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宁河盆罐庄,守着600年手艺的最后两家窑厂

天津宁河盆罐庄,守着600年手艺的最后两家窑厂

宁河区板桥镇的盆罐庄村,是天津唯一以行业命名的村庄。从600多年前就制作陶质盆罐,史料记载,在明朝永乐年间,这里约有制陶作坊八十多家,鼎盛时期,几乎家家做陶器,出产碗、罐、饭盆、花盆等生活用品。可是如今,还有人用陶盆陶罐吗?村里人还做陶吗?

天津宁河盆罐庄,守着600年手艺的最后两家窑厂

盆罐庄村

手艺人流散 陶艺如何重振

在盆罐庄村一角,韩克胜在他的工作室里揉泥、拉坯、打磨、雕刻。虽然经营着一家陶艺公司,但他仍然坚持自己做陶器。他是李家窑手工制陶工艺第十八代传承人。他亲历了盆罐庄村几十年来陶艺的兴衰。

天津宁河盆罐庄,守着600年手艺的最后两家窑厂

韩克胜在打磨作品

盆罐庄村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由村生产队统一管理窑厂,只有少数人能进入窑厂上班,其他人的手艺就渐渐荒疏。到了80年代,村办的窑厂也解散了,还剩下的手艺人纷纷自寻出路,到外地去打工。其中就包括韩克胜。

老韩家祖祖辈辈都是做陶器的,子孙开枝散叶在天津蓟州、北京顺义、河北玉田都有窑厂,韩克胜的父亲长期在蓟州做陶。80年代初,韩克胜跟随父亲到蓟州学艺。学了6年,他基本掌握了传统陶器的制作技术。但是他觉得还不够,他琢磨着,如果想把制陶技艺发展下去,而不是简单地做几个盆盆罐罐,在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上就要多挖掘多学习。于是他又拜师于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于庆成,学习泥塑、雕塑技艺。

韩克胜边学技术边打工,在外闯荡了十年。1991年初,他回到盆罐庄村过年,到长辈家串门,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满贺百告诉他,时任天津市委书记谭绍文到盆罐庄村调研,提出把陶艺重新发掘发展起来。村干部把村里的老手艺人召到一起,就是没想出来什么好办法,而年轻的韩克胜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当时韩克胜不满30岁,对市场有一些了解,比老手艺人思路活,村干部有意让韩克胜牵头来重振村里的陶艺。他们的设想是,由村里出资20万元,建村办制陶厂,韩克胜拿2万元出来做风险抵押,由他来当厂长。

那时候,韩克胜只有七千元积蓄,拿不出这2万元来。而且,韩克胜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心里也没谱,加上在用人、经营、决策上他并不能完全做主,思来想去,他婉拒了老书记的邀请。但是他的心活了,他跟老书记说,如果村里支持,他就回村来自己办厂。“你有那胆子吗?”满贺百问他。“有。我自己经营,赔赚算我自己的。”韩克胜回答,“风险越大,机遇越大,如果压力都压在我一个人身上,就会想方设法活下去。”

于是,在老书记的支持下,由村里做担保找银行贷款,加上借款,韩克胜在村西头建起了村里第一座民营制陶厂

不知道做啥 手工陶器市场在哪

1992年,韩克胜的工厂建成,他雇佣了十几个村民来做陶,从零开始教他们陶艺。盘窑、烧窑、培养工人,韩克胜忙了大半年,然而他空有手艺,却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始终没找着销路

到了年底,韩克胜的老师于庆成给他介绍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位老师,说他们需要柿子造型的陶器。韩克胜立刻就去北京登门拜访,双方谈妥以每个2元钱的价格做2000个柿柿如意。这是他接到的第一笔订单,当他把货赶出来再去找那位老师时,对方却只给了500块钱“订金”,也没有收下货,理由是“市场还没有想好”。

这给了韩克胜当头一闷棍。当时就要到农历年了,韩克胜还欠工人们12000块钱工资,而他手头已经没有钱了。这时他想起建厂房时剩下的2万块砖,只有卖砖来换钱了。于是他带着妻子蒸的馒头,就去了唐山。他一家一家耐火材料厂去问,大部分时间都吃了闭门羹。晚上就住在小旅馆里,只舍得住一晚两块钱的楼道。这样,在第四天,在一位宁河老乡的帮助下,把砖卖出去了,赶在年前付清了工人的工资。

到了转年,韩克胜把目标市场放在了天津,凭着仅有的一点线索找到了黑牛城道。他听说黑牛城道附近有工艺美术品厂,具体在哪也不知道,他就从黑牛城道东头到西头来回走,找了一个星期。终于在警察的帮助下,在郁江道上找到了一家工艺品贸易公司。那家公司刚好在寻找货源,他们对韩克胜的作品比较满意,就提供了设计方案让他来做。

韩克胜好不容易接到了订单,就回来和工人们一起制作。但是这些工人都是刚学陶艺,手艺不精,出来的成品大小高矮不匀,歪歪扭扭,被对方拒收了,一车货就留下几件。回来后,韩克胜按照企业的要求查找问题,抓紧时间培训工人,不断完善工艺,从一车留下几件,到几十件,到几百件,渐渐达到了企业要求的标准。同时,他去参加各种展览会寻找销路,在一次展览会上,他的产品被美国商人詹姆斯看中,带去美国销售受到了市场的认可,于是他投资5.5万美金和韩克胜合作办厂,产品包销到美国,韩克胜的企业终于找到了明确的市场方向。

天津宁河盆罐庄,守着600年手艺的最后两家窑厂

韩克胜指导工人

自主设计 挖掘传统文化符号

获得了投资,有了稳定的市场销路,韩克胜的制陶企业从此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美国人詹姆斯出设计要求,韩克胜照单制作。当时也没有电脑图纸,就是詹姆斯电话里口头表述,韩克胜再完善设计细节。詹姆斯下的订单往往偏向于欧美的设计风格,而韩克胜骨子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常常体现在他的产品中。

一次,韩克胜为詹姆斯制作了一批用于参加美国高点家具展的产品,就没有完全按照詹姆斯的要求做,而是融入了一些中国文化元素。货发到美国后,詹姆斯大发雷霆,在电话里呵斥韩克胜。由于时间仓促也无法再重做,詹姆斯还是带着这些产品参加了展会,没想到大受欢迎,一下子卖出去8000多件。但是詹姆斯并没有把实情告诉韩克胜。韩克胜从其他人那听到这个消息后,对自己的设计思路更加坚定了。

然而詹姆斯还是坚持他自己的想法,并且对韩克胜的艺术和产品价值愈发不尊重,竟然说出:“你这不就是块泥吗,怎么值那么多钱?”韩克胜也感觉到这种合作模式对企业发展的约束,决定另起炉灶。

天津宁河盆罐庄,守着600年手艺的最后两家窑厂

韩克胜给客人介绍陶艺作品

2000年,韩克胜结束了和詹姆斯的合作,开办了自己的陶瓷制品公司,自主研发、开拓市场,生产规模扩大了,打开了欧洲、中东等海外市场,在国内还进入了高级酒店装潢领域。而他始终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挖掘,他在借鉴各种名陶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挖掘盆罐庄村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

小小的盆罐庄村,有什么文化符号可以挖掘呢?离盆罐庄村不远的田庄坨村,在1953年就发现包括陶器在内的战国时期生产生活工具,其中一种叫做甑。2018年,刚到任的板桥镇党委书记任绍辉找到了韩克胜,建议他围绕甑开发陶器。

这甑是什么呢?韩克胜起初不明白,任绍辉告诉他甑是古代蒸食物的器物,底部有眼儿,像蒸屉似的。韩克胜恍然大悟,这不就是他们村老窑里烧制的饭蒸子吗,直径大概一尺左右,在大锅里隔水蒸饭用。但是现在用大锅做饭的太少了,韩克胜觉得甑产品要想有市场,一定要有实用价值,于是他在原造型上做了改良,制成可供一人用的小型甑,外面配玉龙造型把手,雕刻战国时代纹饰。韩克胜还想到了把甑和宁河稻米一起制成礼盒,甑不仅成为盆罐庄村独有的文化符号,还成为板桥镇最具特色的伴手礼,为客人、游人所喜爱,把宁河的文化和乡土风情传播出去。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天津宁河盆罐庄,守着600年手艺的最后两家窑厂

韩克胜开发的甑产品

盆罐陶艺后继有人

韩克胜的产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他个人也获得了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然而独木难成林,要想振兴盆罐庄村的制陶技艺,仅靠他一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好在,他并不是孤掌难鸣。这盆罐庄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回归到老祖宗传下的陶艺这行里,其中不乏年轻人。

这些年,韩克胜带了不少徒弟,最令他欣慰的莫过于他的女儿也投身于陶艺这一行,成为他的得力助手。韩克胜的女儿韩立娜大学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产品设计系,在学期间,她就用专业知识帮父亲设计产品,她帮父亲设计的35款产品获得了美国的订单。今年,韩立娜本科毕业,即将在天津美院继续深造研究生课程,她已经把学习方向定在陶器为核心的传统工艺产品设计上。

“我觉得我父亲有那么一股劲,秉承一个信念,做一个事坚持到底,对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韩立娜立志和父亲一起把陶艺事业传承下去。

在盆罐庄村的另一角,一座有三十多年历史的砖窑还在使用中,这是该村另一家一直坚持做陶艺的李家窑。它的传承人李克涵今年32岁,这座窑是当年他爷爷建的。他从小就看着祖父和父亲做陶,看着一块泥在轮盘上转来转去就成了一个盆,觉得很神奇,自己也会动手做一些小玩意。

天津宁河盆罐庄,守着600年手艺的最后两家窑厂

李克涵坚守着祖辈留下的老窑

李克涵十几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生了一场大病,不能再从事体力活,继承李家窑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他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正式学习陶器的制作。那时的他力量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做了一会儿就坐不住了。然而随着父亲第二次手术欠下了一笔债,逐渐长大的李克涵意识到,为了家里的生计,他必须把这门手艺学会来挣钱。从此,他埋头苦练,用了几年时间掌握了制陶最基本的技术。随着手艺越来越成熟,作品越来越像样,他体会到创作的成就感,从内心真正喜欢上制陶。

李家窑一直出产的是实用类陶器,像花盆、烟囱等等,虽然器型简单,造型质朴,但在周边市场一直也有销路。不过,年轻的李克涵不满足于此,他想多学些手艺。这些年,李克涵去过景德镇、邯郸、唐山等地学习、比赛,借鉴别人的长处,摸索经验,把一些工艺的流程优化,拉坯时间比以前缩减了三分之一,还在全国拉坯比赛中得了奖。同时,业内知道李家窑的人多了起来,一些经销商和藏家找上了门,像蛐蛐罐和鱼盆这类文玩器物的订单,令他找到了新的方向。

现在,找李克涵做蛐蛐罐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他的鱼盆也在京津冀市场上受到欢迎,还有一些藏家找他定制文玩把件。目前,李克涵的作坊只有他一个人在做陶,他的爱人能给他打个下手。要想扩大生产,雇佣工人,以他现在的能力还有困难,但他铭记着父亲过世时留下的话:“老祖宗传下的这手艺必须得传下去”。

天津宁河盆罐庄,守着600年手艺的最后两家窑厂

李克涵在祖辈留下的设备上做陶

作为村里最后两家窑厂,韩克胜和李克涵在产品定位和市场上基本没有竞争,李克涵起步晚一些,规模小一些,但他和韩克胜一起共同撑起了盆罐庄村陶艺传承的重任。

甑乡文化 带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年轻人的加入,让盆罐庄村的陶艺传统后继有人。在这个以种植棉花稻米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小村庄,走出宁河、走出国门的陶艺,让乡亲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如何把这条路走得更宽,让这小小的陶器,成为撬动盆罐庄村乃至板桥镇经济发展的支点呢?

2014年,韩克胜开办了陶趣缘,集陶艺生产、展览、体验和农家饭于一体,成为展示盆罐庄村陶艺的窗口。其实,这些年一直有人请他到外地开厂,或者把企业挪到市区去,但都被他拒绝了。

“我是盆罐庄村土生土长的,有一种担当,就是能够通过个人的努力带动村里边一部分就业,从事这个行业,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韩克胜说。从建厂初期,韩克胜就雇佣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来做工,最多的时候达到180人,很多工人都已熟练掌握制陶技艺,凭手艺增加了收入。

围绕陶艺做发展文章,也是镇、村和驻村帮扶组的共识。天津海关驻盆罐庄村帮扶组把村里的陶土和陶器拿到海关商检部门检测,测出了微量元素锶。适量的锶对皮肤和心脑血管都有好处,市面上含锶的矿泉水价格不菲。而盆罐庄村陶土的含量刚好在有益范围内,这让镇、村的干部喜出望外。这两天,韩克胜正在和客商洽谈,开发实用性的陶器水具,从健康理念挖掘新卖点。

同时,盆罐庄民宿一号院也迎来了客人。2018年,板桥镇提出打造“甑乡”文化名片,以盆罐庄村为核心,开发吃、住、游、娱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游客可以体验陶艺、参观博物馆,品尝陶甑制作的宁河特色美食肉焖儿,入住陶艺主题民宿。目前,板桥镇正在和有经验的文旅企业洽谈,引入专业人才来运营板桥镇的文旅项目。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2019年,盆罐庄村列入天津市文化旅游村创建名单。2020年,板桥镇成为天津市特色小镇。盆罐庄村600多年的制陶技艺,在今天仍然发挥着它的作用。老祖宗留下的不光是手艺,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等着子孙后代去挖掘、受益,把这陶盆陶罐,变成金罐银罐。

津云新闻记者 王爱滢 摄像 高飞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染墨绘君衣染墨绘君衣
上一篇 2023-06-21 15:27
下一篇 2023-06-21 17: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