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丨傅利民:易顺鼎评传

传记文学丨傅利民:易顺鼎评传传记文学丨傅利民:易顺鼎评传

第七届常德原创文艺奖获奖作品:

目 录

诗才爱国照千秋…………………………………韩隆福

——读傅利民先生《易顺鼎评传》

概述……………………………………………………………… 16

第一章 易顺鼎的家世………………………………29

第一节 易氏源流

第二节 易顺鼎父母系

第三节 神童转世

第四节 兵乱奇遇

第五节 由赤贫到钟鸣鼎食

第二章 得志与困惑……………………………47

第一节 年少得志

第二节 落第的困惑

第三节 易家似眉山

第三章 宦游与求仕…………………………………59

第一节 宦游

第二节 求仕

第三节 归隐

第四章 墨绖从戎,立马革裹尸志……………………68

第一节 为母守孝

第二节 麻鞋赴阵

第三节 赴台抗倭

第四节 临危渡海

第五节 再作秦庭哭

第六节 高楼望夕烽

第五章 巡道生涯与无奈人生………………………108

第一节 就任广西

第二节 罢官至闽沪

第三节 宦海附骥

第四节 颓唐终老

第六章 易顺鼎的文学成就与艺术……………150

第一节 易顺鼎人生轨迹与诗歌特色

第二节 易顺鼎对屈原文化的传承发扬

第三节 易顺鼎诗歌的山水情韵

第七章 易顺鼎的理政崇教与交游…………………204

第一节 易顺鼎勤政倡廉事略

第二节 易顺鼎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易顺鼎与樊增祥交往轶事

第四节 易顺鼎与陈三立的挚友情谊

附 录

一、名贤的题赠与评价

二、易顺鼎年谱

三、易君实甫墓志铭 (程颂万)

四、易顺鼎事迹佚著小考

参考文献……………………………………………337

后记

概 述

我写易顺鼎传记,实属机缘。因为在十多年前翻阅一本有关易氏家族的小册子,介绍了地处湘西北的洞庭湖畔的龙阳(汉寿)一个绵延四代、被时人拟为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易氏家庭。他们是能与苏东坡父子媲美的长达百余年的文学世家。我不禁感喟龙阳这块沃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以屈子为源头,带着香草美人个性的沧浪文化的乳汁,孕育着一簇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永不凋谢的奇葩。它们为汉寿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是,在近现代文学史中,易佩绅、易顺鼎、易君左的行迹创作及彼此间的关联,文学的瓜瓞,并无述及。这里的乡里乡亲,由于意识形态与地域传播诸多因素的影响,大陆史学界很长一段时间对易氏四代文武兼资、簪缨相续的家族缺乏足够的认识而知之甚少。其家族中的人物在中国近现代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斗争中作出过可歌可泣的贡献,并留下大量记录时代风云变幻的瑰丽诗文,在中国近现代文坛占据着重要地位,产生过令人瞩目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留下丰硕的精神财富却久久地淹没于历史尘埃中。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萌发了为易顺鼎立传的念头。

这个家族几代人,他们仕宦虽非显达,但都有政声。论文学的成就,第一代人为易佩绅,其后有易佩绅之子易顺鼎、易顺豫,长女易莹,次女易瑜。易顺鼎之子易君左,是现代著名港台作家,诗、书、画、文学著作享誉东南亚。易顺豫的长女易孟美、次女易仲瑾,易君左之子易鹗、易征以及上述某些成员的配偶,都有诗文传世。这四代人才群,历经了近现代风起云涌的历史动荡与变革,他们在争取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的大潮中,用自己的创作把近代风云变幻的历史记录下来,留下瑰丽的诗文,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易佩绅(1827-1906)字笏山,他是这个文学世家的第一代清末儒将,官至四川、山西、江苏布政使。撰写诗词千余首,“诗、文、词”共计20余卷,记录了他从求知出仕到救国救民的心路历程。易佩绅出身贫寒,他的诗文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本”思想和豪爽风骨。他“尝从郭嵩焘、王闿运,诗学随园”,为易氏后代人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奠定了基础。

第二代核心代表人物易顺鼎,字实甫,晚号哭庵,晚清著名诗人。清光绪元年举人,甲午中日战争主战派。曾两度赴台为抗倭奔走。大半生奔忙于军旅和官场,官封二品顶戴,辛亥革命后曾任印铸局长。他“于学无所不窥,为考据、为经学、为骈体文、为诗词,生平诗将万首,”与樊增祥并峙为晚清诗界两“诗雄”,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其弟易顺豫系光绪进士,曾任江西吉安知府,民国时任辅仁大学、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全清词》《全清诗》《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均收有他的诗词和散文,著作有《湘社集》《琴思楼词》等。

易君左堪称易氏第三代作家中的佼佼者,现代散文游记大家。他1923年获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被鲁迅划入京派作家。1926年后曾两度参加北伐,开始了漫长的文人军旅生涯,担任过多种文化宣传工作,授少将军衔。一生著书60余部,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辞美思覃。香港文学研究社将他与周作人,林语堂、李广田、卞之琳等名散文大家并列,台湾当代学者称他中国现代游记写作第一人。他的游记散文,纵横奔逸,舒卷自如,在历史的濡染中透出江山的瑰丽,给人以浑厚凝重的美学感受,视他为现代的苏东坡。他的作品拥有千万港澳台和海外华人读者,在东南亚享有盛名,不少篇什选进台湾中学国文教材。

易氏文学世家第四代作家是易征,系易君左第三子。他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期在部队和地方从事文化宣传、出版工作,晚年担任《现代人报》总编。著有文学评论集《诗的艺术》《文学絮语》《轻扣诗之门》及散文集《多伦多来客》,新诗集《红豆集》,小说集《南海渔家》等14部著作。

易氏作家群四代人中,以易顺鼎和易君左父子的文学成就最高。他们的创作,反映了中国近代到当代百多年以来的历史风云变幻。由于近代以来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易氏几代人特殊的人生经历,以及史学评论者的文学观念受到流行意识的影响,易氏几代人的创作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

清末民初,是旧中国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新旧思想不断交锋的时期,易顺鼎处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融汇环境之中,传统的士大夫观念和西学渗透的新思想集于一身,表现出他是一位颇为复杂多变的矛盾人物。他的诗极为精美,在群星灿烂的近代诗坛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自“五四”以后80余年来,除极少数研究者外,没有受到文学史家和诗歌理论者的高度重视。

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民国后,易顺鼎晚年居京,穷困潦倒,曾任袁世凯时期印铸局长,与其次子袁克文关系密切,生活放纵,极喜观剧,“老笔颓唐,率多游戏”。为优伶作诗捧场。近人王森然评价,“先生一生放纵,奢淫骄妄,肆无忌惮,颇工逢迎之术。惟有类饥鹰,饱辄扬去,又恃宠而骄。”南诗社领袖柳亚子也讥之为“樊易淫哇乱正声”,这在讲究纲常伦理的人看来,是“有伤风化”,耳食纷纷,遂成定论,此其一。在极左路线的时代,包括古典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都被视为封资修的糟粕,遭到猛烈的批判和异化,山水诗文被视为“山林文学”,是宣扬封建士大夫闲情逸致、低级趣味的东西,因而一笔抹杀,此其二。清亡民初,臣不侍二君,曾为清朝官吏的易顺鼎不做“从一而终”的遗老,且无视封建礼法,此其三。

易顺鼎死后,《达智桥夜记》有云:“哭庵风流文采辉映一时,如神龙夭矫,不可方物;中年浮沉宦海,不无感慨渐见阑亸之致。晚年侘傺无聊,佯狂诗酒,益趋颓唐,环境使然,非关才尽也。”意怠巢主人有诗挽之云:“井水旗亭姓字香,老沦贫疾遇堪伤。佯狂晚节休相诟,饮药从知举国狂”。诗作者堪称易顺鼎的知己。易顺鼎当然存在着许多缺点,如谄事袁世凯追逐声色等,但世上从古至今,哪有十全十美的圣贤。我们须持陈寅恪先生所言“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发掘其精神性格中可贵之处,力求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需要深入考察历史和社会使人扭曲的根源,以为鉴戒;而不是一味对受环境局限的个人加以批判,“以道德杀人”。以张居正为例,他的一生,始终没有得到世人的了解,得到最善意的评论,他是一个受时代陶熔而同时又想陶熔时代的人物。宋代词人如柳永、周邦彦、吴文英等,流连于秦楼楚馆,其词作裁红剪翠,却能流芳千古。南宋诗人陆游,后代对于他的评价分歧很大,八十五年当中,经过不少变化,他的政治关系也有过相当的转变。后人评论他“恐为有力者牵挽,不得终其晚节”,有人把陆游看成是“权门清客”。我们现代都认定陆游是爱国志士,爱国主义诗人。

评论一位诗人作家,必须知人论世,考察他的言行和全部作品,方能有确切的认识,汲取真正的精华。攻其一点而不及整体,因一生某事而毁大德,绝非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青壮年时期的易顺鼎既是天才横放的诗人作家,又是抱负宏伟,“誓扫海氛恶”,“只手扶天步”,志在经世的奇人。当国乱来临,他忧愤报国,效命疆场,立马革裹尸之志的壮士。

笔者把易顺鼎作为传主,在不回避其缺点的同时,意在全面评价诗人在文坛地位及所作的贡献。

易顺鼎平生留下万首诗篇,尤擅诗词歌赋。他聪资过人,五岁能对,七岁能诗,诗界称誉他与湘乡曾广钧(曾国藩之孙)是三湘四水两“仙童”;与湖北樊增祥是江北江南两“诗雄”;学界赞誉他为中晚唐诗派的领军人物。与罗瘿公、何震彝、闵尔昌、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并称为“寒庐七子。”政界称誉他与黄遵宪、丘逢甲是晚清三位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才曾轰动晚清民初文坛,声名享誉神州大地。

他的文学成就,是自春秋齐桓公的近臣易牙以后,能收录载入中华《辞海》的易姓名人。他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保台卫国,抵抗倭寇入侵台湾,为政清正廉洁,为官亲民恤民的事迹,被选入1989年全国政协编写,并由政协主席李瑞环作序的《从政史鉴》第二章(P123页),评价他是晚清以“国事为重”的爱国主义诗人,是爱国爱民的好官清官中的典型人物。

易顺鼎(1858—1920)字实甫,亦作硕甫、实父、仲实,又字中实。少年时自号眉伽,中年后号哭庵。又自号其室为忏绮斋、谥箫楼、琴志楼、宝瓠斋、节恒损困斋,又另号桔洲醒人、裨牛山民等,湖南龙阳县人,清末民初著名诗人作家。

易顺鼎中年在自撰《哭庵传》中曾说自己“初为神童,为才子,继为酒人,为游侠,少年时为名士,为经生,为学人,为贵官,为隐士”。非仅一般聪颖过人之说,还包含一段传奇的经历。

易顺鼎出生在官宦家庭。其父佩绅是位英勇善战的儒将,后来官至布政使,曾撰有《函楼文钞》《函楼诗钞》《函楼词钞》等近千余首诗词传世。其父原配萧氏早卒,随后续娶同县举人陈海阳(曾任河南长垣知县)之女。顺鼎从三岁开始识字、背诗,母亲曾亲自课诗授文,他的文学素养得益于母亲及舅家。同时受到父亲的教育和潜移默化影响,文学素养深厚,易顺鼎对其母亲感情深笃。

父亲易佩绅奉命率湘勇赴陕西防堵太平军西进,顺鼎随母入陕西,居汉中城。同治二年(1863)八月,太平军攻破汉中城,在慌乱的逃亡中,五岁的易顺鼎与家人离散,误入太平军启王梁成富营中。启王询知其来历,既知易佩绅之子,允许赎回。汉中失守,易佩绅降职撤营,被贬湖南澧州,亦无银两赎回儿子,易顺鼎遂留启王义军半年多。后来自己描绘太平军对他像“小王子”一样照顾。直到次年春,启王回援天京,在鄂北遭僧格林沁马队阻截,顺鼎才为清军所获。见僧王爷时,僧格林沁听不懂易顺鼎的湖南汉寿口音,小顺鼎一点也不胆怯,就用手指蘸唾沫在僧王爷手掌写字。僧王爷惊异,命取笔砚,易顺鼎写明父亲和自己姓名。僧格林沁大喜赞叹,亲自命令应山知县朱半岩(伯严)好好护送回家。这时他才五岁,于是“神童”之名远播。这是他平生第一件得意的事,若干年后旁人屡屡提起,直到四十五岁那年,慈禧太后召见他时,荣禄还当殿讲述这段传奇故事。

童年的经历在他心中积淀成什么样的情结不得而知,我们只是感觉到这段遭遇,似乎是他一生的某种“象征”或“预示”。易顺鼎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激化动荡的年代,他本不在漩涡中心,后来则是竭力挤进漩涡,但却始终处于边缘。他从小陷入太平军,但在诗词中少有咒骂太平军的恶语。对戊戌维新派革命党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还曾和维新派人黄遵宪、梁启超多有唱和。对清王朝危机、官僚的腐败无能,对老百姓的困苦,他深有体察和感触,也很想有所作为,却始终把期望寄托在僧格林沁那样的权贵的赏识和提携上。先是张之洞、刘坤一,后是荣禄,最后是袁世凯。然而这些达官贵人的眼中,易顺鼎仍然只是一个“神童”,长大后也只是一个“画饼充饥”的才子,如此而已!

易顺鼎很快由“神童”成为“才子”,十四岁入县学,十六岁补诸生,已刻印所作诗词各一卷。十八岁(虚岁)光绪元年(1875)开恩科,易顺鼎于病中轻松中举人。少年得志,裘马清狂。赴京五次会试,屡次不第,他二十三岁时纳赀为刑部山西司郎中。反而其弟易顺豫后来居上,京师会试中举(删)进士。这期间(改:易顺鼎中举前后,)父亲易佩绅由安顺知府历官至贵州按察使,在黔地多年,后又迁任四川、山西、江苏布政使。他侍父任所,应试赴京师往来于黔、蜀、吴、楚、齐、燕等地,遍游峨嵋、青城、洞庭、金陵、邓尉、泰山等山水名胜。每游一处都集诗成卷,并与黔中、湘中、京师诗友连句酬唱,诗钟雅集。

光绪十二年丙戊(1886)第五次会试落第后,他决意彻底告别科场。不得已,三十岁那年报捐分发试用道,分发河南。两年内先后充厘税、赈抚、水利等局会办、总办。黄河决口,又督修贾鲁河河工,还监考河南乡试,任三省河图局总办,勘绘河图。因进呈《修三省黄河图说》,受朝廷恩奖,赏二品顶戴,加按察使衔,保荐候补道。在此任职不长,他觉得仍是待补虚衔,“日听衙鼓觉身闲,月费官钱惭食冗”。于是乞病请假,弃官入庐山三峡涧,修筑“琴志楼”。写诗道,“玉堂他日怀人处,应在香炉暮霭间”,似乎将过上隐居生活。

张之洞曾称赞易顺鼎的诗,“如神龙金翅,光彩飞腾而复有深湛之思”,“旷世奇才也”。张之洞惜其人(删)才,又聘请他任两湖书院经学、史学教席。光绪十九年(1893),其母陈氏病逝。易顺鼎投水殉母被救,筑庐墓于汉寿县城南史家嘴服孝。寝苫枕块,殆至灭性,誓以哭其终身,自号为“哭庵。”

光绪二十年(1894)易顺鼎服孝满一年(古称谓(删)小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奉父命“墨绖从戎”,欲蹈死沙场,以殉国殉母。当时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辽东、辽南告急。两江总督刘坤一奉旨以钦差大臣守山海关,易顺鼎被招入佐军募。他先后北上诣阙《条陈时事疏》,要求严罚李鸿章,放逐李莲英。1895年4月闻《马关条约》签订,立即再赴京师,连上数章,力主抗战,反对清廷输银割地求和,力陈“丑虏跳梁,不宜迁就,权奸误国,不可姑容”。疏中责问,“辽东者,北洋之藩篱,台湾者,南洋之门户。割辽、台赔巨款,坐使赤县神州,自我而沦为异域。海隅苍生,自我化为他族”等。为协助台湾军民抗倭,易顺鼎不辞险阻,远涉沧溟。两次赴台,往返奔波,筹措军饷,受到台湾人民的拥护。清廷的软弱,保台的梦想落空。冬10月,还抵长沙,其时为母服孝期将除,诗人感慨万千。此后,他受张之洞(应是刘坤一,时刘兼管淮盐,时楚盐输淮)之托,督管湖南盐务,后又因刘坤一的保荐,督办江阴江防。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易顺鼎从南京疾行千余里,麻鞋赴行,希冀在这危难时刻表现自己的忠心。他的诗友樊增祥正是在此期间受到慈禧的青睐而高升。他却一无所获,还是在张之洞、刘坤一的保荐后才得了个督办江楚转运使的差事。这个时候他呈诗结识了陕西布政使兼陕西巡抚的端方,协办大学士孙家鼐等人。他在古都西安这块伤心地写了很多诗,刻版诗集为《魂西集》。

光绪二十八年(1902)易顺鼎终于实授广西左江道,旋调太平思道,驻龙州。他到任后办了很多实事,受到当地人们的欢迎。但因与新任两广总督岑春煊牴牾,诬参他:“不过欲藉此增募兵役,多领饷项,以为自利之计,实属荒唐!”被诬参贪渎,是“名士画饼”。他履职不足四个月便去职,后流寓沪闽之间。

此后他只好回到张之洞处佐幕。其间父亲去世。他丁小祥后,即赴都察院自呈被参冤抑,终获清白。适逢张之洞擢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易顺鼎也向另一位军机大臣袁世凯献诗祝寿,于是开复原官。光绪三十四年(1908)末授云南临安开广道,未及赴任。次年宣统二年(1910)调广东钦廉道,又署广肇罗道,移高雷阳道。他实任清朝的官职不足四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易顺鼎浮泊沪、京、津,纵欲于青楼歌场戏馆,放浪形骸,恣肆颠倒,满怀求仕的热情坠入到了人生失望的低谷。

民国初年,易顺鼎在这混浊局面的时刻,已无心功名利禄,所以他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樊增祥及周围文人等观戏听曲,觥筹交错,诗酒酬唱,啸风吟月。除谋得个一官半职,别无生计来源。由袁思亮主荐,在袁世凯政府谋得印铸局参事,帮办之职,曾两度代理印铸局长。

袁世凯倒台后,他失去衣食之源,晚年穷愁潦倒。民国九年(1920)易顺鼎生命到了倒计时刻,他卧病在京,整理抄录他的诗集,但还未能全部整理好诗文成集,便贫病以终,享年63岁。民国十六年(1927),归葬于汉寿县城南史家嘴。

易顺鼎是清王朝末世才子,一生充满悲剧意味。经历了社会巨大的动荡与变革,在新旧思想碰撞的不同营垒中,他基本属于守旧派,恪守着旧式读书人的基本操守,但其“墨绖从戎”的经历,体现他可贵的爱国情操。他虽有强烈的求仕心理,却没有按照官场的游戏规则经营人生。他有封建社会士大夫文人的共性,但又不同于封建时代的文人特点。他公然宣称自己操行无定,好哭好色,放荡不羁。傲视古今,睥睨四海。公然与总督牴牾,这是官场大忌。这就注定了他一辈子只能在权力的门槛边徘徊踱步。

易顺鼎的诗,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称实甫诗不下万首,他自己说有数千首。现已刻在诗集中近3000余首,其它或未刻而已佚,或刻而不存,或散见于其它处,说万余首不为夸大。

易顺鼎存世的著作,有《丁戊之间行卷》(附《湘弦词》)《摩围阁诗》《摩围阁词》《出都诗录》《樊山沌水诗录》《吴蓬诗录》《蜀船诗录》《巴山诗录》《锦里诗录》《峨眉诗录》《青城诗录》《林屋诗录》《游梁诗剩》(附《游梁诗剩剩》)《庐山诗钞》《楚颂亭词》《琴台梦语》《鬘天影事谱》《湘社集》《吴社集》《燕榻集》《四魂集》(含《魂北集》《魂东集》《魂南集》《归魂集》《魂西集》《东归集》《魂南续集》《霭园诗事》《仿击钵吟》《哭庵丁戊诗集》(含《宣南集》《岭南集》《岭南集补遗》《甬东集》《已酉诗砖集》《广州集》《高州集》《壬子诗存》《癸丑诗存》《甲寅诗存》《旧雨联吟》《鄂湘酬唱集》《琴志楼游山诗集》《琴志楼编年诗集》《慕皋庐杂稿》《国朝文苑传》《国朝孝子小传》《盾墨拾馀》《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花翎原任江苏布政使司布政使先府君行状》《戊申日记》《己酉日记》《龙州杂俎》《高州存牍》《三省黄河全图》《孔门诗集》《大学私订本》《易音补顾》《国朝学案目录》《经义莛撞》《读经琐记》《读老札记》(附补遗)《淮南许注钩沈》《金刚经易氏本》《心经易氏本》等数十种。

另外,易顺鼎在17岁散佚的刻版有《眉心室悔存稿》,和家人唱和的诗集,《玉虚斋集》《玉虚斋唱和诗》(附《芍药唱和诗》)《四魂外集·魂天集》《湘坛集》《江坛集》《倚霞宫笔录》《倚霞宫集》等。还有记录吕仙(吕洞宾)白仙(白老儿)和易母、易莹去世后扶乩诗等。

据现见诗集统计,易顺鼎已刻版诗集72卷,词集10卷,经史杂著23卷,《盾鼻拾余》6卷,合唱和诸集逾60种,刊行者十八九。最后6年诗稿佚入他人之手,间或见于报刊。

在上述诗集《湘社集》《吴社集》收录一些诗钟诗联语外,还有《潇鸣社诗钟集》《寒山社诗钟选甲、乙、丙集》,收录了他大量诗钟之作,诗友们称颂易顺鼎是诗钟诗之王。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菩提菩提
上一篇 2023-12-31
下一篇 2023-12-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