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是个良心活

今年6月,我收到一起赡养案件。80岁的唐奶奶,虽育有两儿一女,却孑然孤身、无所凭赖住在乡镇福利院中。生活过得拮据或许还能忍受,但身体每况愈下,子女却鲜少出现更别谈陪伴,让老人对生活充满担忧。

是什么样的情况,让八旬老人将最亲的人告上法庭?我带着疑问和感慨,赶往老人所在的福利院。

口述|长兴法院煤山法庭副庭长 付小在

文字|长兴法院 俞冲 章华

第一次见到唐奶奶,身体瘦弯,脸庞干瘪,是一位讲究干净整洁的老人。

我搬来一张长椅,请她坐在走廊上。她静静坐下,一边望着天空,一边与我说话。

原以为她会对子女、儿媳等家人喋喋不休地抱怨、哭诉,可实际上她很安静,甚至有点沉默寡言,我问三句,她答一句。

对过往的经历波折,唐奶奶只平淡说了几句,没有过多陈述。四十多年前,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为了养活两个儿子,按照农村风俗“携子招夫”改嫁,又生育了小女儿。子女们早已成家立业,第二任丈夫也先她撒手人寰,四年前她从大儿子家搬到福利院居住,自那以后子女常常无暇看望。

“他们都忙”“不来看我”“这里自由”……在她为数不多的几句话中,这几句重复了好几遍。

如今,老人依靠每月1700元的抚恤金和政府发放的养老补贴,越来越难以维持福利院的费用,一旦生病,还可能面临没钱看病吃药的局面。

亲人间的矛盾往往是最错综复杂和微妙难言的。从法理看,赡养纠纷的主要处理结果无非是赡养费由谁付,付多少,似乎也存在标准答案。但从情理上,究其本质,牵扯的是母子、母女间的亲情,兄弟姐妹间的羁绊,是家庭、伦理和道德。

在感情的世界里,法律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拿不出标准答案。这也决定了,面对家事纠纷时,法官最常用也最应该努力做的就是调解。

从福利院回到庭里后,我立马拨通三兄妹的电话,准备像处理大多数案件一样,约他们到法庭来调解。

“母亲我要养的!”

出人意料的是,除了没联系到的二儿子,大儿子和小女儿在电话里都坚决表明,自己的妈肯定要养。

“没什么好调解的,自己的妈我们肯定要养的,有必要闹到法院吗?”小女儿反问。

既然如此,为何唐奶奶还要一纸诉状起诉子女?我猜测这起案件背后应该另有隐情。

坐在法庭里肯定问不出究竟,我打算上门走访。

令我没想到的是,光是约见三兄妹,就经历了好几番波折。

大儿子就在本地,很快我们就在他家见了面。“以前母亲是与我共同生活的,但是前些年我老婆身患尿毒症,我经常在外打零工养家,无力再把母亲留在身边照顾,所以四年前无奈把母亲送去了福利院。”大儿子讲述他的苦衷。

交流过程中,他回忆起很多自己与母亲生活的过往,也说了一些与弟弟妹妹之间的分歧,认为自己在三兄妹中承担了最多的赡养义务,也承受了很多委屈。

“他肯定不会回家协商的,这个人我了解,对这个家没有感情的。”我谈及要约三兄妹一起协商分配今后的赡养问题时,大儿子始终不相信弟弟会出面参与调解。

“这个你放心,我们肯定要让他来处理问题的,法律不允许任何一个子女逃避对母亲的赡养。”离开时,我这样承诺。

当我们尝试与二儿子约时间时,他的确千般万般不愿意从外地回来,更是一口回绝与哥哥见面。

不仅如此,我们与小女儿的约见也不顺利。她在厂里打工,白班夜班轮换不规律,工作时间手机还要上交。通过打听住址和连续不断地打电话沟通,终于约定一个周六的下午到她家中走访。

坐在自家餐桌上,与我们面对面交流时,小女儿一改之前电话里不想沟通的态度,诉说了很多陈年往事。她告诉我们,二哥与大哥年轻时就有矛盾,二哥曾发誓不进大哥家门。她原与大哥感情不错,但因与大嫂的一次争吵也不再登大哥家门,而她与二哥已经十多年没有联系,兄妹感情很淡薄。

“反正法院判吧,我们三兄妹调解不好的,该我承担多少就多少,但想像别家兄弟姊妹一样一起侍奉老娘肯定是不可能的。”谈到最后,小女儿眼里蓄满泪水。

调查到这里,我明白,对于唐奶奶的赡养问题,子女虽然有经济上的压力,但并不是造成他们不管不顾的根本原因。

表面是一起赡养纠纷,实则是三兄妹间的情感纠葛。

我应该继续调解还是判决?

唐奶奶的生活费用和医疗费用都可以分配,但仅是判决,今后对老人的日常照料、生病就医方面三兄妹肯定会产生更多纠纷,也可能导致老人无人照看的情况。

治病要治心,断案要断根。化解子女间的纠葛,无疑是这起案件的“根”。这是一个棘手活,也是一个良心活。

矛盾蓄积多年,情感伤疤已经深深烙印。如何“治疗”?只有先撕裂再修复。

通过对大儿子和小女儿的走访,我认为他们具备化解的基础,案件的关键点就落在始终没有出现的二儿子身上。

直接联系效果不佳,我调整策略,走访村干部和村里老人,得知二儿子小时候曾被送养,也了解到当初他与大哥、小妹间因村里安置房宅基地引发矛盾。

知道更多情况后,我才能有的放矢。当我们再次与二儿子联系,他没有起初那般排斥。想到他与母亲十年未见,我告诉他母亲在福利院的近况,希望能唤醒他的亲情。当时又临近端午,我紧紧抓住这个有着思乡团圆意义的节日,劝他回乡看一下母亲。

端午前一天,村干部告诉我唐奶奶的二儿子从外地赶回来了,我立即赶到村里与他见面。

在一间老房子内,我避开他们兄妹之间的矛盾,从儿时的生活谈起。他慢慢讲述自己幼年被送养的经历;自己生病无钱救治,兄妹没有伸出援手时的无助;年轻时与大哥的争执积怨,让心结无法排解。正因如此,这么多年,他几乎没有回过老家,也没有见过母亲。

这些,他在之前的电话沟通中讳莫如深,就像埋藏在心底的伤疤,不愿轻易提起。

两个多小时的沟通,这个大男人忍不住哽咽。我提议陪他到幼年的老房子处走走看看。虽然原来的老房子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公路和一排排的新村房屋,但也让他触景生情,想起曾经美好的回忆。

我决定在端午团圆这天正式组织三兄妹调解,并把调解地点放在养老院,既让子女感受一下老人的生活环境,也希望避免兄妹对法庭的抵触情绪。

调解是个良心活

端午节那天,法庭为唐奶奶一家准备了一桌简单的团圆饭。向来安静的唐奶奶异常兴奋。

三兄妹谁都没想到,我会把“此生不复见”的三人凑齐在一张饭桌上。

多年没有往来,他们显得有些陌生和尴尬,但围坐在老母亲身边时,深埋在积怨之下的亲情也在萌发新芽。

有句话叫,母亲在,家就在。你为母亲夹一筷子菜,我为母亲擦拭一下嘴,他为母亲添一杯水……没有推杯换盏,没有嬉笑热闹,却充溢着血浓于水的温情。

隔阂的冰已然开始融化,三人终于可以放下倔强,互诉衷肠。大哥表达了歉意,弟妹二人也感念大哥大嫂多年来照顾母亲的辛苦,三人检视各自的问题,放下心中执念。

团圆饭桌,成了我们的调解桌。关于唐奶奶的赡养费用、日常轮流照料的安排等问题,大家顺畅达成一致。

调解总算圆满结束。虽然案子调解结案,我还是写了一份“判后答疑”:“调解是对母亲赡养的新开始,调解也是家人亲情的新开始。生活就像一团麻,但最终缠缠绕绕的还是家人之间的丝丝亲情,最终牵扯你们每个人的还是母子母女亲情的线。”

作为一名基层法庭的法官,家事纠纷是我们办的最普遍案件类型之一。每一起家事纠纷,不乏家庭成员各自生活中的苦难、亲情中的委屈、争执中的怨恨。

调解过程中,法官引导陪伴当事人重温情感变化的心历过程,对当事人来说,既是情感伤口再次彻底撕裂的痛苦过程,伴随着愤怒,甚至仇恨,但同时也是心中淤积的情感释放、修复的过程。

诉讼而来的判决或调解结果,是对人行为的调整;就医而来的治疗是对人身体器官的调节。就像治疗身体的脓疱一样,只有把它挑破,去掉坏死的部分,伤口才能愈合,生活才有新的开始。把调解这个良心活做好,就是情感伤口愈合的方式。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菩提菩提
上一篇 2023-08-20 10:57
下一篇 2023-08-20 11: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