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无人区》:特殊环境下动物本性的迸发与“他人意识”的影响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

“人之初,性本恶。”——荀子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告子

人性的善与恶,早已经由各国历代先贤的思想碰撞,演变为时至今日仍然津津乐道的哲学命题。无论是春秋百家争鸣时期诸子论战带来的焦思苦虑,还是法国萨特存在主义提出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论断,都在不同的时空聚焦人性,绽放灿烂光华。

“一部电影,如果没有对人性形成真切关注,没有表述独立的思想,那么,这部电影只能是技术,却不是艺术,只能是摄影,却不能是真正的电影。”当代学者王宗峰的这段话,恰如其分地描述出电影与人性的内在联系。

在探讨电影与人性的共通性上,宁浩表现得更加特立独行,他在凸显作者电影,深挖人性思想的同时,将类型电影也纳入了他的试验场,引导叙事为主导的规范化审美形式(类型电影精髓)与展现作者的独立态度(作者电影的内涵)在某个点上相遇。2013年上映的《无人区》,便是他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宁浩《无人区》:特殊环境下动物本性的迸发与“他人意识”的影响

《无人区》:宁浩扎根西部戈壁,打造“无人区”

宁浩,在《无人区》中,将美国西部类型片的外壳与“无人区”里的人性喧嚣相耦合,塑造出一个个光怪陆离的人物角色,你会发现,除了刚从文明世界进来的律师潘肖,贩隼团老大、唯利是图的村民、被拐卖的女人等很多人身上的人性光环相对暗淡,却带着一丝动物的气息,即:丛林法则,适者生存的动物性,就连在片中由导演宁浩客串的修理工都不例外。

宁浩《无人区》:特殊环境下动物本性的迸发与“他人意识”的影响

《无人区》,宁浩客串的修理工,神情麻木,却睚眦必争

西部片、公路片、类型电影、作者电影,宁浩将更多的电影思想融于《无人区》中,他的电影里,没有英雄,甚至没有大人物,引入对人性与金钱的思考,一个个人物角色的动物性在相对封闭的“西部戈壁”里被展现,超脱于电影本身的艺术虚拟,打造出植根于电影空间中的种种真实。这既是宁浩赋予《无人区》的思想精髓,更能够引发广大受众形成自觉反思。

特殊环境下,从人性向动物性的颠覆

美国西部类型片,托生于好莱坞电影。

英雄情结、人性自由、莽荒原野,成为西部片的深层文化符号。

宁浩《无人区》:特殊环境下动物本性的迸发与“他人意识”的影响

美国西部片:牛仔、骏马、荒野

宁浩却在借鉴西部片艺术风格时,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凸显其中的英雄主义,还颠覆了人性自由的尺度,在“无人区”这一特殊环境下,赋予了角色动物性的艺术诠释。

在《无人区》拍摄中,宁浩给徐峥说戏时就讲,他饰演的城里人,到了无人区,必须一件件脱掉道貌岸然的外衣,“我跟徐峥说,你就像一条狗那样去演,他说狗怎么演?我说狗要去咬人。动物性就是利己、暴力,在这里,只有这个动物性才能让你活下去。”

《无人区》以两只鸟的故事开篇,辅以徐峥的旁白:“两猴变成了猴群,猴群变成了人群。”这是动物性向人性过度的自然演变过程,而在片中的“西部原野”,人性却回归到了动物性,人群变成了孤立的人,孤立的人拥有了“利己、暴力”的动物性。

宁浩《无人区》:特殊环境下动物本性的迸发与“他人意识”的影响

以猴群与人群的方式,展现了动物性向人性的演变

从外界进入“无人区”的律师潘肖,就在这一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经历了从人性向动物性蜕变的过程。作为律师的潘肖,更像是外部世界秩序的执行者,处于文明“金字塔”的中上层,权利与欲望展现出他欲壑难填的人性,然而,在“无人区”中,他的价值观受到无情挑战。道貌岸然的外衣被一层层剥去,外界的生存法则变得苍白无力,剩下的只有“求生”、“求存”的动物本性。

潘肖在修车时问路,遭遇修理工的冷眼鄙视,这是动物性中的冷漠;

潘肖开车上路,遭遇大车拦路后,被粗暴对待,这是动物性中的暴力;

轮到潘肖时,撞倒黄渤饰演的杀手后,只想着逃避责任,这已经是潘肖人性颠覆,动物性萌发的开始;

潘肖在休息站被大车司机殴打,眼看犯罪事迹败露,他便爆发了自己的动物本能;

当潘肖被女人撞破形迹,裹挟女人前行,想用汽油点火毁灭罪证时,动物性显露无疑。

宁浩《无人区》:特殊环境下动物本性的迸发与“他人意识”的影响

《无人区》:娇娇见证了潘肖动物性的迸发

在“无人区”这一特殊环境下,人群聚居生存,守望相助的“黄金法则”被自然淡化,替之以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某种程度上,动物性更能为这里的人们披上保护的外衣,既“求存”,也“谋生”。语言、道理成了最廉价的沟通手段,暴力、自私却有着最为广泛的生存土壤。

特殊环境下,“他人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交织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并不是停滞不前的,“共在存在论”的探索,赋予了存在主义更为清晰的科学脉络。

“共在存在论”,赋予了不同世界不同的存在意义。世界中的人,作为共在存在的“自为”,都是自我负责的个体,其他人都是相对主体存在的客体,正如萨特所言:“他人即地狱”,如果在与他人的相处中,难以实现彼此之间的包容与理解,他人就会成为“地狱”,“他人意识”甚至会侵入“自我意识”之中,减弱人性的自由。

宁浩,赋予了“无人区”特殊的环境氛围,“无人区”彷佛割裂了外界与内在的文明联系,这里是虚幻的,又是真实的,艺术加工夸大了人与人的矛盾,忽视了人与人的信任,却又在哲学领域中,实现了不同自主意识之间的侵入与冲击。《无人区》中,宁浩在部分情节里,展现了“他人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交锋,也体现了宁浩在拍摄荒诞主义电影时,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致敬与效仿,这是宁浩打造作者电影的高明之处。

宁浩《无人区》:特殊环境下动物本性的迸发与“他人意识”的影响

导演宁浩在《无人区》中对多种元素进行了尝试与杂揉

作为辩护律师,徐峥饰演的潘肖无疑是合格的,而且深谙“存在主义”之道,无论他在法庭为贩隼人辩护,还是在小饭馆炫耀自己的学识时,都向目标对象展示了强大的“他人意识”,使得无论是法官,还是贩隼人的“自我意识”,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潘肖“他人意识”的影响。

正如:潘肖在小饭馆里,拿着手上的菜单向贩隼人进行演示一样。

你看,我在这张菜单上签了字,它能证明我点了它,谁能证明我喝了它呢!

·这一钻了空子的“谬论”,人为忽视了人证、物证的作用,却适用于“无人区”,贩隼人同样也容易认同于潘肖的言论,意味着他的“自我意识”在这一刻受到了潘肖的“控制”。

宁浩《无人区》:特殊环境下动物本性的迸发与“他人意识”的影响

潘肖以在菜单签字的方式炫耀自己的厉害之处

宁浩对于“他人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应用与展现,其实在人物角色名字上可见一斑。先后出现的片中人物,除了潘肖(律师)、娇娇(被拐卖的女人)、詹铁军(贩隼人)之外,其余人都没有名字,往往仅以卡车司机、油站老板娘、哑巴儿子等代称。即使黄渤在剧中的角色也不过是简单的“杀手”二字,这样的人为安排,未尝没有让剧中人物的“自我意识”服从于导演宁浩“他人意识”的寓意存在。

宁浩《无人区》:特殊环境下动物本性的迸发与“他人意识”的影响

“杀手”黄渤,在《无人区》中却没有名字

在这里,让我们回归到之前人性善与恶的哲学命题,严格来说,《无人区》中的主要人物,无一“善类”,但是,无论是贩隼老大,还是唯利是图的村民,他们的“恶”,却是“有限”的恶,各自有恶的底线,甚而某些恶人还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由“恶”向“善”,完成了人性的救赎,如:巴多饰演的卡车司机,因为与潘肖拥有共同的敌人,而在最后以神助攻的方式与贩隼老大进行了对决,其实,善与恶存在于人的一念之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观看《无人区》时,我们往往拘泥于情节压抑、黑色荒诞带来的视觉震撼,却没有真正沉下心来,感受宁浩构造的“弱肉强食”影像风格,没有体会到来自存在主义哲学内核下的荒诞与真实。与宁浩之前的“疯狂”作品系列不同,《无人区》直接撕去了轻松的外衣,连些许的幽默都被蕴藏于深深的荒诞之下,它虽然不会让你在观影中发笑,却能够直接给予你更深层次的抨击,在头脑轰鸣中,认识不一样的徐峥,不一样的黄渤,还有不一样的《无人区》!

参考文献

[1]朱月华.叙事空间研究——以电影《无人区》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3):108.

[2]王路阳.共在存在论:一个中国哲学的新解法[J].哲学动态,2018(12):43-52.

[3]王宗峰,曹琼.张艺谋电影中的人性探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36-38.

[4]刘非凡.属人的自由与虚无主义的走向——萨特存在主义的阐释和反思[J].现代经济信息,2018(18):403-404.

[5]曲艺.电影《无人区》的造型元素运用[J].大众文艺,2018(02):155.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染墨绘君衣染墨绘君衣
上一篇 2023-08-12
下一篇 2023-08-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