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生育下降的原因 值得深思

据第三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公布的数据,近年来我国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持续走低,女性现有平均子女数由2019年的1.63下降到2022年的1.19。此外,女性终身无孩率也快速上升,2015年为6.1%,2020年已接近10%。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认为,适龄群众生育意愿降低,与独生子女成长背景、婚育观念变化、养育成本升高、生育与个人发展之间存在矛盾等诸多因素相关,是一个影响较大且复杂的社会问题。

  “不能简单地去否定年轻人的选择。”董玉整表示,“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多种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求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符合各方现实需求的有效方案。”

  生育意愿

  不想生,更不愿意多生

  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最新人口数据。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为61年来首次负增长。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家庭发展研究部研究员高菊表示,当今群众的婚育观念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女性变化明显。她所参与的课题组“广州民众婚育价值观”调查发现,主张“可以结婚,但不勉强,随缘”的女性占比67.08%,高于男性差不多20个百分点;坚持“不管怎样一定要结婚”的男女差异较大,男性占比32.86%,女性占比11.16%;认为“实在没有合适的也可以单身”的女性占比32.98%,高于男性17个百分点。很多女性不再认为人生一定要生育才完整,认同“养儿防老”的女性也只有17.91%。

  《2021年广州市生育意愿调查报告》则显示,超过八成受访者具有生育意愿,但愿意生育三孩以上的比例很低;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有随年龄减小而降低的趋势,其中“00后”最低;选择不生育的受访者多为高学历人群。

  “从我国的情况看,40年前严格的人口政策导致人们不敢多生。多年之后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化,人们的婚育观念也产生了根本转变。”高菊表示,“新时期的生育主体‘80后’‘90后’‘00后’,现在是自愿少生、放弃多生甚至不生。”

  年轻人婚育观念发生根本转变,需要从多个层次去理解。董玉整指出,有些人认为,现在不想生是因曾经“不让生”,但看待历史需运用辩证的、战略的眼光,不能被片面“带偏”了。

  董玉整表示,在人口研究领域,有一个“抚养比”的重要概念。这指的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抚养比越高,表明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抚养人数就越多,劳动力的抚养负担就越重,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实行计划生育之前,不仅中国,世界上多个国家少年儿童抚养比占比均很高。为控制人口总量,1948年,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成立,截至目前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1983年,中国正式成为其成员单位之一。

  据《2021年广东统计年鉴》数据,1982年广东省的少年儿童抚养比达到了55.16%,此后波动降低,2013年降至18.97%,为1982年以来的最低数。经济方面的数据则显示,1982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4亿元,2020年已经达到1107.61亿元。其中,人口结构的优化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组数字说明,过去40多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总体来看有效减少了抚养比,具有积极社会效益。”董玉整说。

  生育观念

  独生子女更强调个体独立与发展

  高菊表示,根据调研结果,经济负担重、时间精力不够、工作压力大是妨碍生育的三大现实因素,导致人们“不敢生”。

  高菊也指出,目前不孕不育的医疗费用仍然比较高,试管婴儿等生殖技术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压力不小,也影响生育决定。而育龄群众的思想观念与价值选择发生变化,则是造成年轻人“不想生”的重要原因。

  董玉整称,当今育龄青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从小就习惯在一个‘所有资源都用在我身上’的环境里生活,这也会造就大家更加强调个体的主观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会更容易从自我独立、自我发展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对于很多事情的判断会有自我中心化的倾向,因此对于与另一个人组建家庭的意愿,也不会很强烈。”

  《2021年广州市生育意愿调查报告》中也体现,出生在多代同堂、有兄弟姐妹的大家庭的育龄群众,相比独生子女更有生育意愿,也更愿意生育多个孩子。

  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当代青年没有经历过饥饿年代,要解决的也早已不是“生存”问题,而是“发展”问题。

  近年来,高菊参与的课题组在全省各地调研时发现,广东生育率的地区差异在缩小。尤其是潮汕地区,曾经以“能生多生”而闻名,但现在随着社会流动增多,越来越多年轻力壮的人口外出务工创业,生育观念也逐步发生了变化。“以前很多潮汕家庭普遍想生五六个孩子,现在很多人都只想生三个以下了。”她说。

  “社会流动会导致家庭构成多元化,夫妻双方追求不同,从而影响婚姻结构稳定性,导致离婚率的升高,也让年轻人对婚姻产生恐惧,生育信心不足。”董玉整表示。

  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人的起点相似,组建家庭大多门当户对,婚姻相对稳定。如今城镇化加速,人口流动频繁,假设一个农村人与城市人组合成家庭,在爱情的新鲜感褪去后,双方都更加注重个体的主体性地位,缺乏作为“婚姻共同体”的妥协精神。这时,如果一方更为追求事业发展,一方更希望对方在爱情、家庭经营上倾注更多精力,二人难以相互满足,就容易导致婚姻破裂。

  此外,专家们也表示,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生育力水平随着健康水平的下降而下降,也会影响育龄群众的生育欲望。

  不过,广东仍是生育意愿强省。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在全国生育率排名前20的城市中,广东占了8地,来自珠三角。深圳的生育率更是达到了21.68%,高居全国之首。

  “作为人口流入大省,广东人口结构年轻化,育龄群众多。其次,广东是人口第一大省,本身就有庞大的人口基数。”高菊说,“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强省,广东也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医疗教育和公共服务等。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广东很多地方仍然传承着‘多子多福’的生育文化观念。”

  鼓励生育

  减少休假问题导致的职场性别歧视

  生育意愿低迷的社会现状下,如何更人性化地鼓励年轻人生育?

  在生育政策支持上,广东已经进行了先行探索。如率先延长生育假期,不限在粤生育登记的户籍和孩次,生育子女只需办理登记不用再审批,调整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增加托幼育儿公共服务供给等,并持续推动育儿假、护理假等相关假期落实落地。

  “这对于提高生育率或多或少起到一定作用,但目前效果还不明显,我认为力度还需继续加大。”高菊说。

  董玉整认为,继续提升群众生育意愿,首先要在婚育观念上进行引领,营造提倡婚育、尊重婚育的社会氛围,肯定婚育的社会价值,完善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

  生育、养育、教育等“三育”难题方面,《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已明确提出,要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建立健全托育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董玉整表示,建议政府部门继续推动托育服务机构建设,确保建立起足够的满足0-3岁婴儿托育服务的机构数量。

  专家们也建议,育儿补贴的金额可考虑继续升高。如今深圳进行了最新探索,拟差异化递进式对市民发放育儿补贴,二孩累计领1.1万元,三孩累计领1.9万元。

  在董玉整看来,进行生育支持,还应着重解决年轻人生育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比如,女性产假不宜一味地过度延长,这会加剧工作单位招工时对女性的歧视,并且也不利于一些女性发展事业、升职加薪,担心休假过多被别人赶超了工作,使其不愿生育。”董玉整说,“建议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各方面都加大协商与探索,如落实居家办公与弹性工作制度,让女性在休产假的同时,如果有意愿,也可以进行居家办公等;探索产假男女同休制度,100多天的假期男女自主分配各自休的时长,或是强制男性休产假达一定天数等,尽力减少因休假问题导致的职场性别歧视。”

  高菊称,一个文明社会,也应该是女性友好型社会,“善待女性、尊重女性,会更有利于生育友好、儿童友好。”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染墨绘君衣染墨绘君衣
上一篇 2023-12-17 02:42
下一篇 2023-12-17 03: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