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守护者丨单霁翔:用世界遗产足迹丈量世界遗产中国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北京文化守护者丨单霁翔:用世界遗产足迹丈量世界遗产中国

2023年8月28日,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单霁翔。

北京文化卫士单霁翔,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市文物办公室主任、北京市房山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文物古迹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出版《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等著作数十部,学术著作数百部。

沉浸式人文探案类网络综艺《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正在热播。展览的“中轴”是著名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节目中,单霁翔通过生活在北京中轴线外的故事和活生生的人物,带领观众探索中国精神、中国智慧。

他创办并制作了《万里走单骑》,制作了文化研究微纪录片《老单走东城》,在各大大学讲学,三年内写了18本“我过去想写的书”……姚侃退休后,明比以前更加成熟了。忙碌的。谈起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单霁翔笑着说:“感觉好像还没有退休,每天还是要早起上班,但工作已经变得不稳定了。”

到故宫博物院履新后,他用五个月的时间参观了故宫博物院的1200栋建筑、9371个房间。还有资料显示,2012年至2018年间,他共举办了1,185场讲座,超过2,000小时。直到现在,他每天仍然按照严格的作息时间,将自己的热情和勤奋奉献给文化遗产的保护。

过去,网友称单霁翔为“故宫一把手”。退休后,他逐渐获得了多个身份——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协会会长、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还被授予“中国好故事文化交流协会”称号。 ”。他总是开玩笑说自己从“故宫大门的守护者”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北京文化守护者丨单霁翔:用世界遗产足迹丈量世界遗产中国

2023年8月28日,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单霁翔。记者王子成北京新闻图片

“文化古迹的复兴”展览

2012年1月,单霁翔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上任后不久,他就穿上帆布鞋,走遍故宫博物院的各个角落,进行研究和记录。 1200栋建筑、9371间房屋、超过180万件文物……故宫博物院的每一个细节他都记得。此后的每个工作日,他都会在神武门以西的故宫巡视。经过五年的例行检查,单霁翔已经磨坏了20多双帆布鞋。单霁翔对故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制定了保护规划,启动了平安故宫工程,增设了游客标识,增加了公共空间,增设了母婴室,压实了临时建筑,清除了屋顶杂草,安排了会议。为门票销售、数字化更新、灯光照明,故宫内设立了故宫研究院、故宫研究院、故宫文化遗产医院……七年来,故宫是一座“破烂不堪”的故宫。宫墙”和开放面积从不足50%增加到80%以上。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使用手机或电脑。开放故宫数字博物馆,欣赏故宫罕见的文化古迹和古建筑。

谈起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岁月,单霁翔多次提到“价值”二字——给文化遗产尊严,给游客尊严。 “我在故宫的时候,一直主张故宫的藏品要多展示,因为有些藏品文物在文物仓库里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只有经过精心处理后才会展示。单霁翔表示,当人们看到这些藏品时,就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它就会恢复到最好的状态,所以展示文化古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保护文化古迹的过程。

散落的石雕、尘封的字画、被遗忘的兵马俑,甚至还有老建筑闲置的门窗、文物的木箱……单霁翔将所有文物分类盘点,保护起来,呈现在眼前。以统一的方式。这不仅保护了文化古迹,也为故宫腾出了空间。有足够的空间参观展览。

“2019年春天,我们组织了一场内容广泛的展览。”单霁翔回忆,新年一结束,故宫博物院就集中全馆之力,从仓库中取出藏品,集中到午门盐池楼,启动维护和清洁工作。 ,让他们以最好的状态展现自己。

故宫的年夜饭,每年新年皇帝在寿康宫书写的场景,只能在春天采摘的和田玉餐具,给孩子们的压岁钱,五个皇帝写的五个“福”字。 ..相关文物已从仓库移至展台。 。故宫的除夕仪式和习俗可以让公众看到。

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故宫推出了“故宫过年”活动,通过六个展览展示故宫过年时的不同风情。 “我们展示了紫禁城最近开放的、历史悠久的庭院,重新挂上了数百年未见的门神、春包和宫灯。”城墙上悬挂着350个灯笼,其中大部分已丢失一百多年。 。经过半年的研究和修复,干清宫前的天灯和万岁灯被重新竖立起来。 “这么多观众来这里观看,来自80个国家的驻华大使也聚集在天灯和万岁灯前拍照。”

展区前的立体展览用科技与年轻人互动。例如,在数字体验展中,你可以表达祝福、看花开花落、听京剧、献花、滑冰、堆雪人。同时,故宫开发了数百种展览文创产品,供游客带回家故宫文化。“三个月来,整个故宫每天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开馆时进馆,下午闭馆后依依不舍地离开。”

展览“复活”了文化古迹,吸引了更多观众。每年参观人数超过1500万人次的故宫博物院已从“旅游胜地”转变为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国际一流博物馆。

2020年12月8日,故宫迎来了它的600岁生日。 “那天我们非常激动,我们知道,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们用努力兑现了承诺,将美丽的故宫交给了下一个600年。”

北京文化守护者丨单霁翔:用世界遗产足迹丈量世界遗产中国

2018年9月3日,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和原院长郑新淼取出宝盒,交给故宫博物院古建筑部工作人员。当日,养心堂古建筑的研究、保护和修复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资料图/新京报记者 蒲峰 摄

用综艺与年轻人对话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年近70岁的单霁翔踏上了传播文化的道路。

2021年,他作为发起人和文化引导者,收到了全国首个世界遗产揭秘互动纪录片节目——《万里走单骑》的录制。目前该系列共有三季。他带领“万里青年团”先后游览河南、江西、福建、新疆等全国数十处名胜古迹。所到之处,他探访古迹,与当地研究人员和文化遗产守护者互动,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不同方式将承载着人类创造和思想的世界遗产带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

“在世界遗产地面前,我们都是青少年。我们每周都会参观世界遗产地,谈论它的价值和故事,告诉人们文化遗产如何通过积极保护,有尊严、健康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和世界。 ”。”单霁翔说道。

谈及启动该计划的初衷,单霁翔表示,中国是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许多古迹为人们所熟悉,但也有许多古迹人们叫不出名字。 “世界遗产是我们文化和自然遗产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部分。公众不了解许多文化古迹的价值,没有参与人们的文化生活。他们的故事应该讲好,呈现给更多的人。人们。”

他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公众能够体验到文化的丰富性、广度和深度。他认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而不仅仅是保护文化古迹。文化元素不需要保护,自然元素也需要保护。 “比如庐山是文化景观遗产,武夷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文化古迹不能被视为纯粹静态的物体。”

他们参观了景迈山上世世代代泡制普洱茶的布朗族、傣族等众多活生生的遗址。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传承过程。保护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宫殿、寺庙、纪念性建筑,也要保护人们生活、生活、工作的建筑和环境。 “比如,这里有大量的历史街区,有福建土楼、开平碉楼等本土建筑,还有久经考验的商业品牌和工业遗产,这些都承载着人们一代又一代的乡愁。”几乎每个节目都会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 “我们想告诉大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万里走单骑》开始,单霁翔就经常出现在文化节目中。比如,他与东城区委宣传部、北京电视台合作推出文化研究微纪录片《老单走东城》,录制沉浸式网络人文研究综艺《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用综艺节目讲述传承故事,与年轻人对话。

在他看来,无论是《万里走单骑》《老单走东城》还是《博物馆之城》《非遗里的中国》,只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唤起年轻人对文化古迹、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趣,他都会积极参与。 “在我做文化节目之前,我们的一些专家不愿意和综艺节目扯上关系。”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火爆,以单霁翔为代表的文化专家纷纷参与综艺节目并主动出击。作为文化古迹大众化的倡导者,“这不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而是一种参与性、互动性、揭示性、更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只有公众愿意听、愿意看,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实现。”取得成就。” “成为公共事务。”

在综艺节目中,他总是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大众喜欢这个不起眼的老人,更喜欢这位一开口就讲故事的老院长。单霁翔表示自己没有什么特殊能力。他唯一的经历就是“不假装、不演戏、不亲身学习”。 “我很自然地跟嘉宾讲我的工作经历和总结。这不是节目,不需要背台词,也不需要说我想说的话。”

北京文化守护者丨单霁翔:用世界遗产足迹丈量世界遗产中国

2016年8月9日,单霁翔在文苑故宫向馆藏作品《四库全书》赠送。当日,“仿文津阁《四库全书》捐赠仪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资料图/新京报记者 蒲峰 摄

“选择适合自己生活的职业”

今年暑假,北京博物馆的参观人数爆发式增长,尤其是故宫、国家博物馆等热门博物馆,门票一票难求。

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出现的“博物馆狂”现象?单霁翔表示,随着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们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享受。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保护和展示文化古迹的场所,也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生活、公众与多元文化的桥梁。用创新方式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深入生动的文化体验,分享丰富的文化成果。

当前,仍然需要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不断放大博物馆的声音,让人们能够听到、感受到。博物馆要想向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打开尘封的历史、解读经典文化,就需要用生动、通俗的“新方式”来表达,采用新的形式和活生生的语言来表达其丰富的内涵。传递社会“正能量”是文化遗产藏品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文物收藏在宫殿里、遗产陈列在大地上、古书上写着“活”字,这是前所未有的。 。使命。无休无止的工作。 “今天,我们的博物馆从每年只有2亿至3亿参观者增长到了500至6亿参观者。但是,总人口14亿,平均每年只有两个人参观一次博物馆。这是一个差异从每年参观博物馆两到三次,从参观人数来看,根据国家公布的参观人数数据,与到达的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博物馆如何能够开辟更多的公共空间,展示更多的藏品,讲述文物的故事。尤其是文化遗产建筑,修缮后如果能妥善利用,而不是“上锁”、“束之高阁”,会更健康、更有价值。 。”单霁翔说道。

多年来,单霁翔一直致力于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他认为,不同文化和文明应开放互鉴、共同发展,这需要各方加强相互理解。只有相互理解,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所以我们必须走出去,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例如,故宫博物院每年举办“太和论坛”,邀请不同国家的专家、研究人员和政府官员共同探讨不同文化如何共同发展。

作为一个在四合院长大的孩子,单霁翔有着独特的“老北京”特征。他喜欢穿布衣服和布鞋。聊天时,他经常说北京话,只有老北京人听得懂。最重要的是他对建筑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我从小就与文化遗产密不可分。”单霁翔说,他的父亲是学文学的,尤其是古典文学。年轻时,父亲经常带他参观各种文化古迹和历史遗迹,其中一些后来成为世界遗产。 。随后出国留学,研究古迹保护。回国后,他在规划部门工作,接触了很多历史街区和文物建筑。由于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积极参与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后来被调到文物古迹司工作,这让他有更多的机会与文化遗产打交道。

“人的一生,工作有时是相对稳定的,有时是变化的。几十年来,我换了十多次工作,从学生到研究生。我的专业是建筑学,后来转行城管后,他在永久致力于文化古迹保护并最终成为博物馆馆长之前,他在市郊工作了几年。单霁翔说,这些作品涉及很多领域。为了不断适应变化,你必须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尽快上岗,以适应每一项新任务。

退休后,单霁翔仍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谈及保留“初衷”,他说:“保留所谓的‘初衷’,就是‘选择终生的事业’。我一直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关工作,这就是我所做的’。”我一生中想做的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阳光百合阳光百合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 2023-10-11

相关推荐