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不忘先烈 赓续血脉,打造新四军“五个一”红色故事

为贯彻落实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盐城市考察调研期间讲话精神,由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和新四军纪念馆共同打造的“五个一”红色故事日前已经全部完成。“一次会师、一场战斗、一件旗袍、一块石碑、一种精神”将成为全市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

据悉,“五个一”红色故事选取了新四军在盐城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并组织大学教授、党史专家、资深文化记者等专家现场论证优化,考据史实、挖掘内涵、研究受众、创新表达,最终由专家领衔的五个工作专班进行编撰而成。

接下来,盐城市将围绕“五个一”红色故事,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开展主题宣讲、情景剧展演、创作音乐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人们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养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次会师

新四军八路军白驹狮子口会师

江苏盐城:不忘先烈 赓续血脉,打造新四军“五个一”红色故事

少先队员在白驹狮子口会师纪念地广场上开展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华中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延安,抗战时期党中央机关所在地,宝塔山则是全国抗战军民心中的“圣山”,那么当年的盐城在华中抗日战场,又处于怎样重要的战略位置呢?

时间回溯到20世纪40年代,东濒黄海,南临长江,北接山东,西枕运河的苏北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境内地域广阔,大有回旋余地,又盛产粮、棉、油、盐等重要物资,可保障新四军的战略物资供应。

1940年7月,新四军陈毅、粟裕部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踏上北上抗战征程。经过扬中探路、泰州联李、郭村借道,渡过长江后成立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并通过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

为了支援新四军发展华中,黄克诚奉命率部分八路军主力南下,于1940年8月在皖东北奉命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他们日夜兼程,南下增援。1940年10月9日,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的先头部队第一支队与新四军北上先头部队,通过白驹刘庄商会的电话,确定于次日在白驹的狮子口胜利会师。

今天的盐城大丰白驹狮子口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白驹镇李元祥老人曾回忆当时的庆祝场景:“听说新四军要到白驹了,当地工商界人士和群众都跑去热烈欢迎新四军!”院墙上贴满了红纸黑字写成的标语:“热烈欢迎八路军老大哥!”“热烈庆祝新四军与八路军胜利会师!”大家兴奋不已,高唱《会合歌》,并在白驹镇召开了两军会师联欢大会。会场挤满了人,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于耳。在瓦砾堆上,临时搭成了一个主席台。台子正面悬挂着一面红布幅,上面写着“庆祝新四军八路军胜利会师联欢大会”。联欢会上,大家相互拥抱、热情握手,歌声嘹亮,高呼抗日口号。会后,两军指战员还相互赠送了礼品。

两军会师后,陈毅从设在海安的苏北指挥部驻地乘汽艇赶往盐城,慰问南下的八路军指战员。黄克诚从东沟赶到盐城相迎。这是两人自井冈山分别近十年后的首次相逢。两双坚强有力的手跨过重重险阻紧紧握在了一起。陈毅满怀激情赋诗一首:“十年争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不久,时任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张爱萍和诗一首:“忆昔聆教几多回,抗日江淮旧属归。新四军与八路军,兄弟共举红旗飞。”

新四军与八路军在盐城的胜利会师,是人民军队坚定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科学组织、迅速执行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标志着新四军、八路军协同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战略目的实现,更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浴火重生、重建军部奠定了基础,对以后抗战形势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件旗袍

王海纹的战斗青春

江苏盐城:不忘先烈 赓续血脉,打造新四军“五个一”红色故事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受托办理的《王海纹烈士证明书》。

16岁那年,原名俞中和的王海纹就已走上街头,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她坚定的眼神和动情的演讲,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这个学生模样的小姑娘,其实是位富家千金。她的父亲俞钟骆是民国时期著名律师。

如果没有卢沟桥的那一声枪响,王海纹的一生本可以岁月静好。然而在民族存亡、国家生死的紧要关头,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纵使亲情难断,她也毅然踏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不承想,这一走,竟是她和家人永远的别离。

王海纹来到苏北盐城投奔重建军部的新四军。她凭借着自身努力和极其出色的艺术天赋,顺利进入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成为一名新四军文艺战士。当年陈毅代军长看过王海纹在话剧《重庆24小时》中扮演的“孔二小姐”,忍不住大为称赞。

江苏盐城:不忘先烈 赓续血脉,打造新四军“五个一”红色故事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小华(左)演奏《一件旗袍的追思》。

1941年7月,日伪军集结1.7万余人,发动了对盐阜地区的大“扫荡”。鲁艺师生奉命随军部转移,7月23日的深夜,刚行至建湖北秦庄一带的他们,遭到了日伪军的包围。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这些手无寸铁的师生明知不可战而战之,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奋起反抗。最终,20多名年轻的师生用生命换取了他人的生机,王海纹——那个像花儿一样的女孩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7岁。

由于在鲁艺期间,王海纹一共寄回家两封信,此后便音信全无。为了等候这个离家的孩子,母亲时常守在门口,望啊,盼啊。这一盼就是40年。不管他人怎么劝说,母亲始终不肯搬家。她说,我怕海纹回来,找不到家啊。可是母亲不知道的是,当年海纹离家出走,她找到同学家时,海纹就在二楼躲着。那是她们母女最接近相见的一次,也是此生最后的一次。

1986年,王海纹的姐姐俞启英在上海与新四军纪念馆的同志偶遇,终于知道了海纹牺牲的消息。随后她特意将妹妹生前最喜欢的一件旗袍和镶有海纹头像的戒指带来盐城,捐赠给了新四军纪念馆。更令人欣慰的是,经过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新四军纪念馆等单位多方努力,民政部颁发了王海纹的烈士证明书。这份迟到了81年的烈士证明书,见证着王海纹那一代青年人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梦想,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前赴后继、不忘初心、在新的征程上续写时代华章。

一块石碑

宋公纪功碑

江苏盐城:不忘先烈 赓续血脉,打造新四军“五个一”红色故事

新四军纪念馆内宋公纪功碑。

“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这是盐城沿海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短短28个字,记录下了当年苏北沿海人民的深重苦难,也记录下一段共产党人领导修筑海堤,造福人民的历史传奇。

盐城地处黄海之滨,沿海百姓曾深受海潮啸涌、咸水倒灌之苦。1939年8月30日,当时的阜宁县境北部突发飓风海啸,造成阜宁县13000多人死亡。海啸发生后,阜宁县开明士绅杨芷江奔走呼吁,期望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堤堰复修,蓄淡刷卤”。迫于舆论压力,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下拨了20万元经费,可几经克扣,用于修堤的经费不足10万元,最终仅修成一条只有1米多高的小堤。第二年海潮又起,小堤全部崩溃,沿海居民再遭劫难。

1940年10月10日,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共产党员宋乃德为首任县长。新政府一成立,就尊重民意、召开座谈会,广泛探讨修筑海堤的议题。宋乃德掷地有声地表态:“抗日民主政府决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必须修筑海堤,造福人民。”宋乃德修堤的决心得到了黄克诚的支持,由于事关重大,黄克诚又向政委刘少奇请示。刘少奇表示:“新政权刚刚建立,要办的事情千头万绪,但是应该先抓大事。什么是大事?凡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

修筑海堤耗资巨大,钱从何来?经讨论,宋乃德决定以盐税为抵押,向社会发售公债。几经周折,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公债成功发售,修堤资金得以落实。

1941年5月15日,筑堤工程在黄海边拉开了帷幕,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到了工地上,修堤民工从开始的千余人迅速增加到9000余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筑堤大军,粮食和饮水一时成了最大的困难。为了确保能顺利修筑海堤,宋乃德派专人组织了几十辆牛车从30多里外的地方日夜往工地送水。黄克诚在军粮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分批调拨了12万元的军粮送到了工地。就这样,除去阴雨天,在开工仅仅15天后,北段海堤胜利竣工。北堤的顺利完工,给予人民极大的信心,也加深了党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南堤的修筑却遇到天气和人为的双重困难与破坏。当时适逢梅雨季节,连日大风大雨,卤潮泛滥,积水较深,还伴随时疫发生,修堤群众纷纷停工回家。工程完全陷于停顿。得知这一消息后,身患疟疾、高烧40度的宋乃德不顾医生的再三阻拦,立即冒雨涉水前往工地。从县政府到工地的60里路,平地水深两尺,宋乃德几次从马背上跌倒在水中,终于满身泥泞赶到工地。他在工地上宣传发动,风吹雨淋加上着急上火,虚弱得几乎不能行走,最后昏睡在独轮车上……他的言行感动了百姓,民工们纷纷回到工地。

敌伪势力从未停止对海堤修筑的阻挠,就在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匪徒暗杀了修堤副指挥陈振东。血腥恐吓没有吓退共产党人,他们越是艰难越是向前。7月31日,一条高3米、长45公里的海堤终于胜利竣工了。新堤坝建成后的一天,就好像故意考验一样,海潮再一次翻腾而至,但新海堤在狂风巨浪的冲击下岿然不动,沿海百姓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赞颂共产党、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的伟大功德。当地群众将新海堤与当年范仲淹所修的“范公堤”相媲美,把它命名为“宋公堤”,还专门购置巨石制作了宋公纪功碑。

岁月流逝,海堤犹存。在盐阜大地,现在人们说起宋公堤,依旧洋溢着由衷的感恩之情。“宋公纪功碑”也已成为国家二级文物,保存在新四军纪念馆供后人参观景仰。

一场战斗

刘老庄战斗

江苏盐城:不忘先烈 赓续血脉,打造新四军“五个一”红色故事

新四军纪念馆内刘老庄战斗展陈场景。

“自儿离家已经年余,记得曾在本年四月间,于泗县郑集寄家信一封,不知大人收到否?回音否?如家音回报,可惜我也不能等收了……”

这是一封80多年前的平安家信。20岁出头的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政治指导员李云鹏在作战间隙,把思念匆匆装入信封。不久后,他与所在连队的81名战友,在刘老庄战斗中壮烈牺牲。如今,这封家信静静地诉说刘老庄82位烈士的英勇事迹。

1943年3月18日拂晓,正在刘老庄休整的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准备转移,突然枪声大作,原来是日军第十七师团1600多人以铁壁合围之势,直扑过来。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兵力悬殊,敌众我寡;武器装备,敌优我劣;地形不利,易攻难守。但是为了掩护地方党政机关和数千群众紧急转移,四连82名指战员迅速投入战斗,拉开了血战刘老庄的序幕。

硝烟弥漫,枪炮轰鸣,在猛烈的炮火下,连长白思才右手被炸断,仍然坚持指挥;子弹打光了,一排长尉庆忠主动请缨,冒着枪林弹雨到鬼子尸体上去捡,不幸中弹牺牲……

面对敌人的劝降,指导员李云鹏组织召开支部会,号召共产党员站出来,与敌人血战到底。几名战士听到后挺身而出:“凭什么只有共产党员不怕死?我们也不怕死!”“指导员,我们现在就要求入党!”“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决不给我们党丢脸,决不给中华民族丢脸!”这句话,出自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连部通信员的火线入党申请书。这就是共产党人为人民而战、为民族而战,不怕牺牲的初心和使命。

明知不可战而战之,明知战必死而战之!打完最后的子弹,连长白思才下令:销毁所有文件,砸掉多余武器,装上刺刀,向敌人发起最后的冲锋!勇士们跳出战壕,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小锹砍;小锹砍断了,就用双手掐;双手负伤了,就用牙齿咬……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坚决拖住敌人,确保人民群众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

从3月18日拂晓到黄昏,82人、81人、80人……一个一个地递减,到不成为连、不成为排、不成为班。整场战斗四连浴血奋战12个小时,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英雄的四连82名战士“用生命诠释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听党指挥、一心为民、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朱德总司令对82位烈士作出了高度评价:“全连82人全部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82位烈士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了刘老庄的民众。战斗结束后,乡亲们又自发选出了82名优秀子弟,重新组建了这支连队。从此,四连有了一个光荣的名字“刘老庄连”!

一种精神

新四军革命精神

江苏盐城:不忘先烈 赓续血脉,打造新四军“五个一”红色故事

反映新四军革命精神的“精神柱”。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回望新四军的历史,人民不会忘记:

从“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到“叶挺独立团”,从北伐先锋到首战安仁,从攻克汀泗桥到再克武昌城;武汉人民铸造“铁军盾牌”,献给英雄部队,铁军英名由此诞生。

八一南昌起义,叶挺独立团被编入人民军队;井冈山上,会师的旗帜高高飘扬。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长征;南方星火,革命的信仰熊熊燃烧,永不泯灭;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留守在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听从党的召唤,下山整编为新四军。

贯彻党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新四军东进北上发展华中;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命令,在苏北盐城重建军部,实现了党对新四军的绝对领导;根据中央指示北上山东挺进东北,为解放战争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历史表明,从独立团到新四军,都是“一支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钢铁部队”。

听党指挥的铁的信念已成为新四军的鲜明底色。

人民不会忘记:

为了抗日救亡、报国为民,宋庆龄组织华侨捐款捐物,菲律宾华侨军乐队集体回国参加新四军;上海煤业救护队带着25辆汽车来了;范长江、阿英、贺绿汀、薛暮桥、夏征农、何士德、庄五洲等著名文化人士来了;王海纹、吴运铎等热血青年来了……

新四军拥政爱民十大公约,秋毫无犯,敬民爱民。陈毅带部队帮助群众收割麦子,车水插秧;彭雪枫率部队帮助群众贴春联、扫地、挑水。

“宋公纪功碑”,铭刻着新四军的为民情怀。

军队爱民如父母,人民把新四军当作自己的子弟兵,“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是当时华中人民内心的真实写照。

国家危难时刻,新四军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用坚强身躯挺起民族脊梁,用铁肩膀担起铁重担。

报国为民的铁的担当是新四军宗旨所系。

人民不会忘记:

新四军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不畏强敌,英勇善战:

韦岗首胜斩土井,黄桥镇上灭韩顽;

高邮城下擒敌酋,苏中七捷塑典型。

刘老庄前,八十二勇士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从清晨战斗到黄昏,子弹打光了,用枪托砸,上刺刀拼,甚至用嘴咬,最后全体壮烈牺牲,被朱德总司令誉为“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车桥镇下,新四军战士势如猛虎,前赴后继,奋力攻坚,歼灭日军三泽大佐以下460余人,生俘日军24人,“开创了华中生俘日寇的新纪录。”

八滩集旁,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冲杀声响彻云霄,战士们突破敌人据点,迅速歼灭企图突围的日军,此战成为盐阜反“扫荡”斗争中最激烈的一仗。

蒋家河口,新四军第4支队凭借河岸堤埂居高临下,以密集火力痛击敌寇,击毙日军20余人,自己无一伤亡。

淮阴城头,徐佳标舍身堵枪眼;裕华攻坚战,新四军战士舍身炸碉堡,你们的战斗作风令敌人胆寒。

英勇顽强的铁的作风是新四军胜利之本。

人民不会忘记:

新四军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十条经济制度,财经人员十项守则,华中各抗日根据地《惩治公务人员贪污暂行条例》等制度,是新四军惩治和预防腐败、赢得民心、赢得胜利的法宝。

“不贪污浪费公家一文,凡公务人员侵吞公款、收受贿赂、营私舞弊均以贪污论处,贪污额超出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严格的纪律制度,是新四军从严治军的政治宣言。

1938年陈毅率第1支队进入江南地区,提出“不拉夫,不派款,不扰民”的“三不”纪律,获得江南人民的一致称赞,受到高度评价。益林镇东,为了不扰民,寒风中黄克诚师长和妻子唐棣华以及不满周岁的孩子,同战士们一起在群众的家前屋后露宿一夜。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东台区委干部谭启民贪污腐化,欺压百姓,被撤职查办;苏中税务局四分局主任邢爱声贪污4000元,特务营营长李桂成贪污1000元,均被依法执行枪决。

新四军以无可辩驳的历史和事实证明,执纪严明的铁的纪律是新四军强军之基。

穿越百年历史风云,一个真理昭示未来。

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决定,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铁的信仰、铁的担当、铁的作风、铁的纪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正确路线,是新四军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相信,在新时代,新四军革命精神的党性、人民性和民族性必将得到全面彰显与创新发展,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撰稿 | 姚梦 李林彦 王靓楠)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染墨绘君衣染墨绘君衣
上一篇 2023-08-08
下一篇 2023-08-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