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有儒将之称的开国上将,被毛主席点名受命初创人民海军,指挥了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战

文/王晓平 多志刚

张爱萍:有儒将之称的开国上将,被毛主席点名受命初创人民海军,指挥了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战

张爱萍上将早年投身革命,从排长到将军,从司令员、政委到国务院副总理,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他军政兼优,功勋卓著,许多工作颇具开创性;开辟了皖东北等抗日根据地,所领导的淮北解放区为党领导的19大解放区之一;组建第一支人民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指挥我军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跨海登陆作战大陈列岛战役并取得辉煌胜利;先后4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他才华横溢,是闻名的“儒将”,在开国上将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出版了诗词、书法、摄影合集的将军,其合集还被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发行。

剑指江淮

张爱萍,原名张端绪,1910年1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春入达县中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随着视野的逐渐开阔,年轻气盛的张端绪一心想出外闯荡,并改名“爱萍”以坚定离家的决心。所选“萍”字寓意一为浮萍,漂泊不定,一为青萍,即宝剑,斩杀不平。

1929年6月,张爱萍离开家乡奔赴上海,并于12月参加红十四军。到党的武装队伍里工作,他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1930年底,张爱萍奉命到中央苏区从事共青团工作。其间,参加多次反“围剿”斗争。长征中,他先后调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十一团、第十三团政委。在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勇夺娄山关、大战老鸦山、保卫遵义城以及抢占白层渡口、金沙江堵敌、青石嘴痛歼敌骑兵等战役、战斗中,率部多次担负军团前卫和后卫,为红军主力开道,掩护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机关的安全。这一时期,他深受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的影响,逐步养成了唯真求实、仗义执言、不务虚名的品格作风。

张爱萍:有儒将之称的开国上将,被毛主席点名受命初创人民海军,指挥了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战

◆1936年,张爱萍(左二)在保安红军大学网球场上合影(斯诺摄)。

到达陕北后,中革军委一道命令把张爱萍调到军委骑兵团任政委兼代团长。从步兵到骑兵转变较大,张爱萍欣然受命,并刻苦学习骑兵技术和战术,很快成为优秀的骑兵指挥员。为配合红军大部队东渡黄河抗日,率部转战长城内外的榆林、靖边、定边、安边地区,纵横驰骋,屡建奇功,有效地牵制了敌军。1936年6月,张爱萍入红军大学学习并留校任教。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受毛泽东委派,张爱萍赴上海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组织沪杭宁地区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春,调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高级参谋,负责对国民党桂系的军事统战工作。这期间,他接受了一项特殊使命——受周恩来委派到徐州面见李宗仁促成台儿庄战役。当时的李宗仁对是否与日军在台儿庄一战而犹豫不决。到达徐州后,张爱萍即向李宗仁通报有关敌情并开门见山重申我方的作战建议:“此战非打不可,且宜早不宜迟,宜聚不宜散,宜速不宜缓。”并力陈打好台儿庄战役的有利条件。他的分析让李宗仁连连称是,下定了最后的决心。3月23日,张爱萍离开徐州的几天后,台儿庄战役打响。时隔26年,李宗仁自海外归来再次见到张爱萍,依然记得周恩来派来的这位高参,并说“台儿庄大捷有你的大功!”

张爱萍:有儒将之称的开国上将,被毛主席点名受命初创人民海军,指挥了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战

◆1937年,张爱萍于上海任江浙省委军委书记。

1938年4月后,张爱萍相继赴浙江金华、河南确山,发展武装力量。1939年1月,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6月,赴津浦路东开辟敌后根据地,任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处长。他广泛团结、扩大抗日力量,仅用3个月就建立了包括5县16区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同年12月,任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开辟苏皖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后任八路军苏皖纵队政委。

1940年9月,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四总队与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合编为新组建的八路军五纵队三支队,张爱萍任司令员。他奉命率部挺进淮海、盐(城)阜(宁)地区,接应江南新四军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旅长,第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

1942年初冬,苏北的战争形势因日伪军的空前大“扫荡”而骤然紧张起来。特别是作为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及三师首脑机关所在地的盐阜地区,如同一把利剑横亘于长江与陇海铁路之间,成为了此次“扫荡”的重点区域。面临严峻形势,新四军军部决定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出“扫荡”区,委派三师副师长、苏北军区副司令张爱萍率八旅、七旅二十一团及地方部队坚持原地斗争,统一领导、指挥盐阜地区的反“扫荡”斗争。同时,实行军政一元化领导,张爱萍任八旅旅长兼政委、盐阜地委书记、盐阜军分区司令兼政委。

张爱萍:有儒将之称的开国上将,被毛主席点名受命初创人民海军,指挥了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战

◆1943年,张爱萍(左)与李雪三(中)、陈志(右)合影。

张爱萍本是三师分管军队教育、训练、编制、装备的副师长,现在突然要他抓作战,还要抓全局,这个任命对他来得实在太突然了。尽管如此,一向以大局为重的张爱萍稍作考虑便慨然应允,并说:“这次反‘扫荡’如果失败了,由我全权负责,撤职、查办,都服从组织的处理;如果反‘扫荡’胜利了,那就请组织上早点派人来接替我。”

从接受任务之日起,张爱萍便不分昼夜地加紧进行反“扫荡”的准备工作。针对盐阜地区特殊地形、敌情复杂多变,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敌进我进,敌退我进”的战术方针,并对参战将士详细阐明:“敌人进来了,占领了我们的根据地,我主力则乘敌之虚,转进至敌伪区隐蔽待机,并相机给兵力薄弱的原据点之敌以必要之打击,抄其老窝,以牵制‘扫荡’之敌;而当敌人在我根据地设立新的据点后,其主力开始撤回时,我主力便转回来给以及时的反击,捣其‘新巢’。这样,既利于我们回旋,又使敌人有后顾之忧,作战的主动权便完全操纵在我们的手上了。”本来熟悉毛泽东“敌进我退”游击战术的干部战士,对“敌进我进”感到奇怪,听完了他的讲解,都由最初的愕然变为折服。机制多谋的张爱萍还向大家介绍了多种具体的作战方法,有引诱敌人的“小孩拉瞎子法”,阻滞敌人的“狗咬叫花子法”,使敌人疲惫的“老头挖洞逗猴子法”,极具实战意义。

1943年2月中下旬,盐阜区军民在张爱萍的带领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他们克服困难,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对日伪军前牵后追,日袭夜扰,使其常常处于首尾难顾、顾此失彼的境地。看到敌军呈现疲惫之态,张爱萍当即决定对敌进行全面反击,恢复根据地。

张爱萍:有儒将之称的开国上将,被毛主席点名受命初创人民海军,指挥了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战

◆1944年,张爱萍在陈家港盐廪上指挥战斗。

挖取敌军心脏是张爱萍最喜欢的战术之一。他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于3月25日采取夜袭方式,一举攻取盐阜地区敌军心脏陈集。

随主攻部队率先突击是张爱萍多年养成的习惯,他认为这既可以鼓舞士气,又能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但是这个习惯也多次让他遭遇险情。既便如此,此次夜袭陈集,张爱萍依然和前锋营的尖刀班一起行动,并一举奇袭成功,全歼据点日军一个中队,创造了敌后平原歼灭战的著名战例。陈集之战后,部队乘胜进攻,连战连捷,彻底粉碎了大“扫荡”。

1944年9月,张爱萍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此时的他已逐步成长为军政兼优、独当一面的新四军高级将领。他坚持边打仗、边建军的指导思想,在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的广大战场发动多次大的战役,收复失地,使淮北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并不断扩大,成为党领导的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同时,也带出了一支战斗力强、作风过硬的钢铁队伍。

水路历程

解放战争开始后,张爱萍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顽敌的战斗中头部不幸负重伤。在双眼无法睁开的情况下,他仍然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后因病情加重,只得赴苏联治疗。

1948年底,张爱萍伤愈回国。此时的解放战争一日千里,大规模的渡江战役即将发动。正当他为能赶上渡江战役而兴奋之际,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带来了一个消息:中央决定由华东军区首先着手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并由张爱萍任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新的任命让张爱萍有些吃惊,他说:“我是个旱鸭子,连游泳都不会,怎么能指挥海军呢?”当了解到这是彭德怀的建议、毛泽东的决定后,他欣然受命,开始涉足一个全新的领域。

“受命即干,干则干好”,是张爱萍的一贯思想,也是他多年战火冶炼而成的习惯。接到任命后,他即调来几名同志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工作。1949年4月23日,也就是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的当天,华东军区海军部队正式组建,人民海军由此诞生,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当时人民海军的全部家当,只有与会的13个人外加3辆美式吉普。

张爱萍:有儒将之称的开国上将,被毛主席点名受命初创人民海军,指挥了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战

◆1949年8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人民海军初创人员,前左三为张爱萍。

组建部队首先要解决人员问题。当时,海军部队的来源一是接受国民党海军起义部队,二是编入海军的解放军陆军部队。张爱萍考虑到海军是集陆、海、空等多兵种特点为一身的高技术兵种,在技术上还是要靠起义过来的国民党海军专家。他组织研究确定了创建人民海军的基本原则,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解放军陆军为基础,团结原海军(原国民党海军)同志,共同建设人民海军。这条原则,不久即得到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批准,后来也得到了毛泽东的赞成和肯定。

为了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支队伍,张爱萍费了一番脑筋,最后想到了发布招募通告的办法从原国民党海军中招人。《大公报》的招募公告一经发出即在党政学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大陆的原国民党海军人员更是奔走相告。招贤建军,在解放军建军史上是第一号,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号。通告的效果十分显著,短短两个月,报名登记已达1000余人,录用788人。来自各方的海军人才逐渐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相当可观的队伍。

组建华东海军千头万绪,不少重大事情都是交叉进行。在组建队伍的同时,张爱萍也在四处张罗舰船。当时的华东军区海军从国民党起义投诚者手中接收了几十艘大小舰船,但国民党军利用空中优势,对起义投诚的舰艇及各造船厂狂轰乱炸,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陈旧、破损的船只不足以装备起一支像样的海军队伍。张爱萍十分着急,多次和海军专家商议解决的办法。在一次探讨中,他受到启发,想到在修复的舰艇和改造的商船上安装性能优良的主炮,这样既增强了威力又弥补了舰船的陈旧和迟缓。他这个“陈船利炮”的想法,变废为宝,扬长避短,得到专家的赞许。

经过三个半月的日夜奋战,到1949年10月底,16艘炮舰、护卫舰的改装和抢修如期完成,55艘商船也配备上了榴弹炮、高炮高射机枪,再加上又新购置了几十艘船只,这支新生的人民海军终于有了一定的家底。

张爱萍:有儒将之称的开国上将,被毛主席点名受命初创人民海军,指挥了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战

◆1950年,张爱萍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兼政委,在华东海军命名典礼上。

有了船和人,只是张爱萍组建海军的第一步。紧接着,他开始思考如何实现人和舰的有机结合。原国民党海军人员精通业务但缺乏无产阶级觉悟及革命精神,从解放军陆军选来的人员政治坚定,作风扎实,思想进步,但海军技术却是空白,完全倚靠哪一方都不行。反复考虑之后,张爱萍确定以陆军为基础,根据实际需要,科学编配人员,既保证了舰船政治上的安全可靠,又保证了舰船技术性的安全可靠。为了培养更多的海军人才,创办了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和第一个指导海军技术研究的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

实现了人和舰的有机结合之后,张爱萍开始实施他组建海军的第三步——制定科学而严格的规章制度。他亲自担任舰上工作调查团团长,深入舰艇,调查研究,并充分发扬民主,几经修订,制定出了包含舰船基本部署,军舰一日生活制度,舰兵岗位责任制等内容的《水兵手册》,下发各舰,人手一册。同时,后勤工作调查团也制定出了海军的后勤各项规章制度。这样,解放军就有了一部人民海军司、政、后行为规范的法典,在解放军建军史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作为这支军队的一号人物,张爱萍没有丝毫架子,十分谦虚好学。华东海军的老同志几乎都知道他在华东海军工作期间,先后拜了三位老师,一位是海军训练专家徐时辅,一位是造船专家曾国晟,第三位是航海专家卢振乾。在公开场合,他这位司令员也这样称呼他们。他的虚怀若谷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和团结了一大批人,使得许多海军人才献计献策,勤奋工作。

经过一年苦心经营,到1950年4月,华东军区海军舰队扩大到七个,华东军区海军已经是拥有近两万人,领导机关齐全,形成正规编制的作战部队。

张爱萍:有儒将之称的开国上将,被毛主席点名受命初创人民海军,指挥了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战

◆1950年,张爱萍在华东海军视察部队。

华东海军边建设边打仗、边打仗边建设。1949年9月至10月,新建的第一纵队江防炮艇、登陆艇先后到太湖、吴淞口、崇明岛一带剿匪,保护了水上交通和渔业生产的安全。1950年上半年,炮艇大队先行配合陆军解放了杭州湾的滩浒山岛,接着,先后进行了嵊泗、檀头山等剿匪战斗,毙敌100余人,俘敌400余人,创造了小艇打大舰的历史奇迹。1950年10月底,又奉命清除了国民党军撤退前在长江口埋下的水雷,保证了长江口航道的畅通。

1951年初,张爱萍离开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的岗位,调任解放军第七兵团暨浙江军区司令员。从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宣告成立到他离开,华东海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逐渐壮大,成长为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人民海军部队。回忆起在海军工作的这600多个日日夜夜,张爱萍很少谈其艰辛,而诗意盎然地称之为“一番风光无限的水路历程”。

得意之笔

到浙江军区兼七兵团任职后,张爱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组织指挥沿海岛屿的剿匪作战,消灭国民党军残部及潜伏特务。就在军区的工作热火朝天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时候,他又一次接到了新的任命,到华东军区任参谋长,主持军区工作。

华东军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肩负的任务也十分繁重,尤其是海防作战、剿匪治安以及沿海岛屿的解放等任务更是迫在眉睫。其所辖福建、浙江沿海部分岛屿如金门、马祖、上下大陈等20多个岛屿为敌军所占,不仅给沿海渔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困难,更为严重的是,这里成为了国民党反攻大陆的滩头阵地。

上任后的张爱萍一方面积极响应中央军委号召,在全军区开展了大规模正规化军事训练活动,一方面按照上级指示开始考虑沿海岛屿解放问题。1952年6月,在前任的基础上,他组织拟定了《对解放上下大陈岛登陆作战的指示》,提出实行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先行解放上下大陈岛,继而相机解放华东沿海匪占岛屿,打通南北航运,为解放金门、台湾创造条件。此件呈报毛泽东、彭德怀后,均批示同意,但因朝鲜战争正在进行,只得暂缓。

仗暂时不打,但弦不能稍松。张爱萍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带人不间断地到浙、闽沿海部队检查战备情况,到岛屿勘察设防。他时刻准备着发动一场酣畅淋漓的登陆战。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节节胜利,解放上下大陈岛被提上了日程。1954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了华东军区提出的大陈列岛作战计划。8月,浙东前线指挥部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直接组织指挥大陈列岛战役。

张爱萍:有儒将之称的开国上将,被毛主席点名受命初创人民海军,指挥了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战

◆1954年,张爱萍在解放大陈列岛进行的登陆战演习休息时与士兵交谈。

接到命令后,张爱萍迅速组织参战部队从空中、海上、地面对大陈列岛进行周密侦察,深入研究制定登岛作战方案。当时,对先攻打大陈岛还是先攻打一江山岛,军队内部出现了争议。张爱萍沉着冷静,从整体战略出发,坚持选择一江山岛作为突破口。他认为一江山岛距离大陆仅5海里,守军只有1000余人,容易突袭成功。同时,一江山岛为大陈岛的门户,拿下一江山岛,大陈岛垂手可得,台湾也就无防可依。虽然将一江山岛定为首要攻击目标,鉴于岛上敌军装备精良,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张爱萍提出必须采取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才能一举成功。这一建议,得到了华东军区和中央军委的同意。

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对解放军三军指战员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不少人心中都有忧虑。张爱萍依据渡海登岛作战的要求,多次研究和演练三军联合渡海登岛作战的组织指挥和协同动作,并组织部队进行了模拟联合演习,增强了广大指战员解放一江山岛的信心。

在三军演练的同时,张爱萍指挥参战部队进行了对敌夺取制空、制海权的斗争。1954年11月1日至18日,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联合机群出动飞机260余架次,先后7次轰炸大陈、一江山、渔山、披山等岛屿,迫使国民党军舰白天不敢在大陈岛锚地停泊,飞机不敢飞至大陈岛上空。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海军鱼雷快艇部队首次南下,进至一江山岛北的高岛附近,并在张爱萍的亲自指挥下精心设伏,一举击沉敌海军主要战舰“和平号”护卫驱逐舰。自此,敌舰再也不敢在大陆近海区露面了。

张爱萍:有儒将之称的开国上将,被毛主席点名受命初创人民海军,指挥了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战

◆1955年,张爱萍在一江山战斗前线观察所。

在逐步掌握战场制海权和制空权之后,1955年1月,张爱萍抓住当月仅有的几个有利于登岛作战的日子,于18日率部发起联合渡海登岛作战。和之前预见到的一样,岛上敌军利用精良的武器和坚固的工事进行了疯狂的抵抗。张爱萍利用望远镜密切关注战事进程,当他看到步兵受阻,立即指挥海、空军全力配合,将敌火力一次次打了下去。

陆海空三军将士密切协作,战斗胜利推进,张爱萍不胜欣喜,他让身边的参谋长指挥,自己不顾危险,跨出指挥所,跃上炮艇,到一江山岛亲临一线指挥。此时的岛上枪声不断,他镇定自若地巡视部队,给予将士很大鼓舞。经过10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守敌,号称大陈列岛“铁门”的一江山岛被彻底打开。大陈岛的国民党军望风而逃,浙东沿海岛屿全部解放。

战讯传出,国内一片欢腾,海外一片震动。毛泽东对此战也极为赞许:“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打得很好!我军首次联合作战是成功的。”作为我军首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岛作战,一江山岛登陆战在解放军战史上占有重要一页,也被张爱萍视为自己的“得意之笔”。

戈壁铸剑

1955年3月,张爱萍就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主要负责军事行政、军队的组织建设工作。他从工作出发,克服阻力,主持制订了军队组织体制调整方案。为推进军队的正规化,张爱萍主持制订了总参谋部工作制度及工作方法十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解放军的发展方向及组织编制等重要文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全国大学苏联的热潮中,他多次反对一味模仿苏联,提出要根据中国国情及军队特点建设队伍。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毛泽东“向现代科学技术大进军”的号召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将原子能技术等五项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张爱萍参加了此项工作,并根据这一总的规划和要求,组织拟制了《关于十二年内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初步意见》《关于军队内部建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两个意见均得到中央军委同意,也得到了1956年6月全国科学规划工作会议的确定。自此之后,军队科学研究工作逐渐开展起来。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了研制、试验核武器的任务后,建设现代化国防,发展原子弹、氢弹尖端武器的脚步逐步加快。1960年3月18日,国防部任命张爱萍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负责基地的组织领导工作,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北核试验基地和储存器材仓库基地。

张爱萍:有儒将之称的开国上将,被毛主席点名受命初创人民海军,指挥了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战

◆张爱萍

对于基地的工作,张爱萍早有接触。1958年他就参与了组建西北导弹试验基地、酒泉核试验基地和储存器材仓库基地的规划和领导工作。此次上任后,他多次率工作组深入上述3个基地检查指导工作,并就急需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向中央提出了决策建议,对加速基地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就在众目期盼中国核试验尽早开始,尽早问世之时,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中断对中国的全部援助,给中国刚刚起步的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带来严重困难。在原子弹研制是否下马的争论中,张爱萍和搭档刘西尧奉命率领调查组到核工业建设和原子弹研制第一线进行实地考察。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他们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认为只要中央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集中全国有关部门的力量进行技术攻关,1964年炸响原子弹这一设想是有可能实现的。这份调研报告为中央作出独立自主突破核武器技术的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962年12月,周恩来亲自牵头中共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组织全国进行核工业的大协作、大会战,张爱萍也是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基地建设上,所乘坐的飞机经常出现在酒泉、马兰的上空。

1964年4月,中专委发出决定,成立核武器试验总指挥部,张爱萍任总指挥。8月,由国家有关部门和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负责人与专家,组成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张爱萍任主任委员、党委书记,统一组织指挥试验工作。

张爱萍:有儒将之称的开国上将,被毛主席点名受命初创人民海军,指挥了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战

◆1964年,张爱萍(右一)向周恩来、贺龙、聂荣臻汇报原子弹试验有关情况。

因为中专委决定9-10月份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作为试验总指挥的张爱萍席不安枕、食不甘味,一颗心总挂在试验场的每件设施上。他冒着夏季的戈壁70多度的高温,每天到各工地、场、站去检查工作,除特殊情况,很少间断,基地官兵背地里都称他为“耐温将军”。

1964年8月,张爱萍组织了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试爆前,为确有把握,他又一次组织专家和领导干部,对现场准备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检查。虽然不是专业人员,但他检查得非常仔细。当看到控爆第四个开关打开时,仪表上的针抖动了一下,他立即提出问题,并命令彻底查清原因。经过逐个环节的查找,果然是因为一个焊点没有焊实。大家既感到后怕,又感到十分庆幸。据此,张爱萍作出了“定任务、定人员、定位置、定设备、定职责”的规定,并在以后多次试验中沿用下来。

1964年9月1日,全场单项和综合预演均胜利结束,真正的核爆即将实施。对于首次核试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极为关注,多次作出指示,张爱萍也倍感压力和重托。他在自己帐篷的门上,写了个大大的“响”字,以警示自己和其他同志:无论如何要保证响,一切的一切都要为着响!后来回忆这段历史,张爱萍颇为感慨:“戎马一生,参加和指挥了不少战斗,有的是大战、恶战,但战前准备的紧张程度和心理压力,都不如这一次,不是战场胜似战场。”

经过紧张忙碌、有条不紊的准备,1964年10月16日15时,随着报时员倒计时的结束,寂静的戈壁深处升腾起一个巨大的火球,伴随着一个惊天动地的巨响,火球幻化成巨大的蘑菇云在空中翻卷。张爱萍强压住心中的激动向周恩来报告:“核爆炸成功了!”

张爱萍:有儒将之称的开国上将,被毛主席点名受命初创人民海军,指挥了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战

◆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张爱萍在现场向周总理汇报。

现场的人们兴奋至极,忘情地欢呼、跳跃。张爱萍同身边的科学家一一拥抱、握手,激动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消息传出,各地人们奔走相告,不少地方连夜组织游行。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核国家之一,为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增加了砝码。

此后的1965年5月和1966年5月,张爱萍又连续两次亲临现场,成功组织指挥了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与第三次原子弹试验。

作为“两弹”之一的导弹,试验也进展得十分顺利。1960年11月,张爱萍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成功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发射。1964年6月,又成功组织了我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并创造了“连中三元”的佳绩。

原子弹、导弹研制试验成功后,张爱萍随即领导开始了“两弹”(原子弹、导弹)结合试验准备和氢弹研制工作,并先后于1966年10月和1967年6月取得圆满成功。

正当尖端武器纷纷出炉,国防科技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十年动乱开始了。张爱萍坚决斗争,惨遭迫害,被批斗、囚禁达6年之久。

张爱萍:有儒将之称的开国上将,被毛主席点名受命初创人民海军,指挥了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战

◆张爱萍在核试验基地和参试人员一起就餐。

粉碎“四人帮”后,张爱萍再度复出,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和科技工作者,拨乱反正,全面整顿,很快恢复了正常工作秩序。他集中精力抓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创造性地建立了武器装备研制试验工作中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总指挥“两条指挥线”制度,成功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的发射,并亲临现场组织指挥潜地导弹和地球同步卫星发射。自此,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张爱萍常年奔波于茫茫无际、人烟稀少的戈壁荒原和深山峡谷,与参研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试验部队官兵同工作、同生活,结下了深厚友谊。核弹专家邓稼先患癌症住院治疗都是张爱萍亲自出面安排。做手术时,张爱萍以70多岁的高龄,在医院等候了好几个钟头。邓稼先去世以后,张爱萍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

1999年9月18日,中央特邀张爱萍出席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会上,出现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一幕:荣获功勋奖章的科技专家不约而同地来到张爱萍的轮椅前,向这位当年组织他们攻关夺隘、建功立业的老首长表示由衷的敬意,异口同声地称赞他领导有方,功当居尊。

军中才子

1980年,张爱萍向中央提出离休。但是年年打报告,年年无消息。不仅如此,他的职位一再提升。1980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主管国防科技、国防工业。1982年9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同年11月,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古稀之年的他,依然是“受命即干,干则干好”的习惯,不遗余力地为国防建设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辛勤工作。

1987年11月,中央批准张爱萍离开领导岗位,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退居二线后,他仍十分关心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同时,也抽出了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的各项爱好。

张爱萍:有儒将之称的开国上将,被毛主席点名受命初创人民海军,指挥了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战

张爱萍才华横溢,爱好广泛,素有“马上诗人”“军中才子”“儒将”之称。在他戎马生涯的60多个春秋,写诗是他的第一大爱好。兵戈之余,他总以诗记事,以诗抒情,以诗言志。如在长征中,他写下“土城战酣血犹热,赤水西渡不畏寒。大军此去多仙境,山高路遥巧周旋。”在1943年粉碎日军对苏北盐阜地区大“扫荡”的庆功会上,他即兴赋诗:“大树丛中瞭望哨,敌进我进巧周旋。地阵人海张罗网,我明敌暗陷深渊。降魔伏妖逾两月,集零为整鬼窟歼。挥戈直捣敌伪区,横扫滨海大小尖。”一江山岛登陆战后,他写出:“‘固若磐石’,陡崖峭壁,首战奏凯震八荒。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锋芒。”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他激情澎湃当即吟诵《清平乐》一首:“东风起舞,壮志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霞光喷射长空,腾起万丈长龙。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1984年我国同步卫星发射成功,他迅即吟诵了一首《破阵子》:“万里连营布阵,冲天烈火彤彤。莫问巡天几回转,好去乘风邀苍穹。运筹任从容。 玉宇明灯高挂,金丝细雨飞虹。天帝躬身仙子舞,正是人间日曈曈。华夏沐春风。”

摄影也是张爱萍的一大爱好。1940年高邮一战,缴获了一部德国蔡斯照相机,他就把它和枪、笔同列为自己的三件武器。骑兵团演习,攻城战斗演习,以及军人、战斗动员大会乃至激烈的战斗等等部队生活,都被他摄进蔡斯的镜头里,留下了一张张历史瞬间的永恒和弥足珍贵的形象史料。晚年的他,对摄影仍乐此不疲,凡外出活动,相机必挂胸前,被称为“将军摄影家”。

张爱萍:有儒将之称的开国上将,被毛主席点名受命初创人民海军,指挥了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战

张爱萍的书法也极其出众,尤其擅长行草,其书艺虽没有专业书家那样谨严,却从容超脱,意态自然飘逸,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气质。但当有人称赞其书法时,他总是自嘲又略带调侃地说:“我这是鬼画桃符。”

无论张爱萍的诗文,还是摄影、书法作品,都一如他的人品,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给人启迪。1991年他的诗词、书法、摄影合集《神剑之歌》面世,收录其60年所创作诗词160余首,摄影和书法作品100余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位将军的才情。

2003年7月5日,张爱萍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菩提菩提
上一篇 2024-04-27 19:01
下一篇 2024-04-27 19: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