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杨杏佛与赵志道的婚姻悲喜剧

文史 | 杨杏佛与赵志道的婚姻悲喜剧

杨杏佛先生是中国近代知名爱国民主人士,曾任孙中山秘书并追随其北上,被誉为宋庆龄“最信任的同志”。1933年,杨杏佛在上海遭国民党特务组织暗杀,轰动中国各界。而说到他与妻子赵志道的婚姻感情,却是那样动人、曲折,这一切,还得从百年前的那场辛亥革命说起……

在美国,两颗青年学子的心跳在了一起

杨杏佛之子杨小佛先生曾说过:“如果没有百年前的那场辛亥革命,我父亲杨杏佛和母亲赵志道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走到一起的,更无缘结成夫妻。”的确如此。他们两家原本不认识,家境更是相差悬殊,可以说有霄壤之别。

杨杏佛是江西清江人,父亲杨永昌只当过扬州和杭州的典狱吏,官小人微,常受人欺;家中人口多,收入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赵志道则是江苏常州人,其父赵凤昌(字竹君)熟谙官场之道,深得晚清南洋大臣、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信任,时有“两广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竹君”之说。赵时任张的机要文案(相当于机要秘书),位高权重,收入颇丰,家境很好,即使后来赵凤昌被慈禧太后革职,着令回籍,张之洞仍与他关系密切。还特地为他向盛宣怀讨了一个武昌电报局的挂名差使,并派他到上海专门办理通讯、运输业务,实如今日的外省驻沪办事处主任。赵凤昌来沪后,即在租界里购地造洋房,过起更加优裕的生活。赵凤昌膝下一子二女,尤其喜欢小女儿赵志道,视如掌上明珠。

按常理,这样两个家庭的青年男女,是不太可能走到一起的。然而,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却为他俩创造了缔结一段宝贵姻缘的机遇,

杨杏佛1907年就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入上海吴淞中国公学读书,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于1910年秘密加入同盟会。翌年辛亥革命刚爆发,他就弃学奔赴武昌,参加战斗。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杨杏佛任总统府秘书处收发组组长,本想一展才华,可袁世凯凭借手中武力,压迫革命党。经“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袁世凯窃得总统宝座。杨杏佛等一批青年革命党人,不愿北上到袁世凯的政府中为官,孙中山就派他们作为“稽勋”(即核查后的对革命有功的政府工作人员到外国留学享受政府资助)留学生到美国去留学。

文史 | 杨杏佛与赵志道的婚姻悲喜剧

杨杏佛(右)与赵志道(中)在美留学期间的合影,左为好友任鸿隽

他1916年毕业于纽约州伊卡城康乃尔大学后,又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等。也就是在留学期间,他遇见了同在美国留学的赵志道。1911年赵志道在上海中西女塾念书,听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当天,她就与几个进步同学秘密报名参加了由张竹君医师领导的救护队,连夜乘船赶赴武汉,其父赵风昌知道后,非但不阻挠,反而赶到码头,登上轮船,送上衣物,鼓励女儿奔赴前线。遗憾的是,当他们赶到武汉时,战事已停。她和同学们只得返回上海。而中西女塾却将他们开除了,理由是“擅离学校,无故旷课”。赵志道生性孤傲,脾气倔强,回到家中,就求父亲送她去美国留学。父亲同意了她的要求。1912年,她乘船来到美国入孟河女子学院就读。

杨、赵两人是在中国留学生聚会上认识的。杨杏佛、任鸿隽等稽勋留学生,创办中国科学社,办《科学》杂志,经常举办中国留学生聚会,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赵志道和女同学陈衡哲就常应邀参加这些聚会。久而久之,男女青年之间,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杨杏佛觉得,像赵志道这样官宦人家的小姐,能奔赴武汉,参加武昌起义,是非常了不起的;赵志道则认为,杨杏佛虽然比自己年轻四岁,但是他有政治远见,富于献身精神,18岁就投身辛亥革命,得到孙中山先生的信任。就这样,两人互慕,于1916年相恋了。1916年9月4日,杨杏佛在给赵志道的信中开头就写道:“昨日甫上一缄,复书未至复有此书,女士必厌其烦,实则提笔时亦自笑其无谓,然心中似有物不吐之则不快……”这句话,把杨杏佛思念赵志道的急切心情表露得一览无余。

除了通信,每个礼拜天的约会,更是他俩所日日期盼的。杨杏佛总是在礼拜天的清晨悄悄起床,乘火车赶到赵志道的校园去。两人或在校园中散步,或在学校附近的小镇上喝咖啡,卿卿我我,流连忘返。往往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两人竟然毫不知觉,只恨时间走得太快,总觉得还有许多话未说,无奈明天要上课,只得连夜乘火车赶回学校。

杨杏佛热烈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报国宏愿,忘我的工作,使赵志道十分敬佩。她觉得,杨杏佛不是一个空头政治家,而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任事,勤奋工作的实干家。杨杏佛炽热的爱国情怀感染了她,两颗年轻的心终于跳在了一起。爱情的圣火,烧毁了一切世俗杂念,没有了门户的偏见,也没有了女大男小的障碍。他们真诚地相爱了。爱得那样热烈,那样沉醉。

1918年秋,他们在回国前秘密地结婚了。没有家人的祝福,没有隆重的婚礼,但他们却觉得很浪漫,很幸福。

猜疑,葬送了一段美满姻缘

1918年12月初,杨杏佛夫妇学成归国了,回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补办了一个新式婚礼。那天,在上海著名的大东旅社里,彩灯高挂,宾客如云。主婚人是双方父母,证婚人是黄炎培先生。当晚,婚礼结束后,杨杏佛和赵志道就住进大东旅社,开始了蜜月之旅。

蜜月一过去,杨杏佛经友人介绍到一家外资银行去面试。但他见不得华员对洋人点头哈腰的样子,还未等面试,便拂袖而去了。岳父赵凤昌倒也理解他,劝他到中国企业去工作。不久,汉冶萍公司聘请他到汉阳铁厂会计处任成本科长。

杨杏佛携妻赴汉阳上任后不久,赵志道便有了第一个孩子。他们欣喜若狂,为儿子取名“阿旅”(意在旅途中出生,后儿子上小学时取名小佛),此刻的杨杏佛,一人的收入已足够养家。赵志道则在家精心哺育孩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然而,汉阳的政治空气实在是太沉闷了,杨杏佛看不惯厂方压迫工人的各种卑劣伎俩。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杨杏佛呼吁武汉的欧美同学会成员上街游行,声援北京学生,却遭到拒绝,理由竟是害怕遭到军阀镇压。他对此极为愤慨,并于1919年8月,辞职后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任教。

杨杏佛一家三口来到南京后,租住在南京石板桥2号。虽然没有自来水、电灯、煤气,但房子倒很宽敞,还有前后花园,阿旅可在花园中玩耍,捕捉各种昆虫。租金也便宜,月租金仅几元钱。当时,杨杏佛的教授月薪200元,日子过得还是蛮宽裕的。

然而,好日子过没多久,家庭矛盾逐渐产生了。杨杏佛是家中长子,也是孝子。此刻的杭州家中,父亲已去世,留下老母亲孤苦伶仃在家中度日。杨杏佛便将母亲接来南京家中,安度晚年。同时,还将六妹接来帮助赵志道照顾孩子,料理家务。

可是,杨杏佛没有顾及到妻子的感受。赵志道从小娇生惯养,性格直率,脾气急躁,心直口快,又不善持家。她哪里听得进婆婆和小姑的意见?于是,婆媳、姑嫂间不断发生争吵,闹得杨杏佛两面劝架,两面受气,成了一块“三夹板”。有几次,杨母心疼儿子,也为了避免矛盾,便离家出走,到尼姑庵去修行。杨杏佛知道后,便与妻子大吵了一场,认为是她逼走了母亲,并立刻将母亲接回来。赵志道则一气之下,带着儿子回到上海生母处居住。杨杏佛只得在周末乘火车赶到上海,陪他们母子俩住几天,待好话说尽,赵志道气消之后,再把他们母子接回南京。当时,杨杏佛曾在赵志道的一帧相片上,题写了“女拿破仑像”,这很能反映出杨杏佛心中的无奈。

这样的生活,人累,也费钱。虽说杨杏佛月薪200元,但经不起赵志道经常带着孩子往上海跑,两头开销,花费成倍增加,孩子又常生病,看病又要花钱,再加上学校里常常薪水发不足,时常还搞捐薪建楼等摊派活动,弄得杨杏佛常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因此,夫妇俩也常为了钱不够用吵架。有时,他俩的同学、朋友也劝赵志道出去工作,不妨当个中学教师,这样既可与婆婆、小姑少些矛盾,同时也可以挣点薪水贴补家用。可是,赵志道始终以自己个性太强,脾气不好,与别人相处不好为由,拒绝出去工作。

这样吵闹的生活,也逐渐传到学校里的一些师生中间。有一个常到杨杏佛家来请教的学生竟以杨教授家的矛盾为主要内容,创作了一部题为《灰色眼镜》的小说,很快在校园中传播开来,令杨杏佛很是尴尬。

假如杨杏佛夫妇的矛盾,仅仅是由于婆媳、姑嫂之间的摩擦或是经济的拮据所引起,还不至于走到婚姻的尽头。要命的是,赵志道多年待在家里,不愿接触社会,视野日渐狭窄,心胸也越发狭隘起来。尤其是1924年,杨杏佛离开东南大学,举家迁至上海后,与妻儿独居在霞飞坊5号,家务全由能干的女佣范妈打理,她更是无所事事了。

杨杏佛却恰恰相反,离开南京后,他担任了孙中山的秘书,日夜忙碌,顾不上回家。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他又忙于治丧事宜,更是难得回家。之后,他担任孙中山先生的丧事筹备处主任干事,主持筹建中山陵;后又应邀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协助院长蔡元培先生处理大量具体事务;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史沫特莱等人一起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专事营救被捕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曾成功地营救了廖承志等人。这一切,使得30多岁的杨杏佛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得到中共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尊重。

文史 | 杨杏佛与赵志道的婚姻悲喜剧

杨杏佛与鲁迅先生合影

按理说赵志道作为妻子,对杨杏佛的成功应感到由衷地高兴和自豪,可是,她却产生了一种可怕的猜疑心理。这种“猜疑”,源于她对丈夫不信任和妒忌。

她是很爱丈夫的,但她毕竟比丈夫大四岁,生过几个孩子的母亲,已不年轻,又长期在家,所以,有时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担心丈夫的成功和社会地位会引起某些异性的倾慕与追逐,担心丈夫会经不起诱惑,弃她而去。于是,她开始注意丈夫的行踪,与什么人在一起开会,外出活动。丈夫回来后,她总是刨根问底,盘问丈夫与某某女士是否约好一起去的。有没有“出轨”行为等等,弄得杨杏佛异常烦恼,有时忍不住就会与她大吵一顿。

大约在1930年4月底,杨杏佛应邀到浙江莫干山参加一条公路的开通典礼,与会的有浙江省、局官员,还有一对名人夫妇,是杨杏佛赵志道的老朋友。赵志道看了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和图片后,对着丈夫大发脾气,怀疑杨杏佛与那位夫人约好了一起去莫干山。这自然是无中生有,冤枉好人。杨杏佛竭力申辩,继之发生争吵,最后,赵志道拎起提包,甩门而出。杨杏佛则连夜找遍上海各大饭店,最后在沧州饭店找到了她,好言劝她回家,她就是不愿回家,还说她已付了一月的房钱定金,要住满一月,消了气,再回家。杨杏佛只得由她去了。那些日子,杨杏佛每天在沧州饭店看望了赵志道母子后,就坐在饭店大堂里与朋友们商议国家大事。

杨杏佛的这种忍让、宽容,并没有使妻子消除掉猜疑的心理,反而是愈演愈烈,甚至还猜疑起孙夫人宋庆龄,这就使杨杏佛忍无可忍了。他非常敬仰孙中山先生,同时也非常敬佩宋庆龄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宋庆龄则非常欣赏杨杏佛坚持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宋庆龄认为,杨杏佛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战友。因此,当赵志道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地猜疑宋庆龄时,自然会引起杨杏佛的愤怒。遗憾的是,即使这样,赵志道依然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她甚至趁丈夫到南京中央研究院总部工作期间,花钱请锁匠配了钥匙,到设在上海的中央研究院出品部国际交换处,去打开丈夫办公室的抽屉,将寄给杨杏佛的信件全部拿走,其中就有好几封宋庆龄从德国写给杨杏佛的信。

她在宋庆龄的信中看到了什么呢?原来宋庆龄在信中谈的大多是如何维护和继承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如何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等革命工作,还谈到在德国治病休养的情况。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宋庆龄在1928年8月21日的信中,还希望杨杏佛“将全家带到德国来,首先因为可从德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学到许多适合于中国建设的东西,其次这里是生活费最低的国家,德国人民对外国人非常民主和友好”。她还在宋庆龄1929年11月26日的信中看到:“希望你和杨夫人一起到欧洲来帮助我”,“在欧洲设立一家中国新闻机构”。赵志道在信中看到了宋庆龄坦荡的胸怀和高贵品格,终于在心中驱除了对宋庆龄的猜疑。然而,由此流传到社会上的猜测和流言却一直困扰着杨杏佛。

再说赵志道虽然排除了对宋庆龄的猜疑,但她对丈夫仍然无端猜疑,依然不顾场合地胡乱指责杨杏佛与其他女人有染,闹得杨杏佛下不了台,令周围朋友十分尴尬。

终于有一天,杨杏佛在遭受妻子又一次的无端猜疑和激烈争吵之后,愤怒地写了一篇《不自由毋宁死》的宣言,发表在《申报》上,表明了自己与赵志道离婚的态度。紧接着,就委托吴经熊律师帮助他们办理离婚协议。

吴经熊律师是他俩的好朋友,对他们的婚姻状况非常清楚,对杨杏佛充满了同情。他决心帮助杨杏佛摆脱这桩痛苦的婚姻。他第一次约赵志道谈话时,赵志道颇感意外,她认为,哪家夫妻不吵架?她与杨杏佛已做了整整13年的夫妻了,先后生了四个孩子(其间两个女儿夭折),怎么能说离就离呢?她表示坚决不离婚。

吴经熊是个很有经验的律师,他摸透了赵志道的好胜心理。第二次,同她谈话时,采用了“激将法”,他以同情的口吻说道,任何夫妻离婚后,女方在独立生活时,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必会大受影响,因此,他很同情赵志道不愿离婚的想法。赵志道果然中计,听了此话,立刻气愤异常,说:“我倒不信,离婚后的经济收入和生活会出问题。我从来就不做男人的寄生虫,离就离吧!”

吴经熊见赵志道同意离婚了,不免产生同情之心,转而尽力为赵志道及其孩子日后的生活谋划好。他要保证她们母子三人的生活,不低于原来的水平。经吴经熊两头奔波,最终协议离婚的条件如下:1、杨杏佛迁出分居,但继续来往关心;2、杨杏佛的工资半数归赵志道;3、霞飞坊5号(当时杨家住宅)房租、水、电、电话等账单一律由杨杏佛支付;4、万兴食品店、公泰水果行、美丰牛肉店的凭折取货的结账单由杨杏佛支付。

杨杏佛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对此离婚协议自然没有意见。大约是在1931年3月,杨杏佛离开了家,暂时住在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331号中央研究院出品部国际交换处的办公室里。

文史 | 杨杏佛与赵志道的婚姻悲喜剧

为了爱,她冒险保存了杨杏佛的许多珍贵文札

杨杏佛是个重然诺的人。离婚后,差不多每个星期日都到霞飞坊5号来看望两个儿子和赵志道。有时,还带长子小佛外出访友,或到公园游玩,并且按时奉上半个月的工资,支付母子三人的各种开支。两个人相见,倒反而像好朋友一样,没有埋怨,没有猜疑,也没有架好吵了。

不过,这种平静祥和的日子维持了只有两年多,杨杏佛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暗杀。

听到杨杏佛被暗杀的噩耗后,赵志道惊呆了,失声痛哭。

6月20日,杨杏佛的大殓在胶州路万国殡仪馆举行。鲁迅先生冒着危险前来参加,其他的亲友同事共有百余人送了挽联和花圈,其中赵志道的挽联颇为醒目,联曰:

当群狙而立,击扑竞以丧君,一瞑有余愁,乱沮何时,国亡无日

顾二雏在前,鞠养犹须责我,千回思往事,生离饮恨,死别吞声

挽联意含悲愤,既讽国事,又涉私情,对仗工整,情真意切,表达了她对杨杏佛的一片深情。

杨杏佛被害后,原本由他每月提供的一半工资没有了,食品店的每月账单和房租、水、电、电话等费用也无人支付了。赵志道可是个要强的女人,很快就找到了赚钱的门道,在好朋友徐荷君(徐讦之父,时任中央银行监事会秘书,解放后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和严诚德(时任中一信托公司总经理)的帮助下,开始买卖公债,抱定“不赚不抛”的原则,每月盈利有近千元法币。一段时间下来,她竟然在江湾附近的市光路买下了一幢小洋房,同时,还买了一辆福特小轿车,日子过得比过去更宽裕。

文史 | 杨杏佛与赵志道的婚姻悲喜剧

杨杏佛怀抱幼年杨小佛与家人合影

好景不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其时,赵志道带着小儿子在青岛避暑,仅留小佛一人在家。不久,她家小洋房即被夷为平地。好在小佛及时逃到租界内的外公家,才幸免于难。

不久,中国军队西撤,租界沦为“孤岛”。当赵志道携幼子回沪后,只能在租界里租房居住。可是房租疯涨,公债已不能再炒,赵志道断了赚钱渠道,只能租较便宜的房子住。几次租房,几次搬迁,最后,租下了法租界广元路18号房子。后又因生活拮据,将底楼两间房出租,以补家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租界,市民排队领米票购买户口米,每日只够煮粥吃。赵志道真正尝到了日子的艰难。但是她不求人,独自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要让杨杏佛在天之灵得到安息,因此,艰难困苦一直伴随她到最后。

最令人感动的是,赵志道虽然与杨杏佛离了婚,但她却一直保存着杨杏佛的许多珍贵文札。其中有杨杏佛写给她的信,还有宋庆龄、任鸿隽、王芸生、竺可桢、胡适、赵元任、徐志摩、吴稚晖、谭延闿等社会名流写给杨杏佛的信,此外,还有杨杏佛的部分诗词、日记和文章手稿。她将这些珍贵文札,最先是存放在霞飞坊5号,后来藏于市光路小洋房里。

“八·一三”抗战爆发后,赵志道又将这些文札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珍藏起来。直到“文革”过后,这些文札一直被赵志道藏在广元路的住宅里,奇迹般地保存至今。

1976年7月9日,赵志道病逝。杨小佛兄弟俩遵照母命简办了丧事,并继承了她保存下来的这份珍贵遗产——父亲杨杏佛生前的文札。这批文札已于2008年由宋庆龄陵园管理处编成《啼痕——杨杏佛遗迹录》一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同时,他们从中也感受到了母亲浸透在这些文札中的那份深沉、真挚而又动人的爱情。

来源:各界杂志2022年第5期

作者:葛昆元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染墨绘君衣染墨绘君衣
上一篇 2023-08-03 19:08
下一篇 2023-08-03 19: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