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王名海:那颗心,依然向着察隅百姓敞开

在我国与印度、缅甸接壤的边境上,有一个县叫察隅。这里距拉萨1000多公里,最高海拔6740米。3年前,淮安律师王名海来到察隅,成为当地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律师。他一年跑了近万里,办理察隅第一件法律援助案,举办乡镇第一次法制讲座……

王名海刚到察隅时,当地法律服务一片空白,老百姓没见过律师,出了事就找领导。他决定改变这种状况,第一件事是搞普法讲座,告诉他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察隅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的1/3,人口却只有2.8万。村镇之间山峦起伏、悬崖断壁,难见人烟。刚到察隅时,王名海暗暗发誓:援藏这一年,绝不出来!

“进察隅必经之路上有两处天险:排龙天险和通麦天险,当地人称它们为‘坟场’。两车交汇时,外面车辆的车轱辘压在悬崖边上,令人胆战心惊。14公里的天险路段,车要开3个小时,好几次遇到飞石、泥石流。第一次走完真的害怕,不想走第二遍,心想这一年就呆在察隅不出来,不要把命丢了。”他说。

最终他还是食言了。一年中,他出来5趟,把“坟场”走了10次。“其中,有4趟是为办案,有些案子要到林芝地区中级法院开庭,有一趟是到拉萨做律师培训。我两次遇上塌方,堵在路上,就地过夜,忍着刺骨的严寒等到天亮。有一次我碰上塌方,车轱辘被土埋了半截,人冻僵了,从包里取茶杯想暖暖,水结成了冰坨。”

路途的艰险没能挡住王名海的普法步伐。他自掏腰包,花5800元买了一辆摩托车,带上自制的普法宣传单、备用车胎、修车工具以及简单的行李,“一人一车一包”每天走村串户。

“最难走的是察瓦龙乡,那里一年有近4个月大雪封山,几乎与世隔绝,许多察隅本地人都没去过。我去之前有人劝我:去一次都得把后事交待好,何苦啊?察隅只有6个乡镇,其他5个我都去过,如果还有一个没去,我觉得不称职,会留有遗憾。最终我去了。”王名海回忆,因为大雪封山,他租车绕行700多公里山路,翻越3座高山,花2天时间从云南境内绕进察瓦龙乡。

每到一地,他都根据当地百姓需要开展普法讲座,提供法律咨询。“老百姓只在电视上见过律师,我去了哪怕什么都不讲,让他们看到一个律师也是好事,给他们种下法律的种子。”援藏期间,王名海光摩托车就行驶近1万里,为村镇举办法制宣传活动64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45起。他了解当地民事纠纷、刑事案件、治安状况,发放联系卡,告知相关部门律师的职责、联系方式。

王名海还是察隅的“慈善大使”。

2015年,王名海的一条信息刷遍淮安律师朋友圈——他要为察隅的贫困孩子募集衣物。在淮安市律师协会推动下,淮安400多名律师参与募捐,募集1600余件衣物,全部送到察隅贫困儿童手中。

为帮助察隅贫困儿童完成学业,王名海发起“爱心结对助学”活动,淮安55名律师募集18.5万元助学款,与察隅79名贫困儿童结成帮扶对子。王名海就结对帮扶6个孩子。

王名海是2014年3月9日进藏的,进藏前是江苏引航律师事务所的律师。2013年底,司法部、全国律师协会发招募令,招募35名律师赴西藏“无律师县”,开展法律援藏服务。王名海在淮安第一个报名。放着几十万年薪不要去援藏,了解王名海的人不会觉得吃惊。“外界觉得律师就像商人、个体户,我一直有个梦想: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律师同样有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临行前,他原打算到医院和正在接受化疗的母亲道个别,却最终因为要赶往南京集合未能如愿;正在上小学的儿子需要接送,他就在学校附近火急火燎地租间不到10平方米的车库,让妻儿暂住,然后便匆忙踏上进藏的征程。

援藏期间,全国律协和江苏省律协发的生活补助费,除了日常开销,剩下的他几乎全部用于普法和公益事业。他一直坚持到2015年春节前几天才回家,是那批援藏律师中最后一个离开的。如今,他还常跟西藏通电话,远程进行法律指导——人虽回来了,但那颗火热的心依然对察隅百姓敞开。(蔡志明)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菩提菩提
上一篇 2024-05-04
下一篇 2024-05-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