为妇,长妇为嫡妇,众为庶妇。”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考证,殷商之前无嫡庶之制,殷商时代最高权力”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自周公开始,实行了”立子立嫡”之制,王国维说:”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这种不论贤愚、只计长幼之法虽不完善,但却从法律上避免了宫廷之争,使权力交接相对平稳些。嫡庶制与古代一夫多妻的婚姻相结合,形成了皇室的后妃之别、民间的妻妾之分,妇女及其子女名称、名分不同及其在社会、家庭的地位也因之不同。就皇室言,只有皇后之长子才有继承权,以此类推;民间宗族亦以长子长孙为主干,其余为旁支。孔子之后人曾世袭”衍圣公”名号,但承继者始终只一人而已。杜牧《阿房宫赋》有”嫔妃腾墙”诸词汇,是皇室婚姻罪恶及嫡庶制度的反映,情况更复杂。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菩提菩提
上一篇 2023-11-16 03:07
下一篇 2023-11-16 03: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