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不少夫妻在离婚时都会在财产处理、以及子女的抚养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尤其是对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女方来说,如果没有处理好财产的分割,离婚后的生活必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那么,
在协议离婚之后,
女方应该如何学会
拿起法律的武器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接下来
我们运用一个成功的维权案例
带你深入学习探讨
【案情回顾】
从相识到相离
2012年7月,女方林某(化名)与男方何某经人介绍相识,仅认识三个月左右,二人便在福清市江镜镇人民政府办理结婚登记,并于2013年7月共同生育一女。
因为婚前缺乏深入地了解,婚后双方经常因为各种琐事发生争吵,不断升级的矛盾成了家庭生活的日常。
2017年6月21日,丈夫何某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诉至福清市人民法院,请求与妻子林某离婚。福清市人民法院于同年8月10日作出判决“不准原告何某与被告林某离婚”。
而后,丈夫何某罔顾夫妻情谊将妻子以及年幼的女儿赶出家门,妻子林某被迫回到福清老家投靠父母。丈夫何某的冷漠与绝情使妻子再也无法与之继续共同生活,夫妻间仅残留的感情已完全破裂。
离婚时的财产问题
女方提出的两点诉求
二人共同生育的女儿从出生起就都由妻子林某抚养照顾,自2017年7月开始,丈夫何某就拒绝支付女儿的抚养费。为了日后孩子可以正常生活、健康成长,妻子林某希望起诉离婚时,可以要求自行抚养孩子,并且需要丈夫一次性支付抚养费169000元。
二人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由于何某拒绝支付共同的生活开销费,而林某作为一个毫无经济来源的家庭主妇,被迫向各个银行申请信用卡,以用于支付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生活费用,至今累积负债共计68791.6元,妻子林某另一个诉求就是丈夫何某应当承担债务34395.8元。
法律是她最坚强的后盾
妻子林某委托福建信得(福清)律师事务所郭海红、王征峰律师代理本案。林某向律师陈述夫妻关系的破裂事由并明确表达了其要求离婚的决心和要求,经律师和受援人沟通确认最终诉讼方案。
【以案释法】
夫妻感情破裂,该如何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及《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的相关法律规定应当判决离婚的唯一标准就是夫妻感情破裂。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本案受援人与其丈夫何某建立夫妻关系较为长久且婚后共同生育子女,因此受援人要求以夫妻感情破裂应当判决离婚提出诉求存在法律风险。
夫妻间的共同债务,该如何认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等相关规定,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所负的债务能否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需要考虑该债务是否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
对“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判断可采以下两个标准:
(1)夫妻有无共同举债的合意。如果夫妻有共同举债的合意,则不论该债务所带来的利益是否为夫妻共享,该债务均应视为共同债务。
(2)夫妻是否分享了债务所带来的利益。尽管夫妻事先或事后均没有共同举债的合意,但该债务发生后,夫妻双方共同分享了该债务所带来的利益,则同样应视为共同债务。
回到本案中,根据受援人提供的银行借贷清单仅仅可以显示为借贷的数额,但是受援人确无法举证证实该债务系丈夫人何某有举债的合意或该债务系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共同经营,因此受援人要求丈夫何某应当承担34395.8债务的诉求存在不被法院支持的诉讼风险。
如何看待子女抚养权的问题?
根据受援人的收入情况(原系家庭主妇没有收入或做零时工收入不固定 )以及婚生女长期由受援人抚养照顾的情况,律师分析认为判断抚养权归属的唯一标准就是有益于子女,在这种情况下子女的日常的生活、教育情况会成为考量的标准。
虽然根据受婚生女出生至今均有受援人照顾抚养、且目前也在受援人照顾且在附近就学。但是父母的经济收入也会成为法官判决子女抚养权归属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在这一方便受援人相较丈夫何某不占优势,因此受援人要求婚生女何某由其抚养存在一定的风险。
如何看待子女抚养费的问题?
受援人提出了婚生女何某某由受援人抚养,丈夫何某按每月1000元的标准从2017年7月支付抚养费至何某18周岁,抚养费累计共计169000元,丈夫应一次性支付的诉讼请求。
律师作如下法律分析:
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根据本案的情况,因为受援人无法提供何某收入信息的线索,会导致其主张的每月1000元的主张不会被支持。
关于抚养费一次性支付的的主张,只有在对方有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支持。因此受援人的这一个主张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