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邹碧华精神的激励下

在邹碧华精神的激励下

——记上海铁路运输法院里的年轻人

在邹碧华精神的激励下

高建清

在邹碧华精神的激励下

胡睿艳

在邹碧华精神的激励下

龚 静

在邹碧华精神的激励下

朱弘煜

2014年12月10日,邹碧华走了,如同林语堂说的:“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给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邹碧华走了,带着众人的无限思念走了,但他留下的生命剪影让后来者感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如此深沉如此炽热,慢慢渗入越来越多的心灵,最后汇成了一首奋斗之歌:我们为什么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

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

高建清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整理着卷宗,1987年出生的他是浙江绍兴人,在西南政法大学读完四年本科、三年硕士研究生后,他考入了上海铁路运输法院,成为民庭的一名书记员。一晃,两年多过去了。

“以前在学校里看过邹院长的《要件审判九步法》,当时眼睛一亮,很佩服一名法院院长能在工作之余写出那么细致的专业著作。”高建清说。

高建清的法院生涯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高大上”,当他兴冲冲结束新进人员培训后,庭里把他安排到了刚设立的“高架道路交通事故调解室”。

高架调解室不在法院本部,而是设在宝山区与杨浦区交界的高架交警办公区里。第一次去的时候,高建清有些吃惊,眼前的一切太简陋了:整个办公区就是一层临时搭建的简易房,调解室是其中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屋子,屋里放着一张审判桌、两张当事人的桌子,再加上几把椅子,整个空间便拥挤不堪了。偶一抬头,墙上的空调已老旧得无法制冷,他和“师傅”法官金向群赶紧向院里申请了一台电风扇。

虽然吃惊,但高建清干劲十足,他每天跟着金向群开庭调解,平均一个月要审结40多起交通事故纠纷,有时一天要开8到10个庭,忙得没时间去交警大院食堂吃饭。

交通事故案件的调解是令人揪心的。一次,高建清跟着金向群调解一起空姐毁容案,那位空姐车祸发生时正坐在出租车后座,头部猛烈撞击到前排车座后的视频屏幕,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疤痕,工作、男友相继离她而去,走进调解室的时候,空姐几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金向群和高建清电话通知了担负全责的出租车公司来调解,经过数次沟通,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空姐离开的时候,高建清望着她全身浮肿的背影,唏嘘不已。

案子持续地来,卷宗不断地归,最初的新鲜劲儿渐渐随着周而复始的日子而淡去,高建清有些低落了。

每月月底,高建清独自在办公室加班归档。清冷的夜晚,整幢办公楼都回响着他孤独地敲击页码声。一次,他实在困得不行,装订卷宗的锥子不小心扎到了自己的手指,看着满屋子摆放晾干的卷宗,高建清的心里空荡荡的。

最难受的还是参加同学聚会,每当高建清听到做律师的同学大谈“高大上”的案件时,他便羞于启齿。自己整天和交通事故打交道,工作简单重复,7年苦读的法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甚少,几乎派不上用场。他开始渴望有新人来代替他的工作,好让他快点回到院里办公。

一年后,新的一批书记员进院了,高建清看到了希望,但很快又陷入了更深的失落,因为庭里还是让他继续待在高架调解室。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庭里的一位法官辞职了,庭长将这位法官留下的课题任务交给了高建清。“临危受命”的高建清有些懵了,虽说自己此前也是课题组的成员,但只是“打下手”找资料而已,没想到突然有一天撰写的艰巨任务落到了自己头上,而且离交稿时间不到一个星期。

没日没夜地写,整整7天,每天写到午夜,高建清全力以赴。功夫不负有心人,调研课题拿到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优秀课题奖,他感到一丝欣喜。

这时候,高建清从微信朋友圈里得知了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突然去世的消息。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邹碧华生前讲课视频里的话在微信里响起。

高建清的心被触动了!这个人比自己牛,竟然比自己还刻苦、还勤奋,做任何事情都充满激情,哪怕再小的事也一样细致认真。

“有一次我们去山西参观学习,邹院长在一家土特产店里询问情况,服务员答不上来,邹院长后来说:‘如果我是那个服务员,一定把自家店里特产的历史、典故全都掌握好。’”邹碧华的昔日同事来上铁法院介绍邹碧华的事迹,高建清彻底被这种“极致精神”感染了。

“我要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再琐碎的工作也要力求做到极致,不能兀自低落。交通事故纠纷看似小,但里面的学问很多,我得加紧学!”高建清对自己说。

现在的高建清只要一有空就去看电子书,积极参与院里的调研课题,开始了他的“法律极致生涯”。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自己

胡睿艳的眼睛很大很美,笑起来像两弯明亮的月亮,这位来自河南商丘的姑娘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研究生时学的是国际法学。

一个人在外打拼的日子并不好受。胡睿艳记得自己初来法院报到时,和同一批考入上铁法院的两名女孩在单位附近租了房子。那天,她手忙脚乱地把行李整理好,然后一个人前往超市去买日常用品。

站在茫茫的马路上,眼前是一片车来车往,火辣辣的阳光照射在她的身上,一种陌生、孤独的感觉突然袭上心头,她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第一次跟着法官刘晨去开庭,胡睿艳特别紧张,开庭前她反复阅看卷宗,把案情默记心中。谁知正式开庭后,她根本记不下原、被告的话语,更别提归纳内容了。

休庭后,刘晨把庭审笔录仔细看了一遍,对笔误处进行修改补充,然后将笔录交给当事人审阅签名。胡睿艳很汗颜,刘晨是位细致严谨的法官,自己这么笨拙,以后怎么办啊!

“你要多练习。”刘晨对胡睿艳说,并耐心告诉她如何归纳笔录。

胡睿艳下定决心要苦练记录,她在工作之余点开法院内网里的庭审视频,然后边听边在键盘上练习打字。时间久了,她的庭审笔录渐渐有了起色。

但新的问题很快又出现了。年底结案归档时,胡睿艳在一份送达回证上出现了纰漏——她竟然忘记把寄件人的存根联留在卷宗里了!这样一来,法院无法确定当事人收到判决书的具体时间,上诉期也就不知从何时算起了。

天哪,这可怎么办!胡睿艳慌了,头脑一片空白。

“你马上向当事人核查一下签收情况。”刘晨提醒道。

胡睿艳立即打电话询问,还好,当事人已经收到了判决书。

刘晨什么也没说,胡睿艳却自责万分:“自己长这么大了,怎么连这点小事也做不好!”那天晚上,她哭了。

第二天,一位来挂职锻炼的书记员悄悄安慰胡睿艳:“你可以给自己做个工作台账,等到案子报结后就在台账里登记案号、当事人、结案方式、赔偿款、时间节点等内容,这样就可以提醒自己还有哪些事没有完成。”

“嗯!”胡睿艳感激地点点头。

工作,失误,改正……胡睿艳努力适应着上海的生活。

今年7月,胡睿艳参加了一场院里组织的邹碧华先进事迹讲座,她吃惊地发现,原来这位博士院长也是从外地来到上海工作,但他对生活充满激情,不仅给基层法官讲授“要件审判九步法”,还传授了一套校对文书的方法给书记员,这位院长平时还喜欢跑步和摄影。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自己。”邹碧华的话响在耳畔。

是啊!胡睿艳被感动了。现在的她常常在周末和同事结伴出去打羽毛球、游泳,工作上有了自己的一套工作台账,和承办法官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在胡睿艳的心里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将来做一名法官。

当事人面对的是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

“有时候,特别想多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不后悔。”龚静说。

龚静原先在新疆法院搞刑事审判工作,调到上海后,她成了上铁法院立案庭的一名法官,快节奏的工作让她倍感压力。

一次,龚静在窗口接待一位老律师,她发现老律师把诉状中的主体写错了,于是提醒他。

“我干了二十多年律师了,天天学法律,怎么会弄错?你搞什么啊,我今天这个案子肯定是要立的!”老律师斜眼看着龚静。

“这个是有明文规定的。”龚静冷静地回答。

“你把规定拿出来给我看看!”老律师哼了一声。

龚静立刻把法条翻了出来,“您看,这里的规定……”她耐心地读着法条内容。

老律师不吭声了。半晌,他转过身对站在身边的当事人聊了几句。“小姑娘,我知道了,我回去改改。”他撇撇嘴,龚静笑了笑。

除了法官的身份,龚静同时也是一位母亲。三岁的儿子咳嗽感冒不断,她常常抱着儿子赶去医院看病。丈夫平日里工作繁忙,婆婆年纪大了需要照顾,龚静忙进忙出,常常累得只想睡觉。唯一让她开心的,就是给儿子讲讲故事,陪儿子一起画画,只要儿子健康快乐,她都觉得好。

2014年12月9日,丈夫和龚静聊起在上海高院担任副院长的邹碧华,原来丈夫不久前遇见了一位东京大学的教授,这位教授对邹碧华的学识和涵养评价很高。

没想到第二天,龚静竟然从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邹碧华突然去世的消息,她赶紧上网搜索关于邹碧华的新闻,越看越觉得可惜,越看越觉得邹碧华生前点点滴滴的可贵。

“这个人真的是个榜样。其实人的一生很短暂,任何人到最后都是一样的,人这一生,还是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龚静对朋友说。

一次,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神情焦虑地走进上铁法院的立案大厅。原来,这位老人在过地铁安检时受伤了,但赔偿问题无法和地铁公司协商一致,老人无奈之下来到法院。

“我女儿身体不好又离婚了,没能力抚养自己的儿子,现在孙子和我一起生活,我可不能有什么闪失啊,不然孙子怎么办!”老人忧心忡忡,“我到地铁公司说理,他们根本不当回事。”

龚静很同情这位老人,她立即打电话与事发地铁站派出所等联系,详细了解事情发生经过,并尝试做地铁公司的工作,但地铁公司不肯让步。

“看样子调解是很难了,”老人叹气道,“我要是跟地铁公司打官司,肯定赢不了,他们是国家单位。”

“不要急,您回去准备几份材料……”龚静耐心地引导老人提供立案所需要的材料和证据,并细致地指导老人如何起草诉状。

过了几天,老人特地来到立案窗口,将一箱酸奶硬塞给龚静。“我不能要啊,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龚静好说歹说把酸奶还给了老人。

“当事人所面对的是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绝非冰冷的法律适用机器。也正因如此,当事人所感受到的是法律对每一个人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法律真正的强大的力量。”2011年6月,邹碧华在《法庭上的心理学》一书里这样写。四年后,龚静在立案接待窗口这样做。

“我现在特别希望自己能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龚静笑了。

始终保持积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旁人眼里,朱弘煜的法官之路走得很顺。2008年他从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侦查学专业毕业进入上铁法院工作,2010年他成为一名预备法官,2012年则被正式任命为助理审判员,今年他幸运地通过了司法体制改革的笔试、面试,成为一名入额法官。

“办理刑事案件有什么感受?”以前,每当有人这样问朱弘煜时,他总是无言地耸耸肩。

作为一名刑事法官,最希望看见的就是曾经的犯罪者能改过自新,但朱弘煜有时候觉得一丝无奈。在一些盗窃案件中,他总是会见到一些老面孔,一年里来法院受审两三次,前科劣迹一页纸都写不完。

“很难改变他们,屡教不改。”朱弘煜有些郁闷。

尽管如此,每次宣判结束,朱弘煜还是坚持给被告人解释法院定罪量刑的依据,有时候直接拿着法条给当事人说法析理。

“其实我已经很多年没回家了,我来上海是想找工作的。”一次,一名27岁的被告人听完朱弘煜的法条解释后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那怎么去偷呢?”朱弘煜问。

“找不到工作啊!我读书不好,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我排行老三,弟弟妹妹还在读书。现在家里人都以为我在上海有工作,我平时还要寄钱回去呢!”被告人低下了头。

“现在上海的饭店招工也蛮多,你可以去试试,可以找个厨师之类的工作,学点手艺,掌握一点技能。”朱弘煜说。

被告人点点头:“嗯,谢谢你,朱法官!”

朱弘煜的心颤动了一下,为被告人,也为自己。自从那次宣判后,朱弘煜在案件宣判后都会和被告人拉拉家常聊聊天,做一些开导工作,不管有没有用,他都坚持去做。

2014年12月10日晚,邹碧华去世。朱弘煜开始留意有关这位上海高院副院长的各类报道,并在法院内网里看到了邹碧华在长宁法院做院长时给新进人员上的讲座。

“经常有人问我,邹院长你怎么老是精力充沛的?不是我精力充沛,是我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在积极昂扬向上的状态,这种人生心态很重要,我这个人一辈子都会是这样的!” 邹碧华的声音敲击在朱弘煜的心上。

“积极昂扬向上的状态!” 朱弘煜感到振奋,是啊,既然选择了法院,就一定要在这条路上精神百倍地走下去!

今年8月,朱弘煜走进了上海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的面试房间。“这两年,我审理了上海首例在地铁轨道线路寻衅滋事案,首例在地铁营运区域内发生的精神病人致人死亡强制医疗案……对法律的热爱,引领着我不断地在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充实自己,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面对考官,他一口气说完了三分钟的自我介绍。

几天后,朱弘煜得知自己遴选通过,他入额了!

“我要做中国最好的法官。”朱弘煜兴奋不已。

做中国最好的法官——这曾经是邹碧华的理想,现在是朱弘煜的理想,同样,也将成为未来更多年轻法官的理想!(记者 严剑漪 通讯员 黄诗原)

记者手记:

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邹碧华院长离开我们快一年了,当走进上海铁路运输法院的一楼大厅时,记者看见了一侧展板上的邹院长照片,那张照片里的他精神饱满、笑意淡淡。

一个人去世了,能让熟悉的人流泪,也让陌生的人感怀,这里面有一种力量存在,这种力量超越了名利,超越了语言,超越了时间、空间与年龄。

在年轻的被访者身上,记者看到了邹碧华的影子,他们有的刻苦、有的勤奋、有的善良、有的投入。时间会慢慢给予他们更多的考验,新的挫折会让他们不断审视内心理想的种子,但这些年轻的心灵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听从内心的声音,从容走向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从上海铁路运输法院院长俞秋玮的身上,记者看到了法院领导干部的正气和信心,一个充满法治信仰的团队,一个锐意进取前赴后继的法律人群体,无论道路怎样曲折艰辛,中国未来的法治梦必将实现!

不由得想起邹院长生前喜欢的那首特蕾莎修女的《无论如何》:“如果你把事情做好,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无论如何,总是要把事情做好;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无论如何,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无论如何,总是要做善事;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被踢掉牙齿,无论如何,总是要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祝福你们,年轻的优秀的法律人!

来源:人民法院报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菩提菩提
上一篇 2024-01-05
下一篇 2024-0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