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评|从纸上规定到权利实现,民法典全方位护航美好生活

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颁布,至今有一年的时间。民法典从制定、编纂到施行,填补了我国法律体系的空白,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实现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法典梦。不仅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打造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幸福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石。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步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涉及民事、民商等活动的法律规范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希望对权利的保护更加充分、更加有效。而民法典的贯彻实施,将人民群众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领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这个角度看,民法典的贯彻实施,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并与国家其他领域法律规范一起,保障着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出巨大作用。

民法典突出了“以民为本”的精神,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部信息时代的“生活指南”,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如何妥善解决生活、工作、学习领域里等方方面面遇到的重点、难点、堵点、痛点、疑点问题。在今年民法典的实施过程中,全国各地都办理、判决了不少适用民法典的首例案件,把纸上的规定变成社会生活的现实。比如适用“自甘冒险”条款的首例民事案,高空抛物损害责任纠纷案,见义勇为、救助人免责、受益人补偿案等,让人耳目一新。办理这些社会普遍高度关注的案例,不仅对当事人是一个“引以为戒”的警示,也起到了“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普法宣传效果。

民法典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青睐,在于它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正能量的文化价值观。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随着“扶老人反被讹”等案件带来的负面效应,“扶不起”“不敢帮”成了社会痛点,不少人对见义勇为畏首畏尾。民法典设立“好人条款”,以此护航见义勇为,不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此外,民法典还专门引入“优良家风”的表述,注重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凸显了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类似规定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事立法,是值得珍视的经验和宝贵财富。

近半年的司法实践证明,民法典比原来的民事法规更具有可操作性特点,其设计的合理性适用性得到凸显,在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社会稳定安宁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民法典的实施仍在路上,一方面司法机关要加强对民法典的学习,吃深学透民法典和其配套法律法规,在办案中精准把握法律适用标准。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民法典,努力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本文来自【检察日报·正义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菩提菩提
上一篇 2023-08-24
下一篇 2023-0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