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贷后管理及防范风险对策

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对于确保银行贷款安全和案件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贷后管理是控制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可能在审批授信时客户经营财务状况良好,但由于行业政策的影响、客户投资失误的影响,上下游的影响(负面影响表现在原材料涨价和产品降价或需求减少等)会引起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发生较大不利变化。贷后管理就是要跟踪客户所属行业、客户的上下游和客户本身经营财务状况包括其商业信用的变化,及时发现可能不利于贷款按时归还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贷后管理是信贷资产从发放后到回收之前对客户进行的持续跟踪、监控、检查的整个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信贷资产的检查、贷款风险预警、贷款质量风险分类、贷款回收、贷款展期、贷款借新还旧等方面。本文就加强贷后管理的重要意义、贷后管理现状和建立贷后管理长效机制及防范风险对策浅议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贷后管理的重要意义

贷后管理是银行实现信贷经营成果的重要环节,一个银行的贷后管理能力是决定其资产质量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贷后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1、从商业银行的普遍实践来看

从以往对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商业银行一般对贷前的各项工作都很重视,贷后管理成了信贷管理“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而近年来,为适应自身发展及外部市场监管的需要,商业银行在贷后管理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风险监测的手段也有所创新,各种贷后管理形式要件日趋完整。但是,取得的成效并不十分显著,大额授信客户风险频发、不良贷款反弹依然是困扰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比较突出的问题。

2、从我行对公信贷业务流程的各环节管理来看

(1)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股改上市的完成,我行对公信贷业务在贷前调查、客户评级等贷前审查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进步;

(2)近几年,随着全行对公信贷业务的持续快速增长,贷款余额逐年增加。随着贷款余额不断增大,维护存量信贷资产质量和安全的贷后管理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有数据显示目前增量与存量是“一比十”的关系,但在实际信贷经营管理中,由于被长期忽视,导致全行对公信贷业务条线将主要精力放在市场营销等贷前管理上,造成贷后管理能力和水平一直未得到整体提升和有效改善,最终导致贷后管理与贷前管理水平不匹配,形成我行对公信贷业务管理的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和管理短板”;

(3)我行近几年日常管理以及内外部审计、检查结果也表明,在整个对公信贷业务流程中,有许多问题都集中表现在贷后管理环节。做好贷后管理,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降低不良率,获得显著经济收益。如果无法发挥贷后管理的作用,其结果必然是信贷资产质量下降,效益恶化,甚至影响持续发展。

3.从信贷业务长期的实践来看

通过加强贷后管理,可以及时识别、防范、化解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确保信贷资产安全;及时淘汰和退出劣质客户,优化和改善客户结构,确保贷款本息安全回收,提高经济效益,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维护客户关系,将优质客户培养成稳定持久的利润来源,并不断发掘新的商业机会,提高客户忠诚度、满意度和综合贡献度,提升经济价值创造能力;提高信贷人员对信贷政策和制度执行的自觉性和坚决性,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信贷人员从业行为,实现贷后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防止工作上的能力风险,杜绝操作风险。

二、对公信贷业务贷后管理现状

我行对公信贷业务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股改上市的完成以来,我行对公信贷业务在贷前调查、客户评级、项目评估、额度授信、信贷审批、平行作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贷后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专业化水平不高,造成贷后管理能力和水平一直未得到整体提升和有效改善,最终形成我行对公信贷业务管理的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和管理短板”。

1、对贷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在思想上,对贷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始终不深、不透,没有形成真正的贷后管理理念。其次,在体制上,现行的贷后管理职能是由信贷经营部门行使,没有独立的贷后检查和管理部门,客观上,造成给贷款发放和贷后检查两个职责均由客户经理履行的局面,给贷后监督检查带来了障碍,不能独立行使监督检查职能。由于贷后管理工作量大、短期难有收益,在人员不足、无独立的专职管理机构的情况下,贷后管理必然弱化。最后,在实际操作中,“重放轻管”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五个不落实”:一是贷后管理组织不落实。贷后管理的体系尚未建立,贷后管理层次与决策层次脱节且不对称,对高端客户维护缺乏有效手段,客户经理普遍存在不敢管、不会管、不愿管的问题;二是贷后管理职责不落实。信贷经营部门、相关授信、风险管理部门在贷后管理中的岗位职责分工不清晰,责任不明确;三是风险预警机制不落实。未设定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风险预警指标,也未建立有效的风险信号发生后的处理程序,预警机制反应较为迟缓;四是贷后管理内容不落实。贷后检查时间、频率未按规定要求做,内容不规范,检查流于形式;五是责任追究不落实。对信贷业务贷后管理行为没有明确的责任追究条款,责任追究难以到位。

2、对企业的认识存在误区

(1)贷款发放后资金调度是企业内部的事,银行不必干预。每笔贷款的发放都有其指定的用途,企业有权调度、使用其借入资金,但应按用途使用,这也是保证还款的一个前提。更多情况下,贷款被借款人转移到关联企业,使借款企业逐渐空壳化,导致债权悬空,这种资金调度行为银行必须依法干预。

(2)能按时还贷款利息就是好贷款。这是贷后管理中较流行的思维方式,虽有一定道理,但不绝对正确。因为一方面,还息来源很重要,还息是来自正常业务收入还是不固定的投资收益,是企业经营利润还是他行借款,有些项目贷款还息甚至来源于银行自己的贷款本金等,这都是银行贷后管理应关注的;另一方面,能还息不代表能按期还本,也不代表第一还款来源落实。还息可增加银行当期收益,但若不能还本,银行仍得不偿失。

(3)经营利润高的企业归还贷款本息没问题。这种思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利润高是否真实,是否提足折旧,费用是否全部列支,收入有无虚构;二是高利润相伴的现金流量是否也较高,利润实际形成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资产,企业还款用的是现金资产,即使高利润是真实的,但由于应收账款存货的增加,部分应付款的优先支付都会使企业现金流不能随利润增加而增加,出现高利润企业不能按时还款的现象。企业界一般通过计算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来监测此种风险,值得银行业借鉴。

(4)企业现金流量大的贷款是好贷款。这是现金流量分析中常见的误区之一。信贷员往往用前后两期现金科目的差额直接计算当期现金净变化额,为正数时,即认为企业经营状态好,没有风险,其实未必。

(5)应收账款过大是当前企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应收账款中有正常的,有不正常的;有些企业努力清收,有些企业则不然,尤其债务人是其关联企业时。对此,银行不应坐等,而应加大催收力度,对借款人怠于行使的债权可依法行使代位执行权,直接向债务人的债务人收款,而不能任其相互拖欠。

(6)流动(速动)比率高的企业还贷款能力强。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应收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共同构成银行判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体系。首先,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必须建立在已经核实的基础上,如应收账款的合法性、有效性、存货的真实性等。其次,流动(速动)比率仅是判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体系中的其中之一,要结合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共同分析才有意义,比率分析不能代替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存货结构分析。

3、贷后检查制度流于形式

(1)贷后信贷资产检查作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管户的客户经理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产品市场行情等情况,搜集整理资料,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是,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则放松了,由于到企业了解情况的时间少,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贷后管理主要是为了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这种检查是企业报表数据的移位和凭印象做出的书面反映,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失去了贷后检查的真正意义,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2)现行的贷后管理检查要求,在贷款业务发生后,客户经理按客户信用等级对应的间隔期进行贷后检查,填写贷后管理检查表,其内容主要以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客户贷款用途是否符合规定、风险预警指标等检查贷款的质量,但由于客户报表除年报外大多没有经过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预警指标太复杂,实践中,客户经理对贷款的监督不到位,致使贷后管理走过场,不能真实揭示贷款风险。

4、信贷风险控制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贷后管理相关办法中规定的对信贷业务贷后风险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客户基本情况、客户经营状况、客户信用状况、客户财务状况以及重大事项等五个方面,这些内容定性分析居多,这些定性分析因素很难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虽然财务状况分析中涉及定量分析,但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过于复杂,不易于操作。现行的贷后管理文本中,有关企业财务指标分析方面的信息预警达到40多项,这些指标主要是根据企业财务报表的每一科目的变化幅度设置提示关注等相关信息,如此多的比对指标需要相关人员搜集同行业、企业同期、年初等大量的财务数据,而且这些指标基本上是零散的而非系统的,每一个分项指标很难说明企业的财务变化趋势、贷款所面临的风险程度,对银行的贷款风险分析来说,这些指标缺少针对性,不易于实践操作。

5、动态监测风险能力还相对较弱

我行自股份改造上市以来,在新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建立了以质量真实优良、股东回报满意为特点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为股东价值的持续创造提供保障的战略部署。然而,在贷款的整个运行过程中,贷后管理是变化最多、最为复杂也最难控制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确保资产质量提高的重要一环。贷后管理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贷后管理能够持续性的发现信贷资产的风险,能及早预警,分析贷款处于何种形态,应采取何种信贷政策,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于未然。目前,我行对贷前调查和贷款清收工作比较重视,而恰恰对于如何动态监测与识别贷后风险关注不够,使原本可发现的一些风险预警信号未能及时发现,丧失了化解信贷风险的最佳时机,最终影响到信贷资产的安全。

目前信贷业务的信息化处理主要集中在贷前、贷中等方面,在贷后管理方面,信贷业务系统能够提供的支持不够,不能满足对客户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分析要求,不适用当前内、外部检查的需要,也不便于信贷档案的管理,导致贷后管理系统化、自动化处理水平低,几乎完全停留在纯人工操作的阶段。由于贷后管理方法、技术、手段落后,贷后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滞后,缺乏有效贷后跟踪管理系统和工具,导致对贷款出现风险的早期发现和化解相对滞后,致使信贷资产风险敞口不断扩大,资产质量趋于下降的可能性不断加大。一是由于贷款风险早期预警识别和检查监测的手段缺少有效的支撑平台,导致客户经理很难通过贷后管理工作全面、系统、持续地跟踪监测客户动态信息;二是客户经理对出现的早期风险预警信息敏感性不强,通常在贷款发生恶化并严重影响还款能力时,才采取相应措施;三是缺乏高效快捷的风险预警信息传递渠道,致使前、中、后台,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较差,从而导致风险化解相对滞后。

6、贷后管理缺乏有效的考核奖罚机制

现行的贷款奖励条件,仅对清收不良贷款给予重奖,发放并安全收回正常贷款却不给予奖励,造成贷款发放数量越大、质量越差则奖励越多,而质量越好却奖励越少(失去了清收不良贷款重奖之利好政策机遇)的异常机制;该重奖的信贷资产质量优良的行(处)没有得到重奖,不该重奖的信贷资产质量低劣行(处)却因清收了大量不良贷款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最大奖励。

贷后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奖罚机制:一方面,针对各级机构的贷后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未建立,导致全行各级机构对贷后管理工作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当前,对公信贷业务考核指标设计及激励措施均侧重增量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和客户拓展上,未在考核体系中考虑信贷基础管理因素,尤其是存量贷后管理因素长期得不到体现。对全行各级机构经营管理起着决定性导向作用的综合经营计划和KPI考核指标体系既包含了定量指标,也包含了定性指标,但贷后管理等信贷基础管理质量指标并未纳入到KPI考核体系。由于贷后管理属于过程管理,在未建立针对贷后管理的考核体系的情况下,全行各级信贷经营机构对贷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加强贷后管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另一方面,针对客户经理的贷后管理激励约束机制未建立,导致客户经理贷后管理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贷后管理是一种动态的日常性的工作,质量高低与效果好坏与信贷人员责任心的强弱直接相关,而由于针对客户经理尽职尽责做好贷后管理的激励机制未建立,有效激励措施不到位,“责、权、利”不对等,导致客户经理对信贷业务贷后管理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没有建立起一套落实贷后管理责任、明确奖惩标准的制度,不利于强化对信贷业务人员的责任约束,也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由于没有相应的量化指标和硬性的定性指标,在贷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时候,实质上是无法追究其责任的,没有相关的制度,罚都无从罚起。而客户经理则更多的表示,贷后管理上花费再多的精力,也不会因此而使自身增加收益,做起来“没意思”。

7、贷后管理力量比较薄弱

近年来,我行的贷款总额增长了将近一倍,而相应的员工却每年都没有相应的增加,而这其中占很大比例的客户经理人员很大精力又放在拓展市场、营销客户上,这在十年前专业银行时代是根本不需要的。“现在的贷后管理没有90年代好做,现在的贷款总量太大,而从事信贷业务人员少,管理的客户太多,贷后管理力不从心”。另外,贷后管理工作要求高,难度大,要求业务人员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善于与借款人建立比较融洽的业务联系,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跟随不上,也会影响贷后管理工作质量。由于贷后管理工作弱化,使信贷风险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防范,贷后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建立贷后管理长效机制及防范风险对策

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银行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授信业务风险的主要环节。

为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业务全过程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提高经营效益,必须建立贷后管理长效机制,使贷后管理迈向制度化、信息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规范管理。

1、加强贷后管理制度化建设

近几年来,我行在规范调查、审查、审议和审批等贷前决策行为的同时,通过开展贷后跟踪、信贷资产检查、内部审计等活动,在贷后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看,贷后管理仍相对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在贷后管理方面做出制度安排,只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停留在个别检查上,没有变成一种日常的、基础的、制度化的管理。对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实施严格的贷后管理不是一般的要求,而必须是一项系统的制度安排,是从制度上解决长期以来“重放轻管”、“重放轻收”、“重开发、轻维护”等老大难问题的重要举措,贷后管理制度主要规范贷款发生后经办责任人的行为,侧重于贷后风险点的控制,与信贷决策行为规定的贷前风险控制、贷中规范操作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三者共同构架银行信贷全过程风险控制体系。

2、加强贷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我行要开发信贷业务贷后跟踪管理系统,建立贷后跟踪管理工具和技术平台,优化风险预警信息传递渠道和流程,增强对风险预警信号的有效识别和高效传递,提高预警风险化解能力。一是实现对全行各级信贷经营机构贷后管理的全过程监控,通过系统实时监控各级机构贷后管理方案、首次信贷检查报告、月度信贷走访、季度信贷检查、月度贷后跟踪例会、季度贷后高层管理分析会执行情况,变事后管理为主动管理,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监督和督促各级机构重视贷后管理,切实做好贷后管理各环节的工作,防范信贷风险。二是对出现预警信号的信贷客户进行分析、研究、判断,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主要是对已经出现风险预警信号的信贷客户从整体情况、区域、行业、十二级风险分类口径、预警期间、预警类别、集团客户等维度进行分析,并重点关注预警信贷客户风险化解情况,对预警迁移动态进行分析,及时找出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漏洞,针对已经出现的风险预警信号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3、加强贷后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这几年来贷后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对贷后管理的行为进行规范,克服个人行为的随意性,将检查内容和预警内容规范化,明确管理内容和要求,实现定性和定量的有机结合。随着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信贷产品日渐丰富,授信主体、授信方式、信贷资源投向等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风险更难把握,加上外部监管进一步规范、严格,如何在依法、合规经营的基础上,使我们的信贷管理既能贴近市场,贴近客户,保持较强的适应性,又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保障业务健康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贷后管理的规范一方面要规范贷后管理的程序和内容,另一方面要规范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的关系、规范客户经营部门与信贷控制部门的关系、规范管理行与经营行的关系,做到职责明确、纵向协调、横向制衡。

4、加强贷后管理程序化建设

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直至本息收回或信用结束的全过程的信贷管理行为的总和,贷后管理既是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又是维护客户的重要手段。理论上承担贷后管理职责的部门很多,由信贷经营、信贷控制、会计等部门等组成了分兵把守、协调联动的贷后管理组织体系。但在实际运作中,信贷经营部门工作重点放在市场拓展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使其难以顾及贷后管理,即使发现企业的不良苗头,也常因存款等利益诱惑,而在贷后管理上不愿追究过多。信贷控制部门又由于贷后管理的职责比较原则化,只负检查督导之责,因而贷后管理职责反因管理层次的提高而减少而虚化。而会计部门作为贷款户办理各类结算业务的窗口,对贷款户的款项支用金额、用途、收款单位等最为清楚,进行账户监管的效率也应该最高。但是,由于对借款人的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入,使柜面人员在提供结算服务的同时,难以对借款资金做到有效监控。另一方面,由于贷款转入借款人的存款账户后,与客户自有资金混同,银行和借款人之间同时存在的结算法律关系与借款合同法律关系发生冲突,也导致会计部门不能有效控制资金流向,对贷款客户的账户管理等同于一般存款户。在系统层次之间,首先,随着信贷经营层次提升、法人客户集中管理,一线网点对管辖内的法人贷款企业的贷后管理责任有降低弱化现象。其次,作为直接经营管理的基层行,迫于各种考核指标的压力,特别是绩效、费用、评级等眼前利益挂钩的影响,更愿意采用展期、借新还旧等手段以保证资产质量,掩盖和粉饰了贷款风险。此外,由于系统联动不够,造成基层行在对大客户的贷后管理中地位不对称,准确及时掌握企业信息的“门槛”较高,贷后管理变得盲目和无奈。

总之,信贷企业经营活动的周期性、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银企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必须动态、连续、全面跟踪信贷客户生产经营全过程,建立起一套监测、控制、反馈和调节信贷风险管理的程序化风险控制机制。现代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多部门的协作配合。因此,贷后管理必须实现程序化,从信贷业务的发生到收回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程序,明确各环节的管理内容和要求,建立考核制度,确保贷后管理程序明确,内容规范,要求具体。

任何一笔贷款从发放到形成不良贷款或者说产生信用风险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是一个内在的、逻辑的客观过程。在实际工作中,甚至有贷款质量“三分靠放七分靠管”之说。很多贷款不能及时、完整地收回,其原因并不完全在借款人一方,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自身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把贷后管理制度化、信息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四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使贷后管理的相关规定成为信贷人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刊载于2013-05-27建行安徽分行网站)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菩提菩提
上一篇 2023-12-02 14:20
下一篇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