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信金科不还会怎么样 没在维信金科上贷款,为什么会打电话让还款

维信金科不还会怎么样 没在维信金科上贷款,为什么会打电话让还款

作者 | 周古

来源 | 镭射财经(leishecaijing)

金融科技行至下半场,维信金科掉队了。

作为一家老牌金融科技企业,维信金科与其他头部机构的业绩差距拉大。业绩数据背后,维信金科的业务模式仍然过重,业绩主要由重资产的信用业务驱动,主要资产风险也需维信金科担保。

过于依赖担保助贷业务,短期内,中小资方缺乏风控能力,维信金科的业绩可能还有支撑。但长远来看,维信金科在定价空间受限,增信助贷政策收紧的情况下,业务可能可能承压。

2020年至今,金融科技上市公司受监管政策、利率下行影响,不断校正助贷业务模型,试图在严监管语境下跑出由重到轻的新路径。重即指承担信用风险的担保助贷,轻则为纯科技助贷。

从担保兜底到轻资产运营,从多通道收费到降费让利,从风控外包到自主风控,从粗放管理到精细化运营。金融科技企业在合规风险与成本控制之间反复探索,锚定金融机构-金融科技-消费者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无论是为了提升估值空间,还是顺应监管趋势、降低业务风险,基于兜底和反兜底模式的传统助贷业务,逐渐式微。免于保证金和兜底的助贷业务,是金融科技企业应对未来市场不确定性的关键,也是开拓新业务、启动新增长曲线的支撑。

助贷业务转向,对金融科技企业的风控和资产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当头部金融科技企业纷纷向轻资产、低利率,通过科技和场景触达能力压缩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时,维信金科的业务模型劣势逐渐凸显。

重资产压身

维信金科资产之重,通过财报即可看出端倪。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末,维信金科实现营业收入34.58亿元,同比增长34.4%;实现净利润11.79亿元,较上年末亏损的8.7亿元,实现大幅扭亏为盈。维信金科通过纯线上助贷业务创收,旗下产品包含信用卡余额代偿产品和消费信贷产品,品牌有维信卡卡贷和豆豆钱。

承担风险的表内贷款,成为维信金科的重要收入来源。维信金科的收入主要由利息收入、贷款撮合服务费和其他收入构成,其中2021年利息收入达19.72亿,净利息收入13.8亿,贷款撮合服务费15.4亿,其他收入5.38亿(导流费、担保费等)。

维信金科利息收入由直接贷款和信托贷款模式生成。在收入构成中,净利息收入占比39.91%,贷款撮合服务费占比44.53%,其他收入占比15.56%。可见,须平台承担信用风险的生息资产支撑了维信金科的收入。

维信金科不还会怎么样 没在维信金科上贷款,为什么会打电话让还款

助贷业务中,维信金科通过担保助贷实现的收入占比较高。维信金科2021年的贷款撮合服务费增速较快,同比增长115.9%。贷款撮合服务费分为信用增级贷款撮合和纯撮合贷款,二者分别为14.99亿、0.41亿。

参照总营收,须由维信金科担保的信用增级贷款撮合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高达43.35%,而纯撮合助贷占比仅为1.19%。这意味着维信金科不担风险的纯科技助贷业务实际上占比较低。

由于承担信用风险,贷后服务也成为维信金科重要的助贷服务费来源。按照助贷服务阶段划分,维信金科的撮合贷款服务分为前期贷款撮合服务和贷后服务,这两项业务2021年收入为10.54亿、4.86亿。

信用增级助贷规模增长,拉动担保收入增长。维信金科通过旗下担保公司(维仕担保有限公司)为资方提供担保服务,2021年实现担保收益4.56亿,而2020年同期收益为-0.99亿。

在放款量方面,维信金科2021年全年促成贷款407亿,相比360数科全年促成贷款3571亿、乐信2138亿、信也科技1374亿,维信金科的资产体量不具优势。此外,由平台承担信用风险的贷款比重较高。

财报数据显示,维信金科2021年直接贷款放款量为11.07亿,占总贷款量的2.7%;信托贷款放款量163.56亿,占比40.2%;信用增级贷款撮合量218.42亿,占比53.6%;纯贷款撮合量14.07亿,占比3.5%。

在营收利润双增的情况下,维信金科的科技投入增幅并不明显,远低于营收利润增速。维信金科在2021年研究及开发费用为0.81亿,仅同比增长2.4%。

从研发费用在营收中的占比来看,维信金科的研发费用率仅为2.34%。同期的乐信研发费用5.5亿,研发费用率达4.8%;信也科技科技研发投入4.35亿,研发费用率达4.6%。

科技能力是金融科技企业存活的根基,也是助贷风控输出的核心支撑,而科技能力建立在企业对科技和人才投入的基础之上。维信金科对科技投入较少,长远来看,不利于其夯实科技能力,提升风控效率,进而影响资产质量。

轻资产模式趋势开启,消费贷定价24%大限将至,维信金科的重资产、高成本业务模式,也将面临更大阻力。

增长空间受限

助贷监管政策趋严,增信、兜底助贷模式首当其冲。

维信金科在助贷市场中可谓鼻祖级的机构,创始人廖世宏看到Capital One的成功后,在2006年毅然选择回国创业,维信成立。早期,维信金科与外贸信托等机构合作开展线下信贷业务,2015年前后上线卡卡贷,逐渐把业务迁至线上,并发力信用卡余额代偿。

在维信金科竞逐消费金融的16年里,先后拿下两张小贷牌照(成都维仕小贷、上海静安维信小贷),一张融资担保牌照。拥有牌照,维信金科即能开展自营放贷,而融资担保牌照可以与助贷业务形成闭环,让维信金科发力增信助贷业务。

拆解维信金科的财报数据不难发现,目前,维信金科仍是采取自营放贷与助贷结合,依托自有融资担保牌照和第三方融担牌照重点布局增信助贷业务。

助贷监管环境时过境迁,维信金科的增信助贷业务增长空间也将受到限制。维信金科的信贷业务分为直接贷款、信托贷款、信用增级贷款、纯贷款撮合四种模式,其中表内的直接贷款风险自担。

信托贷款模式由维信金科提供风控和担保,合作金融机构通过信托放款;信用增级模式由维信金科提供联合建模和担保服务,资金方审批贷款。纯撮合模式则由资金方自担风险,维信金科仅作获客和风控初筛。前两者居维信金科营收大头,在维信金科总促成贷款中的占比超过90%。

从2017年141号文出台以来,助贷市场的增信模式和分润模式分野越来越清晰。早期阶段,增信助贷业务通过保证金开展,资方与助贷平台以固收模式合作,资方收取固定成本。

保证金模式下,助贷方通常把放款资金的2%-10%的保证金存入资金方账户,当出现坏账时,保证金便用于代偿,余额不足则继续缴纳。这种未通过持牌增信机构(融担公司或保险机构)担保的方式,实际上属于变相兜底。

在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新规等监管政策出台后,助贷模式进一步收紧,保证金兜底、变相兜底也被监管叫停。一些话语权较弱的助贷平台为了获取机构资金,不得不通过增信机构实现资产增信。

反兜底模式应势而出。助贷平台一方面引入融担和保险为助贷资产增信,另一方面借助增信通道预缴保证金,为机构资金提供反兜底服务。虽然反兜底模式在形式上并不违规,但实质仍为变相增信和兜底,削弱了资金方自主风控的作用。

增信机构介入,增加了助贷利润分配环节。助贷机构不仅要承担资产风险,而且需要消化增信通道费用,结果便是助贷的利润空间被摊薄。尤其是定价空间从36%缩窄至24%,助贷机构在增信助贷模式下的利润水平更加受限。

此外,监管一再强调金融机构风控独立、业务自营,金融科技业务回归本源,助贷平台不得兜底。助贷方也迫切需要降低资产重力,打破保证金对助贷规模的限制,进而寻求更高的估值空间。

监管环境和市场变化,倒逼增信助贷向分润模式转变,这在行业内已成为共识。分润模式中,资方与助贷方按比例分利润,一般是7:3。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最终利润需要除去坏账、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其中资金成本固定,这也意味着资助贷方的产质量和风控水平,成为金融机构愿意以分润模式合作的前提。

回看维信金科,增信资产仍然维持高位,而同赛道的360数科等企业已全力向轻资产分润模式转型。根据相关财报,360数科从2019年第三季度就确定了轻资本模式战略,在2021年大约54%的贷款是在轻资本模式和其他技术解决方案下实现的。

轻资本模式也为助贷平台压降息费水平提供便利,让助贷方在不担风险的条件下,更能从容应对定价下行趋势,通过客群上移和扩大促成贷款规模,实现以量抵价。去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头部助贷平台按照严口径(息费水平控制在24%以内)开启了降价潮,实现新增贷款综合定价在24%以内。

「镭射财经」发现,重资产业务为主的维信金科,在报告期内助贷资产定价上限仍维持36%的水平。根据维信金科旗下两大助贷产品信息,维信卡卡贷和豆豆钱年化利率在24%以下,年化综合成本不超过36%。

贷款利率虽然降至24%以内,但维信金科的助贷产品叠加了担保费、服务费,最终的息费水平可接近36%。业内人士称,维信金科的助贷业务涉嫌变相收费。

有豆豆钱用户表示,去年9月份在豆豆钱上借款18000元,还款明细分为本金、利息、担保费、担保服务费四项,其中担保服务费高于利息。按照IRR口径计算,该笔贷款的息费约36%。

维信金科未来向纯助贷转型,阻力不小。增信助贷向轻资产分润模式转变,资方更看重助贷方的既往不良水平和风控效率,拥有优质客群和成熟风控能力的助贷平台,才能吸引机构资金入场并保持一定的议价权,平稳穿越利率下行周期,业务空间更具想象力。

在财报中,维信金科也提到继续使用不断增加的正当合理的数据,加强维信金科的理解并更好地在客户信贷周期的每个阶段区分客户,并识别为其创造最佳生命周期价值的客户,特别是考虑到监管机构对消费金融产品的定价上限大幅降低。

但从维信金科的逾期率看,风险出现抬头之势。维信金科首次付款逾期率从2021年第一季度的0.4%升至2021年第四季度的0.43%。同时,一至三个月逾期率从2021第一季度的2.07%升至第四季度的4.01%;三个月以上的逾期率从1.81%升至2.39%。

严监管穿透之下,金融科技市场仍面临较多不确定性,但轻资产将成为它们穿越调控周期的最佳途径。只有风控兜得住,轻资产才有可能。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12-02 10:53
下一篇 2022-12-02 10:5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