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做接地气的调查研究

吕德文:做接地气的调查研究

人物介绍

吕德文:社会学博士,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网信办互联网舆情中心特约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长期从事田野调查、城乡社会观察和基层治理研究,已出版10余部学术著作,致力于以专业知识介入公共政策讨论。新近出版《做接地气的调查研究》(东方出版社2023年11月版)。

代表著作:《有为而治:节俭、高效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国家基石:基层社会治理图景与乡村振兴》《大国底色:巨变时代的基层治理》《基层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石》《治大国若烹小鲜:基层治理与世道人心》《找回群众:重塑基层治理》等。

吕德文:做接地气的调查研究

洞悉真实中国:

关键在于亲身体验

新新报记者:2023调研中国十强比赛中,有没有哪支队伍给您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吕德文 :我觉得关注视障群体的那支队伍就很不错。虽然我们很多人关注“视障”的这个话题,但那个队伍真正走进了视障群体的世界,并且他们队员里面就有视力障碍的同学,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做法。

最后调研的结果怎么样,我觉得都是其次,最关键的是他们确实都在接触真实的社会,理解真实的中国,这个特别难得。

新新报记者:您认为他们调研过程中的哪些部分体现出真正去了解中国社会呢?

吕德文 :其实关于隔代抚养儿童的现象很普遍,各地农村也有很多。如果他们真正去了解了,这将是一个理解中国社会的切口。

再者说地方病,我们一般人并不太了解这个疾痛,其实不单是一个人,不单是农村,我们这个社会里面很大一部分人群都有自己的疾痛问题。这个团队通过调研和叙事的方法将这些现象展示出来,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其中有好几个团队都关心乡村振兴脱贫的议题,这也是我们国家正在推行的政策,这些政策在每个地方的具体表现不一样,所以这几个报告结合起来,可能共同呈现了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当中的不同表现。

吕德文:做接地气的调查研究

本质透视:

与调研对象共融

新新报记者:您是如何发现有价值的调研议题呢?

吕德文 :对我而言,开始一次调研是需要机缘巧合的,并不是刻意为之。

我觉得调研最好玩的地方在于它的发现都是意外,并不是一开始就设想我可以得到那个东西。如果我们得到的正如我们所设想的一样,说明调研其实不成功。因为如果你一开始都设想好了,结果你也预设到了,你调研获得的只是一个证据,而不是发现。

真正的发现都源于访谈调研过程当中我们偶尔发现一个新事件。这些我们自己能意识到,但可能是大部分人意识不到的地方,有个全新的世界。

每次我去调研的时候,我都会保持一颗纯粹的好奇心。我好奇这些事件以及调研对象的方方面面。所以他愿意说什么,我听什么;我有不懂的地方,我就向他请教。

新新报记者:调研过程中,您觉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您曾提到“亲自采访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信息”,这是其中的一部分吗?

吕德文 :我觉得关键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最核心的一点是真正进入你的调研对象、调研的场域,进入到那个世界里面去,你自己成为其中一份子,就不存在受访者说的是真是假,不论受访者怎么说你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有些时候他故意说得模糊,可能为了隐藏自己内心不想让别人知道的情感;有些时候他表现得很激烈,可能真的是触动了他敏感的地方。

这所有的过程,不是单纯靠技术和方法这些调研工具解决,而是我们真的作为一个调查者,或者说我们作为一个年轻人,你需要去跟真实的对象发生一种情感共鸣,与这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之间要有一些同情性的理解。

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放下、放空,不要太在意对自己理论的想象,或者对自己价值的想象。说实话我们真正做调研,是很纯粹的一件事,你要去理解别人,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没有别的目的,可以不用想那么多。

新新报记者:怎么样才能够达到调研的最高境界?

吕德文 :我觉得还是保持真心。它不是靠技术,它是靠我们自身。就像人与人之间打交道一样,你获得别人的信任,你真正去理解别人,就是最简单了。

我们做调研,首要的是做到倾听。真正去倾听他们的讲述,真正理解他们。理解以后,再思考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能够提供什么。客观来说,调研中国比赛是大学生的调研项目,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或者调研报告的角度,很难说它具备非常高的水平。

但是我觉得他们所做的一些努力和他们所接触到的真实的经验,非常难能可贵的。特别是他们做调研过程当中所克服的困难和他们展现的精神风貌,我觉得都是非常值得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去学习的,包括我们这些(不是大学生的人)也应该有这种激情去理解真实的世界。

其实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办法为我们的调研对象提供什么价值,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可以提供,大部分人需要被倾听、被看见,需要被理解。这是所有人共同的需要,这是人类共同的心理的诉求。所以我觉得调研的本质其实是我们真正与调研对象融为一体。

吕德文:做接地气的调查研究

发掘成长之旅:

调研中的自我完善

新新报记者:了解到您对中国乡村已有多年研究。是什么驱动您走进乡村多年从事调研?

吕德文 :我是做社会学研究的。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城市化。乡村的中国走向了城乡结合,这是非常巨大的一个变化。所以关注乡村、关注城市,这两个是不可分割的。

你要理解中国的城市,必须理解中国乡村;你要理解中国的乡村,也得理解中国的城市。近 30 年时间里,我国一直处于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化率以每年一个百分点左右的速率增长,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一千多万人从农村向城市里面迁移。

这种迁移对农村社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当然它也在塑造一个新的城市,塑造中国新的图景。

所以你要理解中国社会,必须理解乡土中国,并且我们中国社会的很多底层运作的逻辑与传统以来的乡土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形成特定的社会制度都有关系。

理解乡村本身就是理解社会如何运转。

吕德文:做接地气的调查研究

吕德文在乡村做调研

新新报记者:能分享一下您多年从事调研工作的心得体会吗?

吕德文 :在很多人想象中,做调研可能是去理解某件事情,以期为我们社会做出贡献。但我觉得这个目标并不重要,最关键是我们在调研的过程当中不断去完善自己。

通过调研,我们能够以一种调研的心态去看待这个陌生的世界。我们从调研所获得的东西,会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人格,让我们在想事情的时候不会那么理所当然,这也是我成长经历中重要的部分。

我成长在一个比较有激情的年代,遇到看不惯的事情就想发泄情绪。但是经过长期调研以后,确实培养出一种经验的思维、实事求是的思维以及分析性的思维。当事情发生以后,我会习惯于“让子弹先飞一下”,相比于过去,我不会太容易被带偏。

其实,真实事件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的个体经验又十分有限。用我们有限的经验去深入理解一个复杂的事件,是很难的。从好奇心出发,通过不断的调研,不断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将来我们才会有更强大的能量去驾驭我们所面对的世界。

新新报记者:所以调研是双向的作用,我更了解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帮助我不断完善自己吗?

吕德文 :对。调研是连接真实世界的途径,就是“调研中国”的主题,我认为这个主题提炼地很好。

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碎片化的社会。我作为“ 80 后”,我们这一代的成长还是有非常完整的社会经验。因为我们那个时候还有村庄,在城市有单位,是一个单位制。那时候一般村里会有一个大院子,父母同事之间的孩子都一起长大,相当于微型社会。

一个村庄能够就形成一个微型社会,在这个微型社会成长,里面的各种人情世故、爱恨情仇,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这是非常完整的经验,这个经验在我们成年以后还是用得上的。比如,你会知道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在哪里,知道别人对你好还是不好,知道别人所说的一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

但是对于 “00 后”来讲,你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已经比较碎片化了,过去像村庄那样的共同体已经不存在了。就你们的成长经验来看,要么就是家庭,要么就是学校,中间“社会”这块的经验,其实很缺失。

现在,“00后”的社会化基本上是在家庭和学校里面来完成的,但是学校属于特殊的场所,一般采用体制化的管理;而家庭又特别小,并且一般来说家庭是一个保护性的结构,作为子女,你们在家庭里面都是受保护的,家长不会让你去面对比较困难的或者比较阴暗的一面,但是真实的社会里都有。

如今我们处在碎片化的社会,怎么样重新把这个完整的社会图集连接起来,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就调研来看,它需要你带着好奇心,不断勇敢地去探索这个真实的世界,不断去与这个社会发生真实的连接。

其实这是一次冒险,也是人生的一个经验、一个体会。

吕德文:做接地气的调查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菩提菩提
上一篇 2023-12-05 05:34
下一篇 2023-12-05 05: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