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人才有效共享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人才有效共享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人才有效共享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人才有效共享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人才有效共享

摘要:经济发达的地区对人才的吸引是虹吸式的,这种人才流向背景下乡村是人才存储最薄弱的一节。技能培训是乡村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但技能培训的方式不能满足乡村全方位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城市人才很难实现大量逆向回归乡村。为此加强“科特派”城乡人才共享平台的建设,同时建立县域特色人才共享云平台,使特色产业有更充沛的人才储备与利用从而真正有效地解决乡村发展人才需求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共享;科特派

人才流动已经是近几十年来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区域之间经济差距的加大,人才虹吸式的单方流动是人才流动的最大特点,最终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急剧流失,同时也造成广大农村地区人才极端匮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研究城乡共享人才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厦门大学罗敏学者提出“城乡共生”发展是新一轮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并提出“城乡人才共享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1]。陆剑认为设计合理的合作契约是可以解决校地人才共享问题的创新举措和可行路径,可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与产业化进程,解决农村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匮乏,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劳动力素质偏低等问题[2]。政府层面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共享比较普及的做法是“科特派”平台的建立与利用,但各省执行起来的差异化非常大,需要各省根据不同情况建立满足自身特色发展需求的补充共享平台与管理。

一、乡村人才发展现状

1.1 乡村是人才存储的极弱级

经济发达的地区对人才的吸引是虹吸式的,人才从乡村流向城市,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从西部、北部地区流向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目前人才走向趋势。这种人才走向背景下乡村是人才存储最薄弱的一节。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偏远乡村甚至连基本的劳动力也都离开了。

1.2 技能培训是乡村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

技能培训是目前乡村人才主要的产生渠道,培训的发起一般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乡村现有劳动力,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现代化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技术以及农村建筑安全建设基本常识等。这些技能围绕乡村吃、住两大基本功能,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居住环境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1.3 城市人才逆流乡村是一股极细的清流

城市人才逆向流动到乡村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方面是文艺人才来到乡村,在乡村进行艺术创作或是休闲生活;部分人在乡村经营民宿,同时满足自己对休闲生活的需求;部分青年人喜欢在旅游环境较好、已经有一定人流量的乡村从事酒吧、茶馆等休闲生意;此外还有部分人来到乡村承包土地,从事农耕经营,科学种植各种农作物。这类逆流走向乡村的人才,多数被乡村较好的生态环境或是人文景观吸引,但这部分人数量很少,而且乡村需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或便利的交通,绝大多数乡村没有这类的条件。

二、乡村人才共享的必要性

2.1 技能培训的方式不能满足乡村全方位发展的人才需求

对村民进行的技能培训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农业技能的培训,主要由政府及相关农业、林业部门组织,对农业多种经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另一个是基本建筑技能的培训,主要由政府及相关住建、规划部门组织,对乡村从事基建方面的人员进行技能和安全培训,规范乡村建筑建设过程施工组织,以及安全管理。这两类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乡村的生产和安全居住需求,但这类培训不是长期的,也不是固定的,培养人才的数量有限,很难满足乡村生产生活多方位人才供给。

2.2 城市人才很难实现大量逆向回归乡村

(1)人才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流向城市是必然

城市化进程中人才的主流方向必定是从乡村到城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化不断加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城镇发达集中的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资源与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形成了强大的“拉力”和“推力”作用,导致高校毕业生返乡率低、农村农业人才大量外流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城乡人才需求的特质迥异

城市与乡村发展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厘清城市与乡村人才使用的特点,才能更好吸引人才走向乡村。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相对稳定与长期地存在,而乡村人才需求的最大特点是全面但不持久。乡村主要需求第一产业人才的稳定性,第二产业人才只是在发展工业的一些乡村有固定需求,第三产业人才每个乡村需求的服务方向是不同的,且在绝大多数乡村是非常匮乏的。从乡村的发展角度来说,舒适的乡村生活需要足够的第一产业人才、适当的第二产业人才和丰富的第三产业人才。乡村的数量很大,由于每个乡村自身地理条件的限制,产业的发展需求差异大,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不会是全面的、大量的、长期的。

(3)乡村有效共享城市人才是最佳途径

由于乡村对人才需求的非全面性、暂时性等特点,导致乡村共享城市人才是满足乡村发展的最佳途径,建立城乡人才共享渠道,使乡村对人才“需则达,无需则退”,这样既能满足乡村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发挥城市相应人才的余热,一举两得。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人才有效共享

三、乡村人才共享途径有效建设

人才共享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资源开发、使用、管理的新模式,采用人才灵活管理模式,突破地域、户籍、部门、单位等对人才管理的各种束缚,实现人才的灵活流动和最大化效益的实现[3]。“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共享思想非常适合农村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3.1 “科特派”是城乡人才共享的良好平台

(1)“科特派”起源

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党委和政府为探索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采用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科技人才交流使用上的一项创新与实践。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专题调研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做法后,明确指出南平市的这种做法是对新形势下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国家科技部对南平市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同年在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区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各省市均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工作。

(2)福建省“科特派”建设

2020年福建省建立了“科特派”网络平台,所有科特派技术人员在网络登记信息,形成技术人员专家库,需求企业和乡村在网络登记需求,形成需求库,两者之间可以通过平台精准对接服务,专家也可以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对所有需求方进行技术服务。目前福建省正在探索“互联网+科特派”“科特派+双创”等新型服务选派模式,在全国尝试跨界别、跨区域征集科技人才,已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浙江、上海等周边省市,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百余人,以及当地近2万名科特派技术人员,打造“科特派+龙头企业+农户”“科特派+农业合作社+农户”“科特派+金融+流通”等运作平台。在产业示范、技术集成等方面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优势[4]。

(3)“科特派”的重大作用

“科特派”目前为止是政府部门对农村建设人才输送最有效的平台,为农村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人才支持,为乡村带来农业发展现代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激发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

3.2 建立县域特色人才共享云平台

每个县域经济发展特质不同,对不同人才需求的差异非常大。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县域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要远大于工业科技人才和服务性人才,同样发展旅游业的县域人才需求刚好相反。“科特派”对人才和企业(或乡村)采取一对一管理办法,并对每个服务单位有明确的人才提供上限限制,很难使特色产业有更充沛的人才储备与利用。

从县域的层面建设人才共享云平台,有利于人才有针对性的集中吸纳与科学管理。乡镇建设云平台,管理平台建设运营较难、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不够;市域层面建设云平台,对每个县域特色人才分类吸纳和管理难度较大。

四、结语

人才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前提条件,由于乡村需求人才的特质性、分散性、暂时性等特点,使得有效共享城市人才才是最可行的举措。在共享平台搭建的同时,共享人才的管理机制需要及时制定出台,保障人才的顺利对接、薪金的合理发放和工作的积极性等。

参考文献:

[1]罗敏.乡村振兴战略的五重逻辑:一个城乡共生的视角[J].学习论坛,2020,422(2):34-41.

[2]陆剑. 乡村振兴背景下校地农业科技人才共享策略研究[D].江苏大学,2020.

[3]刘东江,李婷婷.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共享环境建设分析——以闽北革命老区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2):56-59.

[4] 佚名.福建探索“科特派+”开启跨界拓展新模式[J].河南科技,2018, 654(28):9.

作者单位:武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武夷学院土木建筑学院

文章源自:农业信息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人才有效共享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菩提菩提
上一篇 2024-04-09
下一篇 2024-04-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