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神笔警探”离世,他曾仅凭描述,就画出了白银案真凶!

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公安部刑侦专家、上海铁路公安局刑事侦查处一级警长张欣同志,因连续加班工作劳累过度,突感身体不适,经抢救无效于2018年10月20日19时许不幸逝世,享年58岁。

上海“神笔警探”离世,他曾仅凭描述,就画出了白银案真凶!

作为国内公认的在职手绘模拟画像“第一人”

张欣30多年的从警生涯里

经手案件约11000多起

通过画像破案超过1000起

被业界誉为“警探神笔”

其中就有“白银连环杀人案”

在这个案件的侦办过程中

曾出现过一组刻画嫌疑人面貌的画像

这个画像正是张欣靠目击者的描述刻画的

上海“神笔警探”离世,他曾仅凭描述,就画出了白银案真凶!

死者亲属提供的警方嫌疑人模拟画像。这也是嫌疑人画像的首次公布。

在照片都少见的年代,他凭口述画出嫌疑人

1966年,16岁的张欣到北京当兵时曾师从李可染的徒弟学习国画,1982年,他复员回到上海铁路公安处松江站派出所成为驻站民警,彼时,画画只是他工作之余的爱好。

1986年春天,他被调到了上海铁路公安处办公室。那年夏天,上海铁路老北站发生彩电失窃事件,当时普通人月工资才几十元钱,警方立案标准是38.5元,而一台彩电价值1000多元,故被视作大案。

那时没有监控,警方找到一名目击者,一大群警察围着他,询问小偷的模样,身高、脸型、五官……当其他警察都用笔记下文字的时候,只有张欣没有写。他在画,目击者形容的“长脸、凹鼻子、脸颊凹进去”一一出现在他的画笔下。 

“我画着画着,有个派出所所长在后面笑,我纳闷了,问你笑什么,他说你画的像我们刚开除的职工,我说不会吧,他说真的。下午他就带人去那小子家里,在院子里看到,彩电还在自行车后座没卸下来,一下子把人抓到了。”今年2月5日,张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了讲起这段经历。

“彩电案”一炮打响后,上海各区县的案子都找来让他画像,“画像破案”的神奇随之广为流传,他开始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案子。

“一年接几百起案子,跑遍了全国几百个县市。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视频,连照相都很少,更不用说DNA、血迹检验。模拟画像是素描画,可以做到七分像,协助破案。”

1999年,张欣成为公安部首批八大特邀刑侦专家中最年轻的一位。模拟画像与指纹、弹痕、法医等刑侦技术一同站在最高处被认可。他也被业界称为“警探神笔”。

上海“神笔警探”离世,他曾仅凭描述,就画出了白银案真凶!

办理7000余起案件领悟画像重在“读心”

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模拟画像其实是一项科学性极强的技术活,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欣一开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以模拟画像抓住犯罪嫌疑人,考验的可不仅是速写功底,与目击者的沟通最为重要。”张欣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及,最初几年,他感到自己画出的像与实际有差异,直到办了近7000个案子后才找到答案——“进入角色”,试图理解犯罪嫌疑人心理,领会目击者想说而说不出的东西。 

1995年,张欣的模拟画像步入了成熟期。这一年,他一连参与了公安部督办的4起大案,每次画像皆特别出神入化,为破案起到了关键作用。

1995年的第一起公安部督办大案是发生在昆明的百货大楼爆炸案。1月14日,昆明市商贸中心昆明百货大楼发生一起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恶性爆炸案件,造成1人死亡、9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危害,更大的危害是给市民心理造成了恐惧。此案影响恶劣,震动全国,中央关注。案件发生后,公安部立即派出专家组赶往昆明,张欣作为画像人才也接到公安部指令第二天赶到昆明。根据50多个目击者不同的角度描述,张欣一张一张地分别画。经过两天时间的反复琢磨,昼夜画像,一共画了52张模拟像,最后画出了两个定型的头像。目击者看了后都说“像!”最后,石料厂的老板娘找到了其中一名嫌疑人的身份证照片,拿出画像与之比对,简直惟妙惟肖。警方的通缉令配了一名嫌疑人的照片和另一名嫌疑人的模拟画像,以最快的速度在当地电视台播放,同时发往全国各地。

张欣的画像工作结束了,临别前夜,云南省公安厅厅长和昆明市公安局局长一起为张欣饯行。张欣对他们谈了自己的想法:

“我在给嫌犯画像时,有个同寝室的民工讲了一个细节,他说那个东北人临走时问过他是否愿意一起去广州赚钱。故此,可以推断他们可能去了广州。另外,老板娘在给我描述他们的相貌时,说几天前刚给大家发了工资,我问了一下,只有100来元,所以这点钱他们不可能坐飞机和快车,所以我估计他俩只有坐慢车去广州。我查了一下列车时刻表,又推算了一下,如果他们坐那一趟慢车的话,明天下午1时23分到广州。我建议你们分两个小组,赶快坐飞机赶往广州,于火车抵达之前堵住他们。”

第二天,张欣飞回上海。他刚到单位不久,云南省公安厅就传来捷报,两名嫌疑人果然在广州火车站落网。

上海“神笔警探”离世,他曾仅凭描述,就画出了白银案真凶!

张欣画出的嫌疑人画像和照片对比。

人工智能时代,追寻手工比对的意义

1999年之后的5年间,是张欣最忙的一段时间。进入本世纪初,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以往需要警方寻找目击者的案子,在监控之下变得一览无余。通过模拟画像协助破获的案子开始减少,而且找上门求助的净是些“蝇头小案”。

但是监控并不是万能的,视频拍摄的光线、距离、角度等,都会影响图像质量,而且罪犯的警惕性也在不断提高,伪装越来越多。“机器识别的不足,恰恰是模拟画像师们的拿手好戏。”在张欣看来,模拟画像人员依然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只是自己的本领也需要发展和精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张欣就走上了转型之路,开始使用电脑软件组合人像,利用人像重构完成人像比对——即通过模糊监控视频重塑人像,既可以是手绘,也可以电脑组合,然后将头像扔进犯罪前科库进行比对,找出嫌疑人。

他还带着技术人员开发了一款组合人像的软件,把头发、眼睛、眉毛、鼻子等人像特征分门别类,从中挑选最像的,拼凑在一起。如今,在公安系统内部,利用电脑组合人像是主流,但张欣认为,“有手绘功底的人,更能用好拼图软件”。

2011年,张欣生了一场大病,直到2016年病愈后,他立即回到了工作一线。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张欣又面对了新一轮的技术冲击——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以图找人”,应用在实战中,大大提升了警方破案效率。

人像重构对画像人员的要求更高,素描画能否被机器识别,便是第一个难题。张欣琢磨过机器识别是怎么回事: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这就是“人像密码”,机器无非是将“密码”变成代码。既然如此,那就用笔把特征画出来——眉毛、鼻子、嘴巴,加点凹凸、灰暗、结构、起伏,机器不就能识别了? 

经过一年摸索,张欣的手绘炭笔画像基本能被电脑识别,根据人像重构进行人像比对,成功破案5起。这是张欣职业生涯里又一次突破。

“尽管比中率只有1%,也就是说做了500起才中了5起,有很大偶然性,但这是趋势。”张欣说,“我们要始终走在技术的最前头。”

默哀,致敬!

英雄,一路走好!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98K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染墨绘君衣染墨绘君衣
上一篇 2024-04-14
下一篇 2024-04-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